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樹江 張春銘 張嬌 陶源 徐俊林
102200 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北京
腸梗阻在急腹癥中占比較高,是一種因盆腔、腹腔炎癥、腹部手術以及腸管病變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于腸道組織中不能正常運行和通過。腸梗阻依照其疾病特點可以劃分為不完全性腸梗阻以及完全性腸梗阻,病情進展快,發病率高,病情遷延難愈,具有較多的并發癥,死亡率較高,對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工作具有直接影響[1]。以往,臨床針對急性腸梗阻所采取的措施以手術治療為主,經過臨床觀察發現手術并不能解決某些粘連所引起的梗阻,在手術結束后大多數患者存在繼發粘連以及梗阻現象,甚至會出現更為廣泛的粘連。經有關調查研究顯示,粘連性腸梗阻于腸梗阻患者中所占比例為40%~60%,因手術所引起者占80%,患者因多次手術治療產生嚴重痛苦感,經濟負擔加重。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發展,目前臨床針對腸梗阻主要采取藥物干預、調節電解質、胃腸減壓等相關保守治療措施,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充分體現了其優越性。為此本文展開對照研究,旨在分析不完全性腸梗阻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84 例,遵循方便抽樣法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34~72 歲,平均(53.68±3.24)歲;病程1~17 d,平均(8.64±1.07)d;體重 指數21.04~26.45 kg/m2,平 均(23.54±1.42) kg/m2。觀察組男31 例,女11 例;年齡34~71歲,平均(53.64±3.21)歲;病程1~18 d,平均(8.56±1.04)d;體重指數21.17~26.27 kg/m2,平均(23.27±1.12)kg/m2。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醫惡性不完全性腸梗阻診療指南》中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診斷標準;②具備不完全性腸梗阻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者;③經直接數字化X射線攝影系統檢查確診者;④臨床資料完整者;⑤治療期間積極配合者。
排除標準:①具有凝血功能障礙、感染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其他類型腸梗阻、腸道腫瘤以及消化道出血者;③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④近期應用相關藥物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者。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西醫對癥治療措施,包括禁食、適當運動等,密切監測患者體征變化,同時采取補液措施,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依照患者脫水程度以及性質補充生理需要量、累積損失量及額外丟失量液體,根據電解質測定結果調整補液成分,合理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以及中毒,一般用藥方案為廣譜抗生素+抗厭氧菌藥物。觀察組加用厚樸三物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厚樸15 g,生大黃6 g,炒枳實12 g,炒萊菔子10 g,砂仁6 g,川楝子9 g。辨證加減:氣滯血瘀證者增加赤芍10 g,丹參15 g,桃仁8 g;寒凝腸腑者增加小茴香10 g,附片6 g;腑氣不通者增加萊菔子30 g;飲食停滯者增加焦山楂15 g,炒麥芽20 g;熱結便閉者增加芒硝6 g。上述藥物采用400 mL 沸水煎煮以后分早晚2次服用,1劑/d,連續用藥2周。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①臨床療效。a.顯效:患者治療后不完全腸梗阻相關癥狀消失,排氣、排便通暢;b.有效:患者治療后相關癥狀明顯好轉,但是偶爾還會出現腸鳴音以及嘔吐等相關癥狀;c.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以及胃腸功能未見改善,甚至存在嘔吐以及腸鳴音等癥狀加重的現象。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②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統計患者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首次排便時間。③血清炎性因子: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血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4(IL-4)。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h)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h)
組別 n 首次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 42 25.85±4.11 17.29±4.26 41.05±5.85對照組 42 41.25±5.69 24.42±4.12 54.57±6.42 t 14.219 7.797 10.088 P 0.000 0.000 0.000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TNF-α、IL-1β及IL-4水平均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組別 n TNF-α(pg/mL) IL-1β(pg/mL) IL-4(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70.25±7.15 28.86±4.19 33.76±3.51 17.19±1.81 55.86±7.15 76.49±7.62對照組 42 70.69±7.25 41.28±6.36 33.71±3.25 22.28±2.14 55.78±7.29 64.58±7.16 t 0.280 10.568 0.068 11.769 0.051 7.382 P 0.780 0.000 0.946 0.000 0.959 0.000
腸梗阻屬于腸內容物傳導障礙誘發的急腹癥,臨床根據其病情特點將其劃分為完全性腸梗阻以及不完全性腸梗阻,因腸梗阻病因較為復雜,與腸道炎性狹窄、手術操作及消化道病癥具有密切聯系[3]。在中醫學中,不完全性腸梗阻屬于“腸結”“關格”的范疇,其主要病機為手術后浸潤損傷組織,腸道血脈瘀滯,出現氣血不暢等現象,胃腸氣機升降失常,運化受阻[4]。目前腸梗阻的中醫治療原則以行氣散結、攻下軟堅及通里止痛為主要[5]。
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更優;對照組TNF-α、IL-1β 及IL-4水平均高于觀察組。分析原因,以往臨床上針對不完全性腸梗阻主要采取藥物治療措施,通過藥物干預可以促使患者在短時間內緩解臨床癥狀,對于減輕疼痛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長期用藥可導致患者出現明顯耐藥性,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可見不完全腸梗阻采取西藥治療,效果不佳[6-7]。從中醫學角度分析,腸梗阻特征主要為痛、吐、脹、閉,不通則痛、氣滯則脹、氣逆則吐,可見“通”為腸梗阻患者中醫治療的主要原則。厚樸三物湯具有溫中止痛、行氣化濕的功效,其中大黃、枳實可破氣消積、行氣導滯,能更好地發揮破瘀散結的功效,有效改善患者腹部脹痛癥狀,有利于緩解排便障礙;厚樸具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常用于腹脹、脹痛的治療;萊菔子具有消食除脹、降氣通腹之效。上述藥物隨癥加減、靈活應用,充分發揮了益氣健脾、清熱利濕、攻積導滯、軟堅散結、潤燥滑腸、活血化瘀的作用,對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8]。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互補性,西醫治療可彌補中醫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方面存在的不足,而中醫治療能夠彌補西醫治療無法防止毒素吸收、改善腸胃循環方面的缺陷,兩種治療措施聯合應用,具有理想效果。
綜上所述,在不完全性腸梗阻患者治療期間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在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同時可以降低機體炎性因子水平,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