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嶺,劉 葉
(河北經貿大學 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近年來,課程思政逐步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實踐中一個熱門詞語,圍繞課程思政進行的課程建設取得了豐富成果。然而,課程思政作為高校課程建設的一種新理念和新方法仍需要進行深入探索。在講授過程中,不僅要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同時需要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對于挖掘哪些思政元素,怎樣挖掘思政元素,在挖掘思政元素后,又如何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接受,并達到相應的育人效果,這些都是教師面臨的棘手問題。目前,已有文獻探討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等,但是內容依舊不完善,真正探討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方法的不多,仍有深入探討的空間。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與管理類本科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其理論較為抽象,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教學過程中是經濟學課程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點。接下來,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將課程思政簡單地理解為“課程”加“思政”,只在課程教學中抽出幾節課的時間來講授思政課程。課程思政不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機械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而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應該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然而,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探索仍存在諸多問題。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一般還是以講授課程知識為主,對于挖掘怎樣的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仍存在困惑。一方面,由于“微觀經濟學”理論性較強,并且來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總結,在講授過程中對于挖掘什么樣的思政元素存在困難。另一方面是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夠準確,有的“浮于表面”,淺嘗輒止,忽略了思政元素與課程本身之間的邏輯性和契合度。此外,“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知識點繁多,在有限的課時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師會擔心能否按時完成課程內容的講授。因此,在“微觀經濟學”講授過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的動力不足。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著對學生進行理想、責任或價值觀的生硬灌輸,這有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缺少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和路徑,只是將某個思政元素拋給學生,沒有融入感。一般課程原有的內容體系已經較為完善,如果在原來的教學大綱中添加一兩個思政元素,沒有前鋪后引,必然會讓人感覺不自然。因此,課程思政需要重新撰寫課程教學大綱,思考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和路徑,并進行不斷地演練、修正,真正做到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目前,微觀經濟學的教材和各種相關著作中,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已有豐富的案例素材,但是這些案例多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中國國內教材中的案例大多也源自國外經濟學教材。由于中西社會經濟現象、國家治理方式、制度文化等差異巨大,學生在學習“微觀經濟學”理論時缺少相同的感知,因此增加了理解難度。在講授“微觀經濟學”時需要增加中國案例,更易學生對案例素材共情,這一方面可以增加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比較中西不同經濟現象和政策選擇,對理論知識進行批判性地吸收與內化。這既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把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思政元素包含的主要內容,因此進行思政元素挖掘時應更有針對性。結合“微觀經濟學”的特色和優勢、育人目標及課程思政的要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政元素的挖掘。
第一,在對“微觀經濟學”理論及方法吸收和批判的過程中發揮價值引領的作用。“微觀經濟學”起源于西方,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具有的價值判斷與當代中國的實際存在較大差異。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中國的國情進行對比分析,批判式地吸收相關的理論和方法,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比如,“微觀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假設前提,即自利假設,在學習這個假設的時候可能會使學生感覺到與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形成矛盾。比如我國發生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自然災害或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或是舉辦冬奧會等重大國際賽事時,無論是個人、企業、政府及民間組織的救援活動還是志愿服務活動都彰顯了無私的利他精神和家國情懷,體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在進行知識的講授時,就需要向學生強調這只是理論假設,在分析面臨重大事件個人或者組織的行為選擇或決策時,需要考慮理論假設的適用性。同時,應在教學中結合課程本身的特征融入中國的民族情懷和價值信仰。此外,針對自利性假設問題,中國的傳統哲學中有很多關于人性論的經典論述,在進行講授時,也可以結合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經濟思想,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
第二,學習微觀經濟理論和方法的同時鼓勵學生合理質疑和理性反思的精神。“微觀經濟學”以個人及企業等微觀經濟個體為研究對象,“微觀經濟學”是在解決稀缺資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問題中積累經驗并形成的理論成果,是在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觀察中發展而來的。如何認識和理解經濟的運行狀況,“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可以提供理論支撐。然而,“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未必適用于所有經濟體,可以看到照搬課本的知識難以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難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中國的經濟運行特點,鼓勵學生對經濟理論進行合理質疑和反思,提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自信。
