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257300 廣饒縣中醫院,山東東營
腦梗死是指患者局部腦組織出現血液供應缺乏導致的壞死,包括血管、膠質細胞以及神經細胞等,誘發該病的相關因素為供應腦部血液的顱外或顱內動脈中發生閉塞性疾病而未能得到及時、充分的側支循環,使局部腦組織的代謝需要供不應求。有報告指出,機體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死發生的主要因素,動脈硬化是在多個因素持續性作用下導致的慢性進展性疾病,極易誘發患者出現全身性病變[1]。所以,臨床需針對該病進行早期診斷評估,從而抑制疾病的進展,降低以致殘率及死亡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對我中心的腦梗死患者進行總結分析總結,探討對腦梗死患者開展頸動脈彩超、經顱多普勒超聲(TCD)聯合檢查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廣饒縣中醫院收治的37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期選取進行體檢的37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59~77歲,平均(68.11±0.22)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6.32±0.49)個月;其中合并高血壓15 例,高血脂6 例,冠心病3 例,其他疾病13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58~78 歲,平均(68.22±0.43)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肝、腎功能正常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③無檢查禁忌證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者;②伴有其他疾病者;③無法溝通者。
方法:TCD 應用第二代經顱多普勒診斷儀(德國DWL公司)進行檢查,探頭為2 MHz脈沖多普勒探頭。指導患者保持平臥位,通過顳窗對大腦組織的雙側動脈、大腦后動脈、大腦前動脈以及頸內動脈末端進行檢測;隨后指導患者保持坐位,通過枕窗對基底動脈、雙側椎動脈進行檢測;檢測患者的阻力指數、平均血流速度、搏動指數、收縮期血流速度以及舒張期血流速度。頸動脈彩超應用百勝AU5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進行,探頭頻率為7.5 MHz。指導患者去枕平臥,輕度向后仰頭,使頸部直接暴露,前期在患者的胸鎖乳突肌外緣以及鎖骨上開展縱向掃描,隨后到達頸部總動脈、頸動脈分叉處、膨大處及頸內動脈起始部上2~3 cm,頸外起始部2~3 cm,隨后逆時針進行橫向掃描;對患者的頸動脈分叉處、中膜厚度、頸部縱斷面進行探測,對頸動脈的最高位置進行觀察,并對有無斑塊、斑塊所在位置、斑塊數量、大小等情況進行檢測,探測向心性狹窄的內徑狹窄百分比,查看血流的充盈狀況以及狹窄阻塞位置。
評估標準:(1)顱內血管狹窄的評估標準為閉塞段血流信號消失、渦流伴有雜音、頻窗消失、血流頻譜紊亂;局限性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異常。(2)頸動脈斑塊、狹窄評估標準:①依據斑塊的回聲情況可分為非穩定性斑塊與穩定性斑塊,非穩定性斑塊包括回聲不均勻的混合型斑塊及低回聲的脂質型斑塊;穩定性斑塊包括硬斑塊以及纖維型斑塊。②依據超聲特征將斑塊分為回聲強弱不均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高回聲無聲影的纖維斑塊、低回聲的脂質型斑塊。③超聲評估指標:健康頸動脈INT 指標<0.9 mm,>0.9 mm為內膜粗糙,可見輕度硬化狀態;內膜增厚指標為IMT在1.0~1.4 mm,斑塊形成指標為IMT>1.4 mm。④狹窄情況評估:狹窄程度(%)=(B-A)×100%,其中A為狹窄處最小內徑,B為狹窄處最大內徑。<50%為輕度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70%~99%為重度狹窄。血管管腔內斑塊充填,血管壁結構顯示不清,但管腔輪廓可見,血管壁外層結構顯示清晰,提示血管閉塞。
觀察指標:總結TCD檢測情況,分析患者病變狀況占比,包括顱外段病變、血管完全閉塞或部分閉塞及血管狹窄。依據頸動脈超聲對所有患者的狹窄情況、斑塊形成、血管閉塞及內膜增厚指標進行分析。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TCD 指標比較:觀察組TCD 檢測顱外段病變、血管完全或部分閉塞及血管狹窄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TCD指標比較[n(%)]
兩組頸動脈彩超指標比較:觀察組內膜增厚、斑塊、血管狹窄及血管閉塞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動脈彩超指標比較[n(%)]
腦梗死是臨床上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及致死率高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的早期評估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且需要進行持續性的觀察隨訪。腦血管造影檢測是該病診療評估的金標準,但該種檢測方式屬于有創操作,價格較高,不可多次反復進行,且在基層醫院廣泛應用效果較差[2]。頸動脈彩超以及TCD 屬于操作便捷、無創、可反復操作及準確率高的輔助診斷方式,對于腦梗死病變具有較高的檢測敏感度[3]。相關報告指出,單獨應用一種檢測方式效果較差,數據存在一定陰性比例,極易出現漏診、誤診現象[4]。所以,開展聯合檢查評估具有積極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涉及機體全身的大中動脈血管內膜和中層,疾病進展期間,早期內膜中層不斷增厚,逐漸形成斑塊[5]。頸動脈是人體距離大動脈血管最近的部分,高頻超聲可充分顯示血管壁的具體狀況,對頸動脈中膜厚度、內膜厚度進行探測可有效評估動脈硬化的發病情況。相關報告指出,頸動脈IMT 增厚程度可充分顯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情況[6]。所以,頸動脈彩超的應用可作為腦梗死疾病診療期間的重要評估手段,且具有安全性與準確率高的優勢。
TCD 屬于無創性檢測顱內大動脈血流動力信號的診療技術,可對機體顱內動脈的音頻、頻譜形態、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進行探測,并及時反映出腦動脈彈性狀態以及是否伴有痙攣癥狀、是否存在缺血、狹窄等病理現象[7]。TCD 檢查對顱內動脈血流信號的顯示具有較高的分辨率,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此外,TCD、頸動脈彩超聯合應用進行檢測可顯示顱外血管的形態以及血流信號,并對顱內的血流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提升腦梗死疾病的檢出率,具有較高的準確度,患者接受度較高,可作為臨床醫師制定診療方案的有力依據[8]。有學者研究表明,對照組單獨開展TCD 檢測,干預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頸動脈彩超檢測,結果顯示,檢出準確率以干預組較高,病變位置、具體情況、內膜厚度及斑塊形成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9]。此外,TCD 可經無灰階圖像定位患者的腦部血管,可以觀察到腦部動態信號、血流速度、頻譜等綜合信息,明確患者的腦部狹窄程度和狹窄位置,但無法探測到血管走形異常患者的血流信號,增加臨床誤診情況,影響診斷準確率。聯合頸動脈彩超診斷,可有效彌補單純使用TCD 診斷的不足,從而保證腦梗死患者的診斷敏感度、準確度。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患者開展頸動脈彩超、TCD聯合檢查的臨床價值較高,充分保障了疾病的診斷效果,安全性較高,且具有準確率、敏感度、特異性高的優勢,臨床醫師可依據實際檢出結果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從而提升疾病的診療效果,保障患者的預后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