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作為穩增長、促消費的重要領域,在當前形勢下備受各方關注。近期,在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了各部門穩定增加汽車消費的有關工作。
汽車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是穩增長、促消費的重要領域。2021年全國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達4.4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9%,是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黨中央、國務院對汽車消費工作高度重視。國家最高領導人多次強調,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今年4月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汽車消費市場下行壓力加大。黨中央、國務院及時作出部署,要求通過政策加力,穩定增加汽車消費。
商務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6部門發布了《關于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包括6方面、12條搞活汽車流通、擴大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一是對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中穩定增加汽車消費相關政策措施的細化落實。二是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存在的地方保護、車輛充電不夠便利,二手車市場“小散弱”、交易登記有待優化等問題,提出更多針對性強、務實管用的有力舉措,力求通過政策靠前發力、適當加力,進一步促進汽車市場潛力釋放。

盛秋平商務部副部長
這些措施針對性和操作性都很強,著眼破除一些長期制約汽車流通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鞏固汽車消費回穩態勢,促進汽車市場轉型升級,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有以下4方面的特點:
突出建設全國統一汽車大市場。《若干措施》聚焦通堵點、降成本、暢流通,破除新能源汽車市場地方保護,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二手車限遷,優化完善二手車轉移登記,有效促進市場互通、規則互聯、供需互促,加快形成高效流通、梯次消費的全國統一汽車大市場。
突出優化汽車使用環境。《若干措施》聚焦人民群眾在汽車使用方面的“急難愁盼”,加快完善汽車使用環境,推動汽車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比如,在解決城市停車問題方面,要求結合城市更新行動,積極擴建新建停車設施;合理利用人防工程、公園綠地地下空間等,挖潛增建停車設施。在便利新能源汽車充電方面,加快推進居住社區、停車場、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客貨運樞紐等充電設施建設,便利車輛充電使用。
突出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對汽車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若干措施》聚焦綠色低碳循環,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支持完善報廢機動車回收利用體系,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從汽車銷售和報廢更新前后兩端,引導汽車市場加快綠色轉型升級。
突出促進汽車全鏈條全領域消費。促進汽車消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若干措施》聚焦新車銷售、二手車交易、報廢車回收、汽車平行進口、汽車文化旅游消費、汽車金融服務等全過程全領域,著力“拉動增量、盤活存量、暢通循環、帶動關聯”,全面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深入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研究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到期后延期問題,拉動新車增量。支持二手車經銷業務發展,促進二手車商品化、規模化流通,全面盤活存量。鼓勵各地加快老舊車輛退出,開展汽車以舊換新,促進更新循環。支持發展汽車運動賽事、自駕運動等汽車文化旅游消費。
相信隨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各項政策措施發力見效,汽車消費將持續回穩復蘇,下半年汽車消費有望實現較快增長,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發揮積極作用。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強橫向協作、縱向聯動,落實落細相關政策措施,有效釋放汽車消費潛力,為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二手車是汽車全生命周期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搞活二手車流通,能夠盤活汽車存量,拉動新車消費增量,帶動汽車后市場,對促進汽車梯次消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汽車保有量已超過3億輛,位居全球第一。汽車保有量達到一定程度后,二手車市場就開始放量,這是國際上汽車消費的普遍規律。2021年,我國二手車交易量達1759萬輛,不到汽車保有總量的6%,遠低于國際成熟汽車市場比例,二手車跨區域限遷、商品屬性不明確、經銷業務受限多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二手車市場的發展。
為此,我們在系統梳理、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全面發展二手車流通的系列舉措,希望徹底打通二手車流通的堵點難點,讓二手車逐步像新車一樣,規范交易、自由流通、放心消費。這些舉措幾乎覆蓋了二手車流通的全環節、各領域,從市場主體的登記注冊到備案,再到二手車的會計處理、發票開具,再到車輛的跨區域流通、轉移登記,重點有以下3方面:
全面取消限遷政策,促進自由流通。《若干措施》要求,各地區嚴格落實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自2022年8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取消對符合國五排放標準的小型非營運二手車的遷入限制,促進二手車自由流通,便利企業跨區域經營,方便群眾異地買賣二手車。
優化交易登記管理,促進高效流通。《若干措施》明確,將企業經銷的二手車像新車一樣按照“庫存商品”進行會計核算,在機動車轉讓登記時進行單獨簽注,并核發臨時行駛車輛號牌,極大優化了交易登記流程;對汽車限購城市,明確汽車銷售企業購入并用于銷售的二手車不占用號牌指標,進一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便利二手車交易流通。
