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為強,孟慶臻,簡 剛
(1.江蘇科技大學科技處 江蘇 鎮江 212100 2.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蘇 鎮江 212100)
在宏觀意義上,技術轉移是指國家之間技術的流通,而高校與企業間的技術轉移是高校實現技術產業化和商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企業科技創新,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產品的必然選擇。高校作為技術轉移過程中的重要立足點,肩負科技創新、科教興國的重大歷史使命。盡管每年高校都研發出了眾多的科技成果,然而成果轉化率較低,是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研究校企成果轉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9 年9 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綱要》要求,務必切實落實知識產權的示范與試點工作,在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構建全面的知識產權管理系統,并提倡高校與科研機構成立專業化的知識產權轉移與轉化部門。根據《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 年度報告》,僅2019 年一年我國共有3400 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轉讓或許可的方式實現了技術成果的轉化,簽約合同數量較上年增長了20%。在成果轉化數量迅速增長的背景下,如何將技術成果有效轉化成實際生產應用是下一步將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國際造船市場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在船舶行業盈利情況波動的大背景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研究創新技術轉移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船舶類高校創新技術轉移模式為研究對象,研究建立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有效管理方案,豐富現有技術成果轉化理論,培育技術轉移人才。本文構建了船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框架,提出了船舶高校創新模式的技術轉移新策略。主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理清當前船舶類高校成果轉化方面的發展狀況;②探索影響船舶高校成果轉化機制的關鍵因素;③提出建立現階段船舶類高校成果轉化機制的對策。
高等學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眾多難題,如以高水平論文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政策上傳下達方面落實不到位,執行不到位等問題。
船舶類高校在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時立足點不夠高,具體表現在:高校管理者將科技成果轉化當作一項常規工作,沒有急國家之所急;未將成果轉化工作納入學校整體規劃和工作計劃;未將成果轉化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相互融合。
作為成果轉化的主要參與方,高校的成果信息和企業的需求信息都無法被對方所獲取,高校成立的技術轉移機構受體制、機制制約,沒有將高校科技成果向企業推介,也沒有對企業技術需求信息進行分析和向科研人員推送傳達,未能真正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制約成果轉化的參與方的信息溝通與交流,阻斷成果轉化進程。
科技成果轉化涉及諸多方面,以船舶類高校為例,錨泊方面的專利不僅僅關注錨泊設計,更關系到其應用于整船設計的可行性。2015 年清華大學的研究數據顯示,全國有45%以上的高校沒有設立專門的成果轉化機構,船舶類高校的這一比例更低。在建立了轉移轉化部門的高校中,配備相關專職工作人員的高校僅為個位數。
船舶類高校科技管理部門承擔的主要是行政性質的工作,例如,科研立項審核管理、成果轉化合同管理等,往往忽略合理有效的科研獎勵機制在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與轉化的工作中。學校存在對不同學科成果一概而論的問題,忽略了專業之間的差距,從而對科研成果所有者缺乏高效的獎勵與激勵措施,這是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規范的獎勵機制,不但會降低科技工作者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與轉化的熱情度與積極性,還將造成科技成果的質量偏低、成果轉化成功率不高。
成果轉化受到國家高度關注,國務院印發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國發〔2016〕16 號),為高校教師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制訂相關政策吸引科研領軍人才參與成果轉化工作管理隊伍,組建專業科研成果轉化機構,如成果孕育、成果可行性專業性驗證評估、成果轉化等,做到環環相扣。從高校成果轉化管理的視角出發,針對高校成果轉化存在的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及對策建議,有利于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具體解決方案,以船舶類高校為例,在成果轉化政策落實、建立專業化人才隊伍等方面做文章,在專業化上下功夫。
在成果轉化方面,船舶類高校要針對船舶產業發展,制訂船舶工業及相關專利成果轉化目錄,對涉及目錄相關成果轉化提供政策支持,例如資金、企業對接等。學校要制訂符合學校特色的成果轉化辦法,采用市場化的轉移轉化模式,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參與產學研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積極性,提高科研質量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益;依托學校人才及科技資源優勢,推動一批能支撐船舶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顯著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高校和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供需雙方缺乏信息交流,使得高校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阻礙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因此學校可搭建供需雙方的成果轉化信息交流平臺,暢通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渠道,使科研成果可以在不同的企業、地區得以交流、利用,這又能為學校提供企業技術需求信息,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素材,使科學研究真正面向實體產業和民生需求。
高校應加強對技術轉移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整合多部門的管理力量,建立高水平的技術轉移人才團隊,培養和打造一大批懂技術、會管理的技術轉移人才,提高技術轉移工作水平,簡化工作流程(圖1),提高工作效率,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學校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

圖1 數字化技術轉移流程
學校應建立更加高效與合理的成果轉化獎勵機制,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與成效。根據造船類高等學校的真實現狀,制訂高效的科研成果指標體系,如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廣度與經濟效益等,需根據科研團隊從事的是基礎性研究還是應用性研究區別對待,最大程度確保不同技術領域的科研人員得到正確與公平的評價。在年度考核、職務晉升中,學校應向在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中做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有效激發科技工作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避免產生科研成果外流的不利結果。
船舶類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上要牢牢把握創新是技術轉讓的第一動力,克服以成果轉化數量為主要考核目標、片面追求量化指標的局限性。高校應從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落實、建立信息交流平臺、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獎勵機制等方面入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在“一帶一路”倡議、制造強國戰略、海洋強國戰略的指引下,有效實施科技創新,增強高科技船舶的研發產出,推動造船工業的轉型與升級,促進行業發展形態向可持續與精細化的方向轉變,為有效提升我國船舶高等院校知識產權發展能力、構建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