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旭 李娟 陳琴
618400 德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德陽
臨床護理實習不僅可為護理實習生將理論知識用于臨床實踐中提供機會,還可以使護理實習生對臨床護理工作有更加直觀的理解,是提高護理實習生工作技能的關鍵環節,也是醫學教育中的重要環節[1]。神經內科是一門獨立的二級學科,包括的病種較多,基礎醫學知識多較為抽象、復雜,且收治的患者年齡多較大、病情嚴重,故臨床護理內容繁多,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更高。多數神經內科的護理實習生入科前多伴有較重的心理負擔,將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有效結合的難度較大,導致其難以適應崗位需求,故臨床帶教尤為關鍵,不僅要培養護理實習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需要培養其獨立工作的能力,從而使護理實習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常規護理帶教只注重護理技巧的傳授,未重視對護理實習生護理思維、業務技能及心理素質等方面素養的培養,教學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無法充分調動帶教老師和護理實習生雙方的積極性,帶教效果欠佳,最終影響臨床護理質量,故尋求較為適合的帶教方法成為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帶教工作的重點[2]。戴明(PDCA)循環管理模式由計劃、實施、檢查和完善4個環節組成,是為質量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提供全面保障的措施,PDCA 已在醫療多個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3]。為了研究將其應用于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實習生帶教中的效果,本文選取了80名神經內科護理實習生進行了如下研究。
將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實習生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共80 名,均于2018年6月-2020年5月在德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實習,根據帶教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各40名。對照組男1名,女39名;年齡19~22歲,平均(20.63±1.42)歲;平均實習時間(4.63±1.54)個月;學歷:中專9 名,大專13 名,本科及以上18名。干預組男1 名,女39 名;年齡18~22 歲,平均(20.54±1.45)歲;平均實習時間(4.71±1.48)個月;學歷:中專8 名,大專13 名,本科及以上19 例名。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實習生年齡≥18歲;中專及以上學歷者。
排除標準:無法積極配合本次研究者;在校期間考試不及格者。
方法:將傳統帶教模式應用于對照組護理實習生的帶教中,實習生入科后先進行相關介紹,之后由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對護理實習生進行一對一帶教,主要包括理論知識的講解、護理操作的示范和指導。將PDCA 循環管理模式應用于干預組護理實習生的帶教中。①計劃:成立專業的護理帶教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的考核,選擇成績最優異者作為小組組長,并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護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確定帶教內容和考核內容。②執行:護理實習生入科后分配固定的帶教老師,帶教老師嚴格按照帶教計劃對護理實習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和操作技巧的傳授,并對護理實習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定期檢查。③檢查:帶教小組每天以各項工作的規范流程和考核標準為依據對護理帶教質量進行監控,及時發現帶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④改善:帶教小組每周對帶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并探討改善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之后進入下一周的教學工作。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實習成績,以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OSCE)為依據進行評估,主要包括健康評估、病歷資料分析、基礎操作技能、危重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和理論考核成績6項內容,分值分別為20分、10分、30分、10分、10分和20分,評分越高則實習生對相應知識的掌握情況越好[4-5]。觀察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核心能力,以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為依據進行評估,主要包括評判性思維/科研能力、臨床護理、領導能力、人際關系、倫理/法律實踐、專業發展和教育/咨詢共7 項內容,分別為40分、36分、40分、32分、32分、24分和28分,評分越高則實習生相應方面的能力越強。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實習成績比較:干預組實習生出科時的健康評估、病歷資料分析、基礎操作技能、危重操作技能、健康教育和理論考核成績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實習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實習成績比較(±s,分)
組別 n 健康評估 病歷資料分析 基礎操作技能 危重操作技能 健康教育 理論考核成績對照組 40 13.26±2.18 7.17±0.76 24.32±1.54 7.28±0.83 5.87±0.76 13.08±1.45干預組 40 17.35±3.27 8.41±1.04 26.76±2.30 8.85±1.16 8.41±1.42 15.38±2.36 t 6.582 6.088 5.575 6.961 9.974 5.252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核心能力比較:干預組實習生出科時的評判性思維/科研能力、臨床護理、領導能力、人際關系、倫理/法律實踐、專業發展和教育/咨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核心能力比較(±s,分)

表2 兩組實習生出科時的核心能力比較(±s,分)
組別 n 評判性思維/科研能力 臨床護理 領導能力 人際關系 倫理/法律實踐 專業發展 教育/咨詢對照組 40 28.96±4.43 25.19±3.82 22.36±3.05 20.15±2.64 23.75±3.07 17.27±2.53 18.49±2.84干預組 40 32.37±5.51 29.06±4.29 26.47±4.16 24.29±3.32 27.64±3.75 19.12±3.06 22.16±3.55 t 3.05 4.261 5.039 6.173 5.076 2.947 5.106 P 0.003 0.000 0.000 0.000 0.000 0.004 0.000
臨床實習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對教學環節的深化和補充,還是將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連接點。而神經內科患者因神經系統受損多會出現意識和運動功能障礙,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概率較高,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更高,且隨著我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難度的不斷加大及要求的不斷升高,對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實習生的帶教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6-7]。
傳統帶教模式的中心是老師,主要是通過臨床知識和案例的講解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巧,但是忽略了學生對知識和技巧的理解,導致學生的病歷資料分析能力、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PDCA 循環管理模式中的計劃指的是方針、目標的確定和活動計劃的制定;執行指的是具體的運用和操作,是對計劃內容的實現;檢查指的是對計劃執行結果的總結,將做對的和做錯的分清,并找出具體的問題;處理指的是對檢查結果的認可或否定。將PDCA 循環管理模式應用于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實習帶教中,從細節出發,加強了對護理實習生的管理,以帶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通過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4 個步驟的不斷循環,對帶教的各個環節進行動態監控,使帶教過程更加有計劃性、有目的性,使帶教更加科學和規范,從而提升臨床護理帶教的效果[8]。本次研究中,將PDCA 循環管理模式應用于干預組護理實習生的帶教中,其出科時的實習成績和核心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劉彧等[9]研究中,將40 名于神經內科實習的護生按照入科先后順序分為傳統組(n=20)和研究組(n=20),分別實施常規教學和PDCA 循環管理模式教學,研究組出科時的理論成績和操作能力均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實習生的帶教中應用PDCA 循環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護理實習生的實習成績,還可以提升其核心能力,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