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友強 楊軍雄 龍勇 金立軍
554300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藥劑科1,貴州銅仁
554300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2,貴州銅仁
554300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3,貴州銅仁
高血壓為一種慢性疾病,在臨床中比較多見,且好發群體為中老年人[1]。據相關數據報告顯示,該疾病是造成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產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對血壓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2]。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飲食習慣不斷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高血壓的發病概率也在逐年攀升,給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帶來一定的威脅[3-4]。現階段臨床常用藥物治療高血壓,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較差,進而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5]。只有合理用藥才能使患者臨床診治效果得到保障。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臨床合理用藥指導對高血壓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108例高血壓患者,遵照單雙號原則分為兩組,各54例。觀察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53~78 歲,平均(65.79±4.16)歲;病程1~10年,平均(6.58±1.44)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學歷11例,高中學歷30 例,本科及以上學歷13 例。對照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52~77歲,平均(65.65±4.22)歲;病程1~11年,平均(6.62±1.5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學歷12 例,高中學歷28 例,本科及以上學歷14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字確認;②與高血壓診斷標準相符[6];③認知功能正常;④一般資料記錄完善。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認知能力或溝通能力障礙者;②惡性腫瘤患者;③患有肝、腎功能障礙等臟器疾病者;④出現嚴重高血壓并發癥者;⑤中途退出研究或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用藥指導,即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治療藥物,同時告知患者需要嚴格遵照處方進行用藥,并告知具體用藥劑量、用藥時間等。另外,指導患者定期對血壓進行監測,結合血壓變化情況對其用藥種類、用藥劑量進行調整。用藥期間按照常規流程展開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觀察組實施臨床合理用藥指導,具體內容如下:①確定具體用藥時間。由于人體血壓水平每日在9:00-11:00、16:00-18:00 處于高峰,在14:00-15:00 處于低谷,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臨床合理用藥指導時,需要確保其用藥時間應在高峰時間段以前、低谷時間段以后,保證用藥效果最大化。若患者同時患有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應當對其全天血壓水平變化進行監測,最終總結出血壓變化規律,并施以針對性的用藥指導。②明確具體用藥劑量。告知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若需改變劑量,也應遵醫囑進行調整。若患者需要調整用藥類型,則需要應用逐步替換的方法,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患者血壓水平會隨季節變化發生一定的變化,夏季血壓較低,冬季血壓較高,此時需要將用藥劑量進行適當調整。③實施個體差異用藥原則。由于患者血壓水平、合并癥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對不同的患者實施針對性的用藥指導。若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則應輔以血管緊張素進行治療;若患者同時患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則應輔以鈣離子拮抗劑進行治療。④聯合用藥指導。若患者單一用藥效果不佳,則可指導其聯合應用兩種藥物進行治療,可減少單一藥物的用量,使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⑤密切關注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患者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則需及時調整用藥種類或暫時停止用藥。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壓水平,包括收縮壓及舒張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a.顯效:以舒張壓水平變化為標準,降低幅度>20 mmHg,或血壓水平恢復到正常范圍;b.好轉:患者血壓水平未恢復到正常范圍,但舒張壓水平降低10~20 mmHg;c.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心動過速、頭痛及水腫。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比較(±s,mmHg)
組別 n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后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54 162.59±8.98 123.65±7.49 24.470 5 0.000 0 102.96±5.52 83.77±7.02 15.790 8 0.000 0對照組 54 163.08±8.67 140.02±7.68 14.630 4 0.000 0 103.10±5.33 91.02±7.11 9.989 8 0.000 0 t 0.288 4 11.213 4 0.134 0 5.332 1 P 0.773 6 0.000 0 0.893 6 0.000 0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高血壓是臨床極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惡心、頭暈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患者患病后需接受藥物治療,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常會出現用藥不合理的現象,導致其血壓水平無法得到良好控制,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影響[7]。
在開展常規用藥治療過程中,主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用藥種類及劑量,并告知患者遵醫囑服用藥物,不可擅自調整用藥劑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導效果,但是往往會忽視長時間用藥容易出現的不良反應、過敏等情況,進而導致患者在用藥后發生各種不良反應。在此次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臨床合理用藥指導,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應用臨床合理用藥指導能夠將患者血壓水平進行良好控制。分析其原因,臨床合理用藥指導能夠根據患者個體化差異,為其實施針對性的用藥指導,使之能夠在用藥期間進一步明確具體用藥時間、用藥劑量等,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從而改善血壓水平[8-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應用臨床合理用藥指導的效果更為顯著。分析其原因,在對患者實施臨床合理用藥指導后,能夠增強醫生、患者之間在藥物使用方面的溝通,確保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遵醫囑用藥,降低擅自調整用藥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臨床合理用藥指導能夠降低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分析原因,實施臨床合理用藥指導后,調整了患者的用藥方式,將兩類或以上降壓藥物聯合應用,減少單一藥物的劑量,同時指導患者如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就醫,提高了用藥安全性,從而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10-11]。
綜上所述,對高血壓患者實施臨床合理用藥指導,能夠改善其血壓水平,提高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性,臨床價值突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