◎ 鄔洪妙 沈燕瑜 胡 燕(浙江省慈溪市龍山中學,寧波 315312)
農村學校學生家長缺乏科學有效的教養孩子的方式方法,更多是希望學校能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一切,特別是品性和成績。
我于2005年畢業后進入浙江省慈溪市一所市區私立高中擔任專職心理教師6年,在2011年調入現單位,開始一名農村初中心理教師的職業生涯。前后兩段不同的工作經歷中發現,一方面,城區的家長本身學歷、工作、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方面優于農村家長,他們對于子女的教育問題更為重視,而且對于提高自身育兒素養有較強的意愿和行動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城區的家長更熱衷于參加各種提高自身素養的學習。另一方面,農村家長更多是寄希望于學校。
在每年的新生心理檔案建立過程中,總是能發現很多農村家長處理孩子的問題簡單粗暴,非打即罵,極少與孩子、老師溝通,導致一些學生的問題長期很難解決。很多班主任也普遍反映,其實很多孩子本性還是不錯的,但是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使得學校的教育影響力變弱,甚至出現5+2=0 的局面。比如說現在越來越嚴重的手機使用問題,有些農村家長很縱容自己的孩子,甚至允許孩子帶手機來學校,不顧違反學校規定。
我之前的研究顯示,家長健康的養育方式對初中生形成積極的應對方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村中學生父母親情感溫暖和理解與采用積極應對方式呈顯著正相關,與消極的應對方式呈負相關。家長對孩子的尊重理解、鼓勵支持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應對方式。但是客觀來講,農村家長也缺少提高自身素養的學習機會。基于此,想通過開設系列家長課堂的方式,為農村家長提供一個學習的渠道,希望他們通過學習能夠改善家庭教養方式,從而改善親子關系,使中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走訪家長,與家長直接溝通是了解家長養育方式、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疫情原因,家訪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幾個不同的時間節點對家長進行訪問。
疫情階段,部分農村家長對學生在家上網課的模式、方法不甚了解,擔心孩子是否適應網絡學習;另外,長時間的宅家相處,親子沖突不斷增大,矛盾突出。對此,班主任聯合科任教師和心理教師對于一些網課適應不良、親子沖突嚴重的學生通過電話和微信等形式對家長進行溝通和指導,讓家長了解孩子網課的模式及學習方法,并學習一些親子溝通的方法,緩解矛盾。
復學后,班主任及心理教師高度關注八類心理高危學生。針對八類學生,班主任以電話家訪和部分現場家訪的形式,與家長溝通學生的身心狀況,普及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家庭教育方法和親子溝通技巧,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狀態,正確看待孩子身心健康問題。
農村學校地處偏遠,有些學生家庭困難,家庭教育理念落后。2020年新學期開學后,課題組走訪了所調研班級的大部分家庭,與家長面對面地溝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和學習情況,家長與孩子平時的相處模式,并與家長交流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和家長在教育和培養孩子過程中可行的方法和技巧,讓家長明白孩子的身心發展,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
我們調研的班級里,小W 原本是一名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熱心幫助同學的孩子。可是,疫情延遲開學期間,科任老師幾乎收不到小W 的作業,班主任多次提醒,依舊收不到這個學生的作業,即使偶爾幾次上交,也是字跡潦草、敷衍了事。
網課兩個月后,終于迎來了學校復學。小W變了,他上課無心聽講,作業常常遺漏,甚至與同學發生沖突。面對小W 的種種不良表現,我們課題組決定去他家走一走。
當我們告知父母他們的孩子這學期都沒有認真完成作業,家長叫苦連天:“老師,我每天都問他作業做好了沒有,他都說做好了?!痹谶M一步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我們察覺小W 家庭在教養方式上存在不足——教養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單一化。
小W 家長說,自己每晚都陪孩子學習,每天都詢問孩子有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小W 卻認為父母從來不關心他。父母所謂的陪學習,其實是孩子在自己房間做作業,家長在自己房間看電視。陪伴孩子學習的是一部手機,手機里的電影、小說成了小W日夜相伴的伙伴。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光靠單一的說教,更需要身教,以及用良好的環境去影響他。所以,針對小W 這一年齡的孩子,我們建議家長在管教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改變單一的說教方式,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溫暖,給孩子支持和鼓勵,從而促進孩子的成長。
