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暉
從概念興起、理念普及和實踐應用的角度來看,“數據新聞”已不是一個新興名詞。早在2012 年,數據新聞就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全球新聞業在數據化、信息化轉型的現實條件下逐漸受到我國業界的關注實踐以及學界的研究思考。更近一步說,是先有我國網絡門戶媒體、官方媒體和其他獨立新聞機構的數據新聞實踐探索,而后才引起學術界和研究人員對數據新聞領域的關注。
雖然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數據新聞業已經過了摸索期,從中央媒體到地方媒體再到互聯網媒體機構都有獨立生產制作數據新聞的條件,并開設專門的數據新聞頻道,如新華網的“數理話”、四川日報全媒體集群“MORE大數據工作室”以及財新網“數字說”、網易旗下的“網易數讀”等都是我國數據新聞實踐取得的有益成果。但由于數據新聞的生產制作和傳播受制于數據挖掘、清洗、分析的能力,以及可視化制作的技術要求,國內目前在數據新聞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仍存在短板,傳統媒體隊伍中能夠勝任數據新聞制作的記者仍然是少數。盡管大多數媒體近年來也在有意吸納懂數據、懂可視化的人才加入媒體隊伍,但要進一步破解數據新聞人才短缺的困境,歸根結底還是要將精力放在高校數據新聞教育層面,將數據新聞納入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課程體系設計架構,一方面使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教育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為媒體培養并輸送科班出身的專業人才。此外,當我們把數據新聞教育放在新聞教育整體脈絡中重新審視時,會發現目前如火如荼的數據新聞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探索創新路徑,以此推動數據新聞教育更好地發展。
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新聞的發展趨勢,使高校新聞教育與業界逐步接軌,培養更多具有基本的新聞采寫、新聞發現與表達、數據統計分析、數據可視化能力的復合型新聞人才,我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結合自身發展條件、師資力量、專業定位、行業需求等陸續開設了數據新聞課程,作為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舉措,適應了跨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設計和授課方式。姚靜認為我國數據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主要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成熟模式,即教師團隊聯合授課;第二種是探索模式,即獨立專業方向授課模式;第三種是補充模式,也就是數據新聞工作坊模式。[1]沈浩等人在對全球的數據新聞教育整體情況進行分析后指出,數據新聞教育應在原有新聞業務基礎之上,根據學生的興趣,有選擇地開設社會科學研究方法、SPSS數據分析工具、HTML、JS網頁編程基礎以及Python或R之類的編程語言,能夠運用編程語言從互聯網上抓取簡單的數據。[2]
然而,受制于師資力量、生源差異、基礎軟硬件條件等實際因素,我國的數據新聞教育面臨的困境同高校之間本身存在的結構性差異完全契合,并且這也與當地的媒體發達程度有關,如果某地區具有成熟的數據新聞媒體機構或數據可視化團隊,那么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當地高校數據新聞教育的發展。方潔、胡文嘉的研究認為短時間內制約和影響數據新聞教育發展的因素不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是更多國家和地區會結合自身的政治、歷史、文化環境發展出適應本國或地區的數據新聞教育,以培養適合本土化數據新聞生產的人才。[3]張錚、陳雪薇則從重視學生“技能多樣性”培養、形成以大數據教學實驗中心為主體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將大數據倫理和技術哲學等知識加入課程版圖三個面向提出了數據轉向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策略。[4]
不可否認,數據新聞的興起推動了我國新聞教育模式、理念、目標的更新,但數據新聞教育在我國實踐中依然面臨諸多困境,上述文獻只描摹了國內數據新聞教育的大致面貌,對于數據新聞教育實際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仍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分析。
數據新聞作為大數據時代新的新聞報道形態,是對傳統新聞報道方式的有益補充,類似的還有動畫新聞、無人機新聞等,本質上都服務于新聞的內在要求,即“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內核本身還是“新聞”。但由于數據新聞融合了新聞傳播學、統計學、計算機信息科學、藝術學等多學科背景,這又使數據新聞不同于動畫新聞、無人機新聞等。具體來說,數據新聞是由數據驅動產生的,數據成了信息時代的價值源泉和思維方式,萬物皆可被數據化,由此帶來了以往人們較少關注的新領域、新現象。正是由于數據新聞本身復雜的多學科背景,使得部分高校在開設數據新聞課程時對其定位不清晰。一些高校的數據新聞僅僅是作為“新聞學”或“新媒體”等課程的補充,教師在講授“新聞學”或“新媒體”等新聞傳播學科固定的課程時,會補充數據新聞的內容,但僅限于梳理數據新聞的概念、特征、發展前景,或是向學生展示目前比較出色的數據新聞作品,從淺層向學生傳達“數據新聞”的理念,使學生從概念層面對數據新聞有大致的認識。此外,課程定位不清晰還導致了數據新聞課程安排的隨意性,除了上述提到的作為其他課程的補充,一些高校在數據新聞應該是“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課程”方面也存在認知誤區。而相比之下,國外數據新聞的課程定位十分清晰,國內部分高校數據新聞教育的模棱兩可容易導致課程效率低下、學生接受度低。