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在改革與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這些都是有價值的研究素材。中國高速的經濟發展,也被稱為“中國奇跡”。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出現的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和政府治理方式等,都可以為學習“微觀經濟學”提供有價值的素材,可以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中國制度優勢、核心價值觀、政治認同等思政元素。比如,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國是世界幾個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一個經濟增速為正的國家,走出了疫情影響的低谷。在知識呈現上加入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案例并深入剖析,不僅能夠體現中國特色,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國發展道路的優越性,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對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僅要求專業教師對課程內容及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提煉和再認識,而且需要對自身及身處世界有理性的認知。對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新聞,甚至影視劇中所蘊含的經濟學原理要有深刻的把握,并將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提煉。在進行課程講授時可以結合當下爆款影視劇進行分析,不僅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如何運用有清晰的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比如,反映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的《覺醒時代》、反映抗美援朝精神的《長津湖》、反映我國扶貧成就的《山海情》、反映黨風廉政建設的《突圍》等,通過對這些影視劇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剖析,易于讓他們將抽象的理論與現實生活聯通。
問題驅動的探究式方法,是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引發思考、層層深入,在探索問題中融入思政元素,從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比如在講授“稅收效應分析”內容時,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當政府對某種商品征稅時,究竟是誰承擔了稅收負擔?是消費者還是銷售者?這樣能夠引發思考,進而提出解決問題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即稅收歸宿。然后,可進一步運用圖形解釋稅收歸宿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稅收負擔的主體是誰,誰負擔的稅收更多一些,什么因素決定稅收分攤比例,根據圖形說明改變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斜率,會影響消費者或銷售者分攤的比例,從而導入新知識,即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的變化與不同主體的稅收分攤比例有關,引出政府制訂稅收政策時需考慮彈性的影響,讓學生看到彈性為什么重要,啟發學生對科學制訂政策的重視和理解。問題驅動的探究式方法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探討中,學習到相關的理論知識,更加清晰地理解經濟學理論的實踐作用,為學生將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基礎。
知識講解的啟發式方法是根據教學任務,在課程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聯系實際問題,引出思政元素,啟發學生思考。比如,講授“消費者均衡”內容時,在學習了無差異曲線如何推導出消費者均衡后,可以得出“消費者如果實現效用最大化,其實是存在一定的預算約束的,不是毫無節制的消費”的結論,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可以進一步通過圖形展示說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并不是靜止不變的,收入增加時,預算線外移進而可以獲得更高效用水平的消費者均衡。以此教育學生要想獲得高質量的生活需增加自己的收入,但是必須通過合法的途徑,依靠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避免盲目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同時要警惕各種金融陷阱。此外,還可以播放有關盲目消費和過度消費的真實案例和普法節目的視頻,進而從感官刺激上觸動學生,讓其加強對理性消費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知識講解的啟發式方法是在經濟學相關知識講授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自然而然、潤物無聲”。
情景模擬的討論式方法是通過設置情景,讓學生參與到情景中進行決策,進而引出新內容,并讓學生對所做決策進行討論,對決策前提、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讓學生主動參與分析過程。比如講授“機會成本”概念時,可以設計如下情景:如果你開了一家店,經營三年還是一直在虧損,請問要不要繼續經營?教師可讓學生對情景進行模擬并作出選擇,針對選擇的結果闡述自己所做決策的理由。這時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支持繼續經營,認為“我都做了三年了,投了一百萬,如果不繼續經營,前面投的錢和時間,就全白費了”。二是放棄經營,認為“如果再做三年,再投一百萬,還做不起來,怎么辦”。三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然后引出“微觀經濟學”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通過對兩個概念的解釋,讓學生反思自己所作決策是否合理,并深入體會抽象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場景。通過這種情景模擬的方式,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做出選擇和決策,從而對較為抽象的微觀經濟學理論有更為清晰的理解。通過將教學任務與實際生活情境結合,將復雜的經濟學理論情景化為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討論熱情,鼓勵學生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思維方式解釋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課程思政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潤物無聲”地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家國情懷、價值觀、理想信念等傳遞給學生,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可以形成知識學習、思政教育的良性循環。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中,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專業課程、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現實生活中的熱點新聞及影視劇等蘊含的豐富的思政元素。但是要注意不應強硬地將思政元素灌輸給學生,而是通過有效的方式融入教學過程中。此外,課程思政元素也是與時俱進的,教師應該在對課程知識和世界認識地再認知中,不斷擴充自己的案例素材,并從中挖掘可能的思政元素,探索更多的方法以及工具手段,將其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