我們調研的班級,二胎家庭較多,甚至還有三胎家庭。小B 就來自二胎家庭。復學后的第二周,小B 找到了班主任:“老師,我太難受了,我生不如死!”經過一番交流后,我們得知,疫情宅家期間,小B 與上大學的姐姐因為一些小事鬧了不愉快,小B 內心郁悶向父母尋求安慰。而父母用一貫的處事方式回應小B 的情緒,認為是小B 過于幼稚,久而久之,小B 無助之極,近一個月處于失眠狀態。
針對小B 的情況,我們邀請學生的家長、姐姐來校溝通,進一步了解情況。在交流中,我們察覺到小B 家庭在教養方式上存在不足——對孩子缺少真正的了解,不走心的交流和溝通造成了親子之間的結。小B 姐姐從小到大比較乖巧,小B 個性張揚,比較之下,父母更偏愛姐姐,何況姐姐的學業成績也比較好,小B 在家中永遠是那個被比下去的孩子,父母更多地關注到她的不足與缺點,常常加以指責,對小B 表達較多的失望。此外,姐姐在管教這個“不聽話”的妹妹時權威性甚至超越父母,小B 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
對此,我們搜集了一些小B 寫的日記,小B 努力在行動,希望得到父母認可的案例等,生動地還原小B 當時的想法。小B 把洗衣機搞壞了并非她本愿,她只是希望自己把弄臟的床單洗干凈,分擔媽媽的工作。小B 與姐姐爭執,源于姐姐指責小B 什么事情都不會做,然而又不能好好教她。當我們把這些事情攤開來好好回憶后,小B 的媽媽流下了眼淚。的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多角度去關注孩子,一味放大孩子的錯誤,最終會得到一個一無是處的孩子。小B 的心結也因為那次敞開心扉的交流打開了。通過這樣的溝通,也為小B 的父母創造了一個全面了解孩子的機會,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困惑。
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我們調研的班級中,小S 是一名聽話的學生,身高180 的小S 卻少有這個年齡孩子該有的青春活力。在小S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深深的自卑與難以抑制的沮喪。小S 學習能力較差,小學成績是班級最后幾位。升入初中后,父母希望小S 能考上普通高中。小S 的父母一味期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期望發展,而沒有關注到小S 的實際需求與實際能力。小S 的媽媽自作主張,讓小S 放棄了學習多年的樂器,給小S 增加了很多學科類的補習班,還有一些額外的學科作業。
久而久之,小S 對初中生活的新鮮感和學習動力漸漸消失,表現為課堂上難以專注,對自己的錯誤難以容忍,甚至出現撕破作業本等粗暴的行為。
我們察覺小S 的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存在不足——對孩子期望過高,過于專制的管教方式,使孩子在青春期的自尊自主等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全盤接受自己的觀點,甚至完全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這會加劇親子矛盾的發生。小S 表面上沒有對父母的專斷表現出反抗情緒,但是高期望的要求下孩子是痛苦與無助的。小S 的父母并沒有察覺到孩子的苦悶。我們與小S 的父母交流中,發覺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極少,也極少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我們建議家長堅持利用吃晚飯的時間聽孩子聊聊學校的事情,聽聽他遇到的困難或者壓力,不要一味地圍繞學業。周末的時候也要創造條件增加和孩子的互動,比如和孩子爬爬山,運動一下,既能為孩子減壓,也能增進親子關系。通過一段時間的跟進,我們發現小S 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得到了緩和,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慢慢正?;?,學習態度和結果也往好的方向發展。
2020年4月下旬初中實現了全面復學,由于疫情的特殊情況,家長們普遍表現出對孩子網課期間學習效果的擔憂、焦慮。我們面對家長做了一個摸底,反饋出來的擔憂有:前段時間孩子上的網課效果到底怎樣?回校后能不能跟上老師的節奏?學校組不組織摸底考?如果考出來很糟糕怎么辦?是不是要把網課期間的知識塊重新補一補?針對家長們對孩子學習、考試的焦慮,課題組特意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給家長們回了一封信。
親愛的家長們:
你們好!非常理解你們對孩子情況的擔憂。其實孩子網課學習效果跟原先的學業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是息息相關的,我們需要去關注和調整的應該是深層次的問題。
另外,請家長們嘗試著和老師多溝通,同時主動反饋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讓老師對孩子的學習有更清楚的了解,從而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
最后想說的是,千萬別忘記跟孩子多溝通。我們父母看到的和孩子的真實情況可能也是有差異的。如果孩子本人覺得適應得還好,那么我們要做的可能就是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中考影響著學生人生發展的方向,是每個家庭十分關注的大事。在中考季,我們針對家長也開展了心理助考與你同行的活動。及早做好對家長的培訓,讓家長了解中考相關的政策,了解自己孩子學習狀況,樂觀坦然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對孩子施加積極的影響,避免因家長的過分期望和擔憂給學生造成焦慮與壓力,產生不良的后果。隨著中考的臨近,父母的焦慮也可能日益增加,所以我們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幾期面向家長的考前調適,幫助家長適當地釋放焦慮,學會尋求各方資源,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備考環境。
