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芝 陳玲
431900 湖北省鐘祥市人民醫院腫瘤二科,湖北鐘祥
目前,對于肺癌患者的治療手段包括外科手術以及術后的輔助放療,然而放療的周期較長,受到放療不良反應的影響使得患者的生存質量下降,特別是抑郁、恐懼、擔憂等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臨床效果。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改善肺癌患者負性情緒、提升其生存質量以及治療依從性的重要措施。以往多應用常規護理,如對患者進行病情觀察、對癥護理和用藥護理等,雖能夠滿足患者的基礎護理需求,但缺乏針對性以及全面性,特別是在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及生活質量方面的效果并不滿意[1]。全程綜合護理則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護理方案進行進一步調整,在患者整個治療期間提供細致、全程的多方位護理,從而充分滿足其護理需求,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本文分析全程綜合護理對肺癌手術后接受輔助放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9月在湖北省鐘祥市人民醫院接受輔助放療的74 例肺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7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41~78 歲,平均(60.3±1.2)歲;體重42.2~76.8 kg,平均(56.6±2.3)kg;肺癌類型:鱗癌26 例,腺癌11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7例;年齡40~79 歲,平均(60.2±1.4)歲;體重42.5~76.3 kg,平均(56.5±2.4)kg;肺癌類型:鱗癌27 例,腺癌10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肺癌的診斷標準;②肺癌根治術后進行輔助化療者;③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同意參與;④臨床資料完善;⑤意識清晰,語言、認知、聽力等功能均正常。
排除標準:①罹患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具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者;③同時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④研究中途死亡或失訪者。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格遵循醫囑提供用藥護理、對癥護理,并在患者放療期間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日常生活護理以及環境衛生護理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全程綜合護理。護理前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全面溝通,詳細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狀況,同時還需了解患者的家庭狀況、性格特點、受教育水平等。對患者進行全面綜合評估,并制定全程綜合護理方案,在患者接受輔助放療期間提供全程的責任制護理服務,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強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運用語言交流、榜樣樹立法、心理暗示療法等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積極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表達內心的想法,與其共同分析負性情緒的危害性和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強認知干預、語言溝通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盡可能舒緩其負性情緒,提升患者的放療信心和康復信心。及時掌握患者放療期間的心理狀態,滿足其合理訴求,邀請放療效果良好的患者現身說法,為患者間的相互交流創建良好的平臺,使病友間相互關心、相互扶持,從而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信心和依從性。②放療護理:患者在放療過程中需要給予全程陪同,并進行適當的語言溝通,告知其放療期間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項。加強對放療局部皮膚的衛生清潔護理,防止粗糙物體對皮膚造成摩擦。在放療完畢后需要陪同其回病房并給予語言鼓勵,引導患者表達放療期間的感受和需求。③飲食與睡眠護理:指導患者日常飲食主要以高蛋白和高營養的易消化食物為主,避免高脂肪飲食。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可采用音樂療法等促進其睡眠,在入睡前控制飲水量,避免夜尿增多影響睡眠質量。④運動指導:鼓勵患者放療期間適當參與活動鍛煉,例如選擇有氧運動,進行餐后散步、太極拳及乒乓球等活動。可指導其進行呼吸運動鍛煉,如縮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等。⑤社會支持: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溝通,向其講解親情關懷對于患者的重要性,告知其與患者溝通時的注意事項,并為患者提供全面的關懷、理解和呵護,進一步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⑥全程健康宣教:肺癌放療患者多數年齡偏高,缺乏對于輔助放療和肺癌疾病的認知,導致其心理壓力增加,負性情緒顯著,對放療依從性造成影響,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所以需要為患者提供個體化、全程化的健康宣教,全面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并進一步提升其放療期間的依從性。充分結合患者的年齡、受教育水平、疾病認知水平和性格特點等制定完善的健康宣教方案,例如針對年齡偏高以及認知水平較差的患者主要以口頭宣教為主,詳細介紹肺癌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輔助放療的目的、作用和配合方法,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溝通。針對理解能力較好的患者,在口頭宣教的同時,還可配合文字、圖片等深入地講解放療的基本原理,從而提升患者的認知水平,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并樹立康復信心。在護理過程中還需通過問卷調查、口頭詢問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針對未掌握的內容需再次進行講解,直至患者能夠完全理解和掌握為止。⑦人文關懷:為了確保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配合度并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需要在患者輔助放療的全過程給予人文關懷,充分體現對患者的愛護、關心以及尊重。進行相關護理操作前需要向患者提前解釋說明,從而征得患者的同意并取得配合。在護患溝通時,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在執行護理操作時,要確保動作輕柔,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觀察指標:①應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對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社會關系以及環境等多個維度,分數為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②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應用問卷調查表法評估,總分100分,分為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 分)、不滿意(<70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③應用匹茲堡睡眠量表(PSQI)對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的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分數0~21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④應用漢密爾頓焦慮評估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評估量表(HAMD)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越嚴重。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7 51.18±3.26 76.95±8.26對照組 37 51.20±3.25 63.53±5.16 t 0.026 8.382 P 0.979 0.000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兩組PSQI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PSQI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PSQI評分比較(±s,分)
兩組HAMA、HAMD 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HAMA、HAM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HAMA、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HAMA評分 HAMDA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7 24.32±2.85 17.15±1.03 22.16±2.05 15.35±1.18對照組 37 24.33±2.83 20.25±2.02 22.15±2.07 18.96±1.62 t 0.253 5.625 0.294 4.371 P 0.398 0.021 0.253 0.030
放療是肺癌手術患者的重要治療手段,然而患者受到病痛折磨以及經濟負擔等影響,導致其生理、心理狀態較差,直接影響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甚至影響其治療依從性和臨床效果[2]。近年來,醫護服務理念不斷轉變,在關注患者疾病治療的同時還需關注其生存質量的改善,因此,優化臨床護理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全面細致的護理措施,改善其生存質量至關重要[3]。全程綜合護理充分評估患者放療期間的實際情況和護理需求,并制定多方面、細致化的護理方案,從而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確保其護理服務質量以及良好的治療依從性[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全程綜合護理加強了對患者的心理疏導、認知干預以及社會支持,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給予患者放療護理、運動指導以及飲食等護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舒適度,從而提升其護理滿意度[5]。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術后接受輔助放療期間應用全程護理,可有效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