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初 竇 艷 李善壽
(安徽建筑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9)
“建筑供配電與照明”是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一門專業課。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建筑供配電系統和建筑照明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建立起建筑供配電系統和建筑照明系統的總體概念,初步了解建筑供配電系統和建筑照明系統的行業特點、要求和規范,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本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建筑設備安裝和預算奠定了理論基礎。課程具有理論聯系實際密切、工程實踐性強、知識內容龐大、新內容不斷增加、相關規范不斷更新等特點。
隨著大量新型智能建筑的出現、新的電氣技術的產生、新規范的實施,對建筑供配電與照明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新形勢下智能建筑對人才的需求,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的缺點,本文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信息化手段為基礎將線上線下信息化混合教學模式引入課堂,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探索該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研究與改革要圍繞著課程本身及在教學中遇到的主要教學問題來開展。經過幾輪的教學,發現一些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筑供配電與照明”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目前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和信息化手段,教學內容沒有及時的與新技術、新標準相結合。
(2)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在之前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講解來實現對學生的知識傳授,教師只研究自己怎么教,并沒有太多去研究學生怎么學,高校的教學活動和學生需要的教學活動是不太匹配的。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探究式學習,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檢驗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是否合理。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現狀來進行教學設計。課程教學方法研究和教學實踐是基于學生的學習現狀來設計和開展的。教改實施方案中的教學環節,包括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設計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課前環節,設計預習課件,通過對預習內容的測試來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提高學生在課前的基礎知識認知。通過教師推送的預習視頻或課件、學生課前的預習,促使學生多參與自主有效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雨課堂這樣的智慧教學工具,基于雨課堂適當地開展知識點測試和討論發言,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環節,積極思考,課堂主體由教師轉化為學生。
教師可采取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過程考核由課前預習(10%)、課堂表現(20%)、課后復習(10%)組成;目標考核為期末考試(60%)。課前,通過預習課件的針對性指引,實現對學生的知識的學習;課中,通過討論教學等方式對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進行提高;課后,在鞏固提升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邊學邊測,在課前預習環節,通過雨課堂推送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和對應的練習題,根據練習題的測試結果,確定哪些內容是難點,教師通過精心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些難點。提高教學互動質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教師把科研成果和行業新趨勢運用到課程教學設計中。以培養學生技術的工程應用轉化能力和國際背景下的交流學習能力為目標。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課程相應的內容在更新,建筑電氣的行業也在飛速發展,這需要教師要將科研成果及時跟課程講授有效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及時掌握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和動態。在開展“建筑供配電與照明”課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把“學以致用”作為專業課程學習指導思想。一方面注重將理論與工程應用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時刻關注行業發展動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建筑的新型配電方式及最新發展的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并不知道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和課后的復習情況,所以無法掌握學生的課前學習狀態,在上課時不好把握教學側重點。如圖1所示,教師根據雨課堂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的統計數據,就能掌握學生的課前學習狀態,對現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在上課講授知識點能有的放矢。另外,教師會在預習課件里推送幾道關于上一次課堂教學的重要知識點的題目,以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經過兩輪的教學過后,教師認為這種方式能及時掌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下次上課時可首先將這些內容再次講解,以便學生能及時消化上次課遺留的重難點知識,及時消除學生學習路上的障礙,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圖1 學生在雨課堂里預習的后臺數據
雨課堂簽到功能能統計學生的簽到時間、姓名和學號,教師不僅節省了點名的時間還能便捷地統計考勤。因為教師在課前已經掌握了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在課上不用再對課前推送的預習內容里學生已經熟悉的學前預習知識點詳細講授,而是有側重地講解學生不太明白的知識點,這樣學生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另外,教師在授課期間,會采用即講即測的方式,及時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如圖2所示,以便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實時調整課堂教學設計。學生在用雨課堂做題的同時,也會收到教師隨機發放的小紅包,讓課程氣氛積極活躍起來,讓更多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也增進了師生間的溝通,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圖2 課堂測試成績分析
教師每次在課后通過雨課堂推送課后作業,題目內容主要是上一次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和之前一些知識點的復習。學生在雨課堂里直接填寫選擇題的答案,對于主觀題目也可以寫在紙上,并拍照上傳。教師會在推送作業時對選擇題設置標準答案和對每道主觀題設置詳細答案,學生在提交作業后可以及時地查看作業批改情況和標準答案,這種高效的反饋讓學生及時了解學習中的薄弱之處,并在課后及時鞏固薄弱知識點,有助于提高其在后續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教師使用雨課堂在線批改作業,減少了作業的批改周期。通過這種便捷的方式實現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使學生不再有覺得課程作業很難又沒人能及時解答疑問的顧慮,為學生提供了及時的答疑解惑,逐步提高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教師也能通過雨課堂里對學生作業的記錄和分析,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適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和優化教學設計。
雨課堂會記錄學生的出勤數據和課前課中課后互動數據。在期末統計平時成績時,教師可以批量導出雨課堂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便清楚掌握學生對課前預習視頻的學習時間、完成進度等數據,以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課堂測試和互動情況,也能得到學生關于預習、課堂互動和作業的測試得分。根據這些數據,教師就能有依據地評定學生的平時成績。這些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和過程材料能保存在雨課堂,方便留檔和查閱。由于提高了過程性材料和課堂表現在課程成績的占比,有效提高了學生對于課程平時學習的重視程度,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課和寫作業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養成做事踏實認真的好習慣。
目前“建筑供配電與照明”課程已經經過兩輪次的雨課堂授課教學實踐。通過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接受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喜歡這種信息化、互動性好的授課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也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能有針對性地講解重難點知識點。
盡管基于雨課堂的授課方式新穎,也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課前推送的慕課視頻或網絡視頻和課件是下次課堂教學的內容,但有些內容又需要學生有著較好的專業基礎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學習驅動力,所以有部分學生是為了完成預習任務才看雨課堂里的預習內容,沒有認真觀看和練習教師課前推送的內容,這樣教師也不能準確掌握他們的課前預習情況,只能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即講即測環節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問題,再適當地調整教學進度和方式。后續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深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畏難知識點,設計更加貼近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學生的課程預習視頻,制作更能吸引學生學習的預習課件和測試題目。另外,基于雨課堂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操作手機來回答提問和完成測試,這對有些不喜歡上課時操作手機的同學來講,可能教學效果沒得到明顯提升。所以在課堂中運用這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時,教師需要把控在課中用雨課堂來提問和測試的時間和次數,否則不利于教學的連貫性,有損于學生的學習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及時注意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合理地優化教學設計和手段,切實地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建筑供配電與照明”課程的教學改革仍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探究和優化。高校教學改革探索實踐表明:以雨課堂這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的教學模式,已得到學生的接受和認可,實現了教學改革之初設計的目標:(1)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學設計;(2)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提高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3)跨越空間界限,拓展了師生間的溝通方式。
通過創新教學設計和提高師生的互動的教學改革,是以教促學、共同進步的過程。通過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師積極探索學生的認知規律,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總結出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程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學質量,也督促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知識與時俱進。學生在師生積極互動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鍛煉學習能力,教師在創新教學設計中更新專業學識、提升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