通過這些考前輔導措施,形成了強有力的家校合作,緩解了家長們的焦慮情緒,更加客觀、理性地幫助孩子們備考。
從我們對學生以及家長的訪談中了解到,課程的學習對更新父母的教養觀念、改善家庭親子關系、提升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程度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活動受到家長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從家長的反饋中了解到,他們對這方面內容非常需要,家長課堂幫助他們了解孩子,學會了和孩子的溝通之道,從而也讓自己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長。家長由于主客觀的原因,科學育兒的素養不足,所以家長課堂的開展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通過一年的家長課堂實踐,學生的家長在以下三個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變。
1.發揮榜樣作用
通過家長課堂,很多家長在日常教育中積極踐行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比如,農村家長雖然可能學歷不高,忙于生計,但也能堅持打卡讀書,并在家長課堂上進行分享交流。在面對挫折時,有些家長表現出比以往更加積極應對的態度,思考解決方案。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給予孩子潤物細無聲的積極影響。
2.積極調控情緒
情緒的管理對很多人不是容易事,尤其是對于農村家長,他們有生活經濟的壓力,三班倒工作的壓力,養育多個孩子的壓力以及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壓力,很容易有負性情緒流露出來,更有甚者會發泄到孩子的身上,無形中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所以家長課堂中,我們開設了情緒調控、壓力管理之類的課程,家長把課堂上學到的方法策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讓家庭的氛圍變得融洽和諧。
3.加強親子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中所必不可少的過程,在初中這個階段,很多孩子傾向于和同伴溝通,而很少和父母溝通,這個時候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應更加主動積極地與學生溝通,避免命令專制的居高臨下姿態,創造出民主的家庭氛圍,使得孩子有自主性,在遇到挫折困境時,能更有主見,積極主動地去應對。多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溫暖,尊重他們人格的獨立性,并且在他們獨立應對挫折的時候,給予更多的鼓勵。
家長課堂在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心理,促進親子關系上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因首次探索家長課堂在農村學校的實踐應用,其中還有些不足之處,在未來的家長課堂中,要改善課堂內容和開講方式,與家長站在同一立場至關重要,而這一立場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基于農村家長的現實情況
農村學校中,很大部分家庭生活條件艱苦,父母忙于生計,打工養家,對于課題組組織的家長課堂,部分家長沒有時間參加,也可能路途遙遠,無法趕到現場聽課。對此,課題組根據家長的現實情況,未來會推出線上直播模式,沒有時間參加現場課堂活動的家長可以在線觀看直播課堂教學,同時提供在線問答和交流。
2.基于農村家長的實際需求
部分農村家長因學歷低、觀念落后等原因,他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會沿用傳統教育理念來養育孩子。從訪談中我們也發現,有些家長反映,自己不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自己也很想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教養孩子,但是苦于不知道該去學習什么,去哪里學。基于此,課題組在未來的家長課程設計中,先以訪談和問卷的形式,調查農村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包括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農村與城區孩子的差異、農村孩子的學習指導方法等,設計專門針對農村家長的課程內容。
3.基于農村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農村孩子對家長來說可能是改變整個家庭的最大希望,他們希望孩子生活得更體面,在社會上能爭取“一席之地”。所以大部分家長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求學走出一條相對光明的大道。當教師和家長談到子女時,教師對孩子的評語可能會觸到家長內心深處。所以教師在和家長的溝通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把握好語言分寸?;诖?,課題組在未來的家長課程設計中,可以通過改進課程設計,拓展課程形式,采用沙龍、小團體互助等模式,進一步創設和諧平等的溝通氛圍,讓家長課堂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