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財
250132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山東濟南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因腰椎間盤退變,導致其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進而使髓核突出對神經根、馬尾神經造成刺激、壓迫,其常見臨床癥狀為腰痛、下肢疼痛及麻木等,對患者的運動能力、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需及時治療,以改善腰腿痛等臨床癥狀[1-2]。本研究主要分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椎間孔鏡治療的臨床效果與預后質量,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脊椎外科收治的1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8 例,女62 例;年齡25~77 歲,平均(44.57±6.76)歲;病程0.17~5年,平均(2.65±0.54)年;突出部位:L5/S142 例,L4~561 例,L3~437 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加入此次研究,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指南》中的診斷標準[3];②有較明顯的腰痛、下肢疼痛及麻木等臨床癥狀;③經腰椎X 線、CT 及MRI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手術禁忌證者;②合并脊柱感染者;③具有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治療者;④重度腰椎間盤突出癥者;⑤伴有明顯腰椎不穩者。
方法:140 例患者均接受椎間孔鏡治療,治療方式具體如下。患者保持俯臥位,利用C 型臂X 線機、椎間孔鏡定位器確定具體的進針方向、安全線及靶點等,并做好相應的標記?;颊呔唧w的腰椎間盤突出位置不同,其穿刺部位也會不同,如突出位置在L4~5者,則從正中線旁10~13 cm 處穿刺,進針角度為10°~30°,若突出部位上移一節,則穿刺部位也需向中線靠近1~2 cm。穿刺前,對患者行局部浸潤麻醉,然后用穿刺針進行穿刺,在C 型臂X 線機輔助下,不斷調整穿刺方向,確保穿刺針尖能有效抵至小關節突處,進針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的機體反應。穿刺后取出穿刺針芯,置入導絲,于穿刺部位作一直徑為7 mm 的切口,逐級置入擴張導管,拔除導絲,沿導管磨除椎間孔增生骨質及關節突部分骨質,以擴大椎間孔。置入工作套管、內鏡(生產廠家:山東冠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KD-C5100),通過內鏡反饋圖像觀察患者髓核部位具體情況,并在內鏡輔助下摘除髓核,以達到幫助神經根、硬膜囊減壓的治療目的,待上位神經根松弛、搏動后,止血,術畢,取出工作套管,縫合傷口。
觀察指標:①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手術前后的疼痛感,共計10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輕;利用腰椎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評分評估患者手術前后的腰椎功能情況,共計100 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腰椎功能越佳。②利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對患者步行能力、運動障礙、直腿抬高及下肢麻木情況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其相應癥狀越輕。③利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生活狀態及軀體功能,各項滿分100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0 例患者手術前后VAS、ODI 評分比較:手術后,患者VAS、ODI 評分低于手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140例患者手術前后VAS、ODI評分比較(±s,分)

表1 140例患者手術前后VAS、ODI評分比較(±s,分)
時間 n VAS評分 ODI評分手術前 140 6.24±1.04 70.43±8.65手術后 140 1.03±0.32 25.76±2.79 t 56.653 58.153 P 0.001 0.001
140 例患者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情況評分比較:手術后,患者的步行能力、運動障礙、直腿抬高及下肢麻木評分均高于手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140例患者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情況評分比較(±s,分)

表2 140例患者手術前后癥狀改善情況評分比較(±s,分)
時間 n 步行能力 運動障礙 直腿抬高 下肢麻木手術前 140 0.83±0.17 1.12±0.22 1.22±0.39 0.96±0.12手術后 140 2.57±0.54 1.65±0.31 1.71±0.47 2.98±0.89 t 36.366 16.497 9.493 26.614 P 0.001 0.001 0.001 0.001
140 例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手術后,患者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生活狀態及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手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140例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140例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時間 n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生活狀態 軀體功能手術前 140 67.45±3.97 71.21±4.65 69.55±4.21 68.21±4.07手術后 140 90.06±5.43 92.45±5.67 90.43±5.35 90.04±5.25 t 39.771 34.2723 36.290 38.883 P 0.001 0.001 0.001 0.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因椎間盤退變、過度勞損及腰椎發育異常等因素所致,為避免對患者正常生活狀態、活動能力等造成嚴重影響,患者需及時治療,以控制病情發展,避免其神經根受壓過度[4-5]。
本研究采用椎間孔鏡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髓核摘除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椎間孔鏡主要是利用椎間孔鏡對患者髓核突出等部位進行觀察,使醫師可在切口較小條件下切除髓核,達到治療目的,因切口較小,則患者術后恢復速度較快,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患者術后基本能保持較穩定的康復狀態。髓核的切除可有效減輕神經根等部位的受壓迫狀態,幫助患者松解神經根,緩解腰腿疼痛,使患者恢復正?;顒覽6]。同時在手術過程中,還可通過椎間孔鏡所反饋的圖像畫面,對增生骨贅、鈣化等物質進行清除,并擴大椎間孔,改善椎間孔狹窄問題,有效避免神經根受二次損傷,確保髓核的有效摘除。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手術治療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VAS、ODI 評分更低,各癥狀改善及生活質量評分更高,提示椎間孔鏡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腰痛等臨床癥狀,幫助患者恢復較正常的腰椎功能。這是由于椎間孔鏡治療創面小,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對促進患者術后腰椎功能恢復、生活質量的恢復均有重要意義。且髓核的有效切除,使神經根被壓迫狀態得到顯著改善,患者能在術后較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的腰椎功能。梁聰等[7]對12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椎間盤鏡與椎間孔鏡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椎間孔鏡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張少杰等[8]對3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椎間孔鏡、開窗治療后發現接受椎間孔鏡治療者,其治療有效率更高,VAS評分更低,說明椎間孔鏡治療的效果更好,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將椎間孔鏡治療方式應用到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中,可幫助患者減輕疼痛,且能達到較好的手術療效及預后效果,利于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復與改善。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椎間孔鏡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腰椎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幫助其恢復運動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