新聞傳播學科招收的學生主要以文科學生為主,而數據新聞決定了生產主體需要具有較強的數理統計分析能力、計算機編程能力,這無疑對文科生而言是一大挑戰,雖然近年來的教育普遍強調文理融合發展,但文科生的深層思維邏輯依然局限于文史思維。不僅是學生,新聞院系的教師也大都是文科出身,從而更加劇了數據新聞教育的困境。除了文理科層面的生源水平差異,不同地域的生源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發達地區的學生在中學階段總體上能夠接受更多的計算機、編程、邏輯思維等課程的教育,這類課程對于數據統計分析、數據可視化等無疑大有裨益,而偏遠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地區的學生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師資力量、硬件基礎設施等條件,在中學階段接受的依然是傳統、窄化的教育,這部分學生中有些進入大學后才真正開始接觸計算機,起點和思維能力的差異決定了這部分學生對數據新聞的接受度會更低。
數據新聞是實踐性極強的新聞生產過程,涵蓋了數據挖掘、數據清洗、數據分類、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一系列環節,由于受到上文提及的“課程定位不清晰”問題的影響,不少高校的數據新聞課程依然按照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重視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而傳統的授課方式對學生而言只能獲知數據新聞相關的概念,難以理解“數據”本身對當下的新聞報道方式、信息社會發展趨勢帶來的深層意義。新聞傳播院系要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增加實訓項目往往也伴隨著課程體系的調整和實驗設備的購置、運行、維護,這在短時間內也是較難實現的。
目前國內高校的數據新聞教育,主要還是由新聞傳播院系的教師授課,且能教授數據新聞課程的教師要么具有計算機信息科學、統計學等學科背景,要么曾供職于業界,具有豐富的一線實踐經歷,但缺乏長期深耕在數據新聞領域的職業工作者,即使具有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講授數據新聞,還應考慮到數據新聞在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變化,許多新問題、新現象,通常都是由業界推著學界走,導致高校的教師在更新了自身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后向學生講授時,某類問題、某種技術或許在業界早已不流行。
數據新聞教育課程不應“紙上談兵”,而應聚焦學生的發現與表達能力、制作與傳播能力,這實際上也是新聞傳播學教學中的核心理念,即“在做新聞中學新聞”,對于數據新聞教育一樣,新聞傳播院系不應僅僅局限于向學生講授理論知識,理論學習再多,沒有實踐、不能實踐依然無法實現數據新聞教育的目標。因此,高校應盡可能因地制宜為學生搭建實習、實踐平臺,通過院系內教師在外掛職或外聘校外專業導師進校講授等方式,首先實現學界和業界的勾連,使教師在學到數據新聞業界的“真技能”后傳授給學生。此外,學校也應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開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或其他新媒體平臺發布學生自己制作的數據新聞作品,不僅可以作為學生學業成績考核的一項指標,也能作為學生自己的作品集,在未來的求職、求學中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囿于教師知識結構、師資水平的限制,新聞傳播院系可以主動向校內其他學院或是其他高校、業界“取經”,加強主體之間的融合交流。比如,我國財經類大學通常都開設了“數據新聞”課程,而課程主要都是由所開設院系的教師自己講授,為了更好提升數據新聞教育的成效,新聞傳播院系可以主動與本校的統計學院展開合作,邀請統計學院的教師聯合授課,向學生教授統計的原理、思路以及SPSS等統計軟件的使用,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本領能力,開拓視野。此外,新聞傳播院系可以與數據新聞業界建立工作坊,形成學界教師與業界導師共同合作的“雙導師”制,鼓勵學生積極加入工作坊,適當地給予工作補貼還可以提高學生加入數據新聞工作坊的積極性。
針對部分高校對數據新聞教育定位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不同地區、不同辦學層次的高校之間可以通過互相評審,舉行聯席會議、學術論壇等方式,建立較為統一的數據新聞教育標準。學界和業界的數據新聞領域專家也應當積極獻策,貢獻自己的智慧,出版一部分教材、專著、科研論文等,推動數據新聞教育體系更加科學合理。數據新聞教育實踐應充分將課堂教學延伸至課下,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課堂教學改革。在這方面值得借鑒的無疑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系運營的數據新聞深度報道的微信公眾號“RUC新聞坊”,RUC新聞坊公眾號的編輯由學生擔任,整個選題、策劃、發布的流程由學生參與,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新媒體運營、編輯的特點與流程。[5]
新聞傳播院系的學生往往以文科生為主,數理統計知識及軟件應用的能力相對欠缺,針對這一問題,高??梢灾贫愃啤?+1”或“2+2”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新聞傳播院系的學生前兩年學習新聞傳播類基礎理論知識,后兩年可以去其他學院學習統計分析、計算機編程、視覺藝術傳達等課程,促進學生提高本領能力和知識儲備,掌握實踐應用技能。此外,近年來由于學科交叉融合的進一步深化,單一的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已難以適應業界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新聞傳播院系在招生時可以打破文理科壁壘,吸引一部分具有理科背景的學生報考新聞傳播學,進而從生源層面上的優化推動數據新聞教育成效的優化。
盡管我國數據新聞教育目前在理念和實踐層面面臨諸多困境,但可以預見的是,經過高校教師、業界專家、學生個人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后,各主體對數據新聞及數據新聞教育的認識和實踐將更加標準化、科學化、系統化,從而推動數據新聞教育向更專業、成熟的方向發展。

新聞漫畫《