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萬彬 裴海麗 張福青
736200 敦煌市醫院神經內科1,甘肅敦煌
30021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2,天津
急性腦梗死(ACI)又稱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變,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發病后臨床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耳鳴或偏癱等,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可能致殘或致死[1]。當前,臨床對于ACI患者,治療以西醫為主,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等藥物,但整體療效不理想。而早期溶栓則是近年來廣泛用于治療ACI 的一種方案,其借助阿替普酶(rt-PA)可以使患者閉塞的腦部血管快速開通,幫助其恢復腦部血供與神經功能,療效較好[2]。本文研究ACI 患者接受rt-PA 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神經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敦煌市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50 例AC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男15例,女10 例;年齡48~83 歲,平均(57.24±3.33)歲;病程1~4 h,平均(2.49±1.23)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28~36 分,平均(30.11±3.05)分。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7~84歲,平均(57.31±3.27)歲;病程0.5~4.5 h,平均(2.51±1.19)h;NIHSS 評分27~38分,平均(30.17±2.98)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授權。
納入標準:①患者伴隨明顯的頭痛、眩暈、耳鳴以及半身不遂等表現;②臨床確診并與《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相關標準符合者[3];③患者及(或)家屬均自愿加入研究。
排除標準:①有腦出血病史者;②并發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者;③CT 低密度面積>1/3 大腦半球者;④收縮壓>185 mmHg 或舒張壓>110 mmHg者;⑤對本研究治療方案禁忌者。
方法:對照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生產廠家: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批準文號:H20160684;規格:100 mg×30片),1次/d,100 mg/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靜脈溶栓治療,先依據0.9 mg/kg 用藥量,于1 min 內為患者靜脈推注rt-PA(生產廠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51;規格:20 mg)總用量的10%,其余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1 h 內滴完。24 h 后CT 復查腦部,明確無顱內出血后,再口服阿司匹林片,用法用量同對照組。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①治療前后分別采用NIHSS 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價,以45分為最高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4]。②治療前后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IS)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項目包括肌張力、生活、記憶與思維、運動能力、日常交流以及情緒等,以100分為最高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5]。③依據NIHSS 評分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a.顯效:治療后,患者NIHSS 得分下降>90%,可生活自理;b.有效:治療后NIHSS分值下降18%~90%,部分日常活動可以自行完成;c.無效:NIHSS分值下降<18%,完全無法生活自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NIHSS、SIS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S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SI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NIHSS、SI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NIHSS評分 SI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30.11±3.05 20.55±2.87 53.98±5.43 64.42±6.33研究組 25 30.17±2.98 13.56±2.25 53.86±5.57 77.35±6.54 t 0.070 3 9.583 6 0.077 1 7.103 0 P 0.944 2 0.000 0 0.938 8 0.000 0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ACI 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變,該病的主要發病機制為中心壞死區域或周邊缺血半暗帶區出現病變,患者的腦部血氧供應不足,從而造成細胞壞死。缺血半暗帶區由于側支循環的存在,可以完成部分的血液流通,而且缺血半暗帶的腦細胞結構未受到破壞,所以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而言,此時采取對癥救治方案,對其受損神經元進行修復,幫助其恢復腦部微循環,是改善患者疾病預后的關鍵[6]。
當前,臨床針對ACI 患者,除了吸氧、營養腦細胞等常規治療外,應用比較廣泛的還有介入及溶栓治療,但介入治療對于醫療設備與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臨床普及度低,而靜脈溶栓則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一種救治措施,其采用rt-PA 可以使纖溶酶原快速激活,并轉化成為纖溶酶,促進溶栓,及時對患者的腦組織血流灌注進行改善,減輕腦組織氧化損傷,以此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7]。相關研究顯示,8-羥基脫氧鳥嘌呤是存在于神經膠質細胞內部的一種物質,該物質水平越高,說明患者的腦組織受氧化物損傷越重,而在搶救的黃金時間窗(發病之后4.5 h 以內)對患者開展靜脈溶栓,可使患者已經阻塞的腦動脈快速恢復通暢,使其腦組織及時恢復血供,以此緩解其神經缺損[8]。rt-PA 是靜脈溶栓治療的主要藥物,該藥物以糖蛋白為主要成分,對纖維蛋白原的親和力與特異性都非常強,藥物進入患者機體后,可聚集于存在大量纖維蛋白原的部位,并結合血栓纖維素,使血漿血栓素水平持續下降,并加速纖溶酶形成,使血栓被快速溶解,從而達到再疏通血管的目的,可有效防止神經膠質細胞與血腦屏障受到損傷,使患者的大腦及時恢復血供,防止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上升,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此外,rt-PA 有極高的選擇性,不會因為全身纖溶亢進而引發出血,不僅療效良好,而且安全性高[9]。NIHSS 評分是臨床用于評價腦卒中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有效指標,其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腦梗死面積越大,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溶栓需求也更迫切。而SIS 評分則是反映患者治療后生存質量的有效指標,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預后效果更理想,對于ACI 患者的預后評估均具有重要作用。蔣大明[10]的研究顯示,ACI 患者在rt-PA 溶栓后的24 h 與14 d 內NIHSS 得分與治療前相比顯著下降,而SIS 評分則明顯升高,表明rt-PA 靜脈溶栓可以改善ACI 患者的神經癥狀,促進血管疏通,效果良好。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治療后,研究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SIS評分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rt-PA 靜脈溶栓方案用于ACI治療可以取得理想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其生存質量。但由于本次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略短,研究尚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明確rt-PA 靜脈溶栓治療ACI 患者的臨床效果與預后情況,還需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進行更深入地研究。
綜上所述,rt-PA 靜脈溶栓用于ACI患者的治療,效果理想,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缺損,幫助其恢復神經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推廣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