支持開展經銷業務,促進規模發展。企業經銷模式是國際成熟二手車市場的流通主渠道,占比約為70%。我國二手車市場以“經紀+個人”模式為主,行業“小散弱”問題突出。為此,《若干措施》要求取消對開展二手車經銷的不合理限制,明確登記注冊住所和經營場所在二手車交易市場以外的企業可以開展二手車銷售業務。同時,由于自然人售賣二手車時,無法作為賣方向收購企業開具銷售發票,為便利群眾售車和企業經營,允許二手車企業作為買方開具發票,即“反向開具發票”,并憑此辦理轉移登記手續。
二手車限遷一直是制約汽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突出問題。過去幾年,國務院多次部署,相關部門和地方認真貫徹落實,持續推動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取得積極成效。
同時,有企業和群眾反映,新車國六排放標準在全國范圍實施以來,少數地方對二手車“政策加碼”,要求外地轉入二手車也要達到國六標準,不允許國五排放標準車輛遷入。同時,還有部分地方違反國家已有規定,限制符合在用車排放標準的二手車遷入,阻礙了二手車跨區域自由流通,限制了企業經營,抑制了群眾汽車消費需求,各方對此反映十分強烈。
針對這些問題,國務院《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明確要求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若干措施》對此作了進一步細化落實,確保該項措施盡快落地見效。一是明確范圍要求。即要求在包括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在內的全國范圍實施該項政策,促進國五排放標準二手車實現全國自由流通。二是明確時間要求。少數地區取消限遷政策進展緩慢,為保證該項措施盡快落地見效,進一步明確該措施從今年的8月1日起全面實施。
根據有關機構的分析,目前我國二手車在流向上總體呈現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流動的區域特征,車輛均價在6萬元左右。全面取消限遷政策以后,二手車將進一步實現全國自由流通,極大豐富汽車產品供給,提升供需適配性,更好滿足汽車消費需求,讓更多家庭實現汽車夢,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下一步,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并發揮我部駐地方特辦作用,跟蹤各地政策落實進展,做好督導檢查,確保政策全面實施、盡快見效。
近年來,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率先明確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相關各方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奮力推動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帶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快速提升。多款造型靚麗、性能卓越、科技感強的車型成為市場熱銷產品。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滿意度已經追平了傳統燃油汽車。在全球十大暢銷新能源汽車車型中有六款是中國品牌車型。今年1-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車消費占比也已經超過了80%。
今年以來,受疫情多點散發等因素影響,汽車產業發展受到了一定沖擊,支持新能源汽車購買使用是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保障產業平穩運行的有效途徑。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若干措施》要求,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推廣規模,為促進汽車消費、穩定經濟大盤作出積極貢獻。

郭守剛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
持續提升產品供給質量。持續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技術標準,提升動力電池熱失控報警、安全防護、低溫適應等性能水平,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安心使用。推動電動化與智能網聯技術融合發展,開發更多適合消費者的服務功能,持續提升駕乘體驗,催生更多購買需求。
積極營造良好使用環境。加強行業運行監測研判,做好汽車芯片和上游原材料保供穩價工作,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落實國務院穩定增加汽車等大宗消費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出臺有含金量的促消費政策。抓緊研究明確新能源汽車車購稅優惠延續等支持政策,優化“雙積分”管理辦法,做好與補貼退坡的有效銜接。開展好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組織實施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城市試點,加快充換電設施建設,推動實現信息共享、統一結算。
針對新能源汽車市場地方保護問題,2022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反壟斷法》規定不得對外地商品設定歧視性措施,《若干措施》也提出不得設定本地車型備案目錄和不合理車輛參數指標。前期工信部已經聯合相關部門針對地方保護問題開展了專項督查,后續將加強對地方政策措施的監督核查,推動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統一開放的全國大市場,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規模化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農村地區具有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天然優勢條件,擴大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能夠提升農村交通的安全水平,帶動路網、電網等基礎設施改造提升,但是受消費環境的不健全、銷售網絡不完善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的巨大消費潛力尚未得到有效的釋放。
為了更好服務農村居民的綠色出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和國家能源局于2020年起聯合開展了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活動開展兩年來,我們組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先后在山東、江蘇、海南、四川、云南、重慶、湖北、廣西等8省市舉辦14場專場活動,開展鄉鎮巡展、門店宣傳等形式多樣的展銷活動。地方政府紛紛拿出真金白銀的補助政策,汽車企業推出了上百款符合農村市場需求的新能源汽車車型,實施車價優惠、“三電終身質保”等促銷政策。充電服務企業積極加快農村地區的充換電設施建設。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可。2020年和2021年的下鄉車型累計銷售142.6萬輛,同比增速明顯高于行業整體水平。今年的下鄉活動已經于5月啟動,首站活動6月17日在江蘇昆山舉辦。
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按照《若干措施》要求,豐富形式、創新思路,持續組織開展好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為促進汽車消費、支持產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一是豐富活動形式。組織更多的整車企業參與到下鄉活動中來,豐富產品供給類型,組織企業利用網絡購物節、云端車展、直播賣車等新模式加大宣傳力度。二是加強特色服務。鼓勵汽車企業研發滿足鄉村場景和農民需求的車型,積極布局縣鄉銷售網點及售后服務站,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做好銷售和服務保障工作。三是提升產品質量。在質量安全、低溫適應等方面提出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引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服務水平、樹立產品形象,讓消費者選得開心、買得放心、用得安心。
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方便居民生活、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將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作為惠民生、促消費、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多措并舉、持續推進,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

張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負責人
明確標準。修訂、發布了《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電動汽車分散充電設施工程技術標準》等一系列標準規范,明確了“新建住宅配建停車位應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的規定,制定了充電設施的規劃選址、供電系統、配套設施、竣工驗收等方面標準,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為地方工作提供了指引和依據。
制定計劃。2021年以來,選取59個樣本城市開展城市體檢工作,將充電設施等社區低碳能源設施的覆蓋率列為城市體檢內容,通過自體檢、第三方體檢和社會滿意度調查相結合的方式,指導樣本城市查找充電設施建設短板,結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統籌確定充電設施的建設目標、計劃和項目。比如,重慶市結合城市體檢查找出的短板,確定了“十四五”期間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推進時序,完善了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并積極利用城市“邊角”地塊建設充換電設施,較好解決了周邊群眾充電難的問題。
分類推進。對于既有居住區,指導各地將改造或建設小區及周邊電動汽車充電設施作為城鎮老舊小區完善類改造內容。今年1—5月,各地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增設充電樁8940個。對于新建居住區,會同有關部門結合完整社區建設,指導各地嚴格落實100%配建充電設施或者預留建設安裝條件的規定,并配合有關部門嚴肅查處房地產開發企業未按照規定配建充電設施的行為。比如,山東省將新建居住區充電設施配建要求納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核發、施工圖審查和工程驗收范疇。對于設施安裝,指導地方督促物業服務企業及時告知業主安裝充電樁的前提條件和注意事項,對符合相關標準和條件的,及時提供支持和必要的協助。
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等工作,持續推進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及時總結推廣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為居民提供便利的充電設施。
2021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安部和自然資源部四部委《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各地結合實際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措施,通過擴大增量、盤活存量等多種方式,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推動緩解群眾“停車難”問題,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今年1—5月,各地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新增停車位26.94萬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3萬個、提升9個百分點,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
下一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各地多措并舉,進一步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
提高基本停車需求保障水平。指導各地在新建居住社區中,嚴格按照城市停車規劃和居住社區建設標準來建設停車設施。推動規劃人口規模大于50萬人的城市,在普通商品房建設中,按照1戶1車位來配建停車位。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行動,通過內部挖潛增效、片區綜合治理等方式,積極擴建新建停車設施。同時,加強停車資源共享,指導地方出臺推動機關事業單位車位錯時共享等政策制度,為居民停車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圍繞醫院、學校、商圈、交通樞紐、旅游景點等重點區域的停車需求,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塊,合理利用人防工程、公園綠地地下空間等,挖潛增建停車設施,鼓勵建設停車樓、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庫等多種集約化停車設施。推動各地積極采用資源共享、價格調控、臨時停車等措施,提升泊位使用效率。
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完善停車收費政策,強化資金用地政策保障。健全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的停車收費機制,科學制定差異化收費標準,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積極培育和發展城市停車設施建設運營的市場化主體,鼓勵各地對符合條件的停車設施建設項目,制定出臺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本文根據近期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公開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