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張晶杰*
(山東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1)
2019年到2020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一流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兩個重要文件,指出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建設適應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要讓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根據文件的精神可以發現,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在教學。打破傳統,構建多元素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課程生態系統迫在眉睫。本文將以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在數字化時代,重構多元化的課程生態系統。
管理信息系統涉及了社會和技術兩大領域,是一個交叉性、實踐性、綜合性和系統性的學科,它在管理科學的基礎上,綜合了信息科學、系統科學、行為科學、計算機和數據通信技術等多學科,也是一門具有鮮明特色的邊緣性學科。它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其他經管類專業的必修課程。
近幾年,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各大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字化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企業的業務流程,組織邊界的模糊化,也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培養具有數字化創新能力的人才的新要求。這對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來講,以課程思政為引領,多學科融合,熱點技術更新已成為必然。但大多數教材更新不及時,有些學校使用的教材較陳舊,內容刻板,質量參差不齊。面對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知識與信息獲取的渠道多樣化使得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高校生,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僅僅是課堂上簡單的被動學習。每堂課短暫的幾個小時,是無法將課程的全部知識點講授的。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生仍停留在單純的聽講階段,主觀能動性不強,與任課教師的交流互動較少,只是單純的修夠學分順利畢業,課下不能深入了解研究。其次,智能手機、社團活動、學生會等因素吸引了學生的部分精力,學生的學習狀態不集中,對于課堂教師講解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的。所以,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興趣,多維度考核設計,才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近幾年,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疫情的蔓延使得教育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癕OOC”“愛課程”“精品課”等網絡課程平臺層出不窮。許多課程正在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平臺的應用。如劉靜、劉宏偉等人在《基于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翻轉課堂研究》一文中指出,學生充分利用MOOC相關課程的網上資源,合理地設計翻轉課堂進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課下自學效果,同時提升課上討論的趣味性。因此,如何利用好“互聯網+”,更新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一名教師的基本功底。
另一方面,數字轉型時代下,管理信息系統所融合的學科越來越多,學科邊界也越來越模糊,所以管理信息系統的任課教師可以是經濟類、管理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等專業出身。不同學科背景的任課教師,對于管理信息系統的側重點上就有所不同。但是,這種不同帶來的是在教學風格、教學質量上存在的明顯差異。以山東中醫藥大學為例,該校的市場營銷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等幾個專業均開設了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市場營銷專業可能對于網絡營銷、電子商務等知識有所側重;公共事業管理等管理類專業更注重管理方法、管理職能、業務流程等方面;信管專業的教師傾向于系統開發、系統編程等。管理信息系統要求課程教學要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專業性,但整體教學知識架構較為松散,難以突出學科重點,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生物與環境之間構成的不斷循環和流動的統一整體。如今,生態系統的引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不同的學科利用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復雜性、開放性等特點來解釋自然界和社會系統中的復雜聯系?;谏鲜鰡栴}的考慮,本文探討了如何在數字化時代,重構以思政為引領,學生為中心,課程資源重構的高校課程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非封閉式,而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外部環境構成統一整體,在這個整體中,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并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課程目標的定位要有針對性。當前較為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的教材一般都包含四個部分:基本概念、技術、應用系統、信息系統的建設和管理。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專業目標是相同的,對于這四大部分的掌握程度要求是一致的。不同的專業開設管理信息系統,其學生的專業背景是不同的,所以,不同專業的課程目標要有所側重、有異質性。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側重于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業務流程,關注如何利用信息系統更好地去組織管理,從而實現組織戰略目標;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則側重于信息系統的構建與實現,采用編程的方式進行系統開發。同時,為實現課程效果評價的有效性與區分性,課程目標既要做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維目標的明確性,還要做到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的可衡量性效果。
新時代高教改革的背景下,課程還要做到專業培養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顯性目標與隱形目標相結合。課程思政需要注重啟發式教育,不能生搬硬套,這就要求教師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因素,同時與社會因素相結合,把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不僅關注眼前的理論知識,還要關注國家政策,培養社會責任感。對于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來說,課程目標要在數字化時代這個大背景下設計,學生不僅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計算機技術等基本的概念與技能,還要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雙創”的時代意義,理解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肩負的創新與推動技術應用的責任,體會到數字化時代賦予每一個人的使命,建立基于信息系統的數字化創新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對于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來說,課程目標要在數字化時代這個大背景下設計。具體教學目標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其一,理解現代信息系統的概念與作用,理解數字化時代信息系統的使命。其二,能描述當前至少6類熱點的IT技術概念及作用,了解我國關于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國家政策。其三,掌握基于信息系統的數字化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邏輯。其四,掌握常規信息系統的概念、模塊及應用,深刻理解團隊協作的價值。其五,明確信息系統開發的過程與方法,理解我國有關方面的政策,培養正確的商業倫理觀。通過以上目標的設定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雙創”的時代意義,明確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肩負的創新與推動技術應用的責任,體會到數字化時代賦予每一個人的使命,建立基于信息系統的數字化創新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
2019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2020年3月,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進一步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種種社會跡象與相應的文件表明,現如今,數字基礎設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基礎設施。作為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管理信息系統,必然要在課程內容中添加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當前熱點的IT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概念,數字化產品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內涵。以往管理信息系統教材中所包含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現如今的時代發展,需要將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例如,在實踐教學中,對于管理信息系統這門課程,“ABCDE”等熱點數字技術、新零售、新媒體與網絡營銷、知識管理等相關概念都需要融合其中。具體的課程內容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設計:第一,基礎知識的萃取。從技術系統、企業管理、商業價值三個視角理解數字化時代管理信息系統的相關概念與相關理論。第二,熱點IT技術的融合。除計算機軟硬件基礎知識外,還要融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等當前信息系統技術基礎設施。第三,理論與行業應用結合。從互聯網平臺、智能互聯產品、新零售、新媒體與網絡營銷等幾個方面闡釋信息系統賦能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邏輯。第四,課程內容的去舊增新。ERP、CRM、SCM等傳統的幾大類企業應用系統已經在技術發展下發生了很大改變。在了解它的基礎概念、原理的同時還要與新時代結合增加新的內涵與知識點。除此之外,像電子商務、企業社會化媒體、知識管理系統等應用系統在數字化時代也變得不可替代,需要在課程實踐中添加相關內容。
除教材內容重構外,課程資源也需要整合重構。信息技術時代,課程資源的形式與渠道是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教材、案例、網上課程資源、實驗資源、科研項目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用真實的數據,在真實的場景中了解真實項目,達到多源課程資源重構的目的。以山東中醫藥大學為例,管理信息系統的課程資源除使用勞頓著,黃麗華譯的管理信息系統教材,還包含了超星學習通、智慧樹、慕課等線上教學資源,借助企業ERP實訓室以及虛擬仿真平臺,讓學生多學精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課程資源重構的過程中,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在資源素材中解析思政元素,做到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契合,于無聲處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與正確的價值觀。
管理信息系統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單純的講授式或者案例式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借助現代教育成果與科學技術,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案例式、情景式、任務驅動式、理論與仿真實踐相結合等教學手段,實施以學生為主導的探究式教學方法。以管理信息系統為例,在課前或者課下給學生推送拓展資源,讓學生提前了解到專業拓展知識,為接下來的課程做準備。在課中可以通過案例、實地參觀等方式,引導學生線上討論,線下知識講解。并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實時掌握學習效果。對于實踐性較強的知識,通過學習通、雨課堂等線上平臺進行訓練,可線上發布任務,線上收取任務,減少了以往收發作業的麻煩。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和不失時機的進行思維啟發,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交流,改變“滿堂灌”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改善教學質量。
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平時與期末“三七開”或“四六開”,平時成績更多來自考勤、平時作業等方式。但這種方式不能全面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數字化時代,依據課程目標,制定量化的考核方式,借助平臺能使考核更公正客觀,學生的進取心、積極性更高。通過學習通、雨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可設置不同項目的權重,包含章節任務點、章節測驗、平時作業、簽到、討論、實驗等多個項目。這種由平臺記錄數據,教師把控期末成績的主客觀結合方式,更加公正,所反映的信息也更加真實有效。在實踐教學中,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結果評價機制設置為:期末成績50%,實驗考核20%,平時成績30%,詳見表1。其中平時成績一般通過超星平臺記錄數據,可細分的行為指標見表2。平臺記錄課程效果的方式更客觀有效。通過這種強化學習過程管理,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能及時反饋教學效果,不僅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督促了教師反思教學,提升了教學質量。

表1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結果評價機制

表2 管理信息系統課程線上行為指標
數字化時代,高校課程無論是課程資源、教師還是學生層面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把握時代契機,轉挑戰為機遇,這就要求教師要深耕課程。完善的課程生態系統并非是封閉的,還要與時代、社會相結合。以管理信息系統為例,可以發現當下實踐教學所面臨的現狀是非常嚴峻的,打破固有思維,重構一個以思政為引領,以學生為中心,課程資源融合的高校課程生態系統是必要而緊迫的。隨著技術的發展,理念的更新,也將推動著多元素融合、數字化結合的課程生態系統不斷摸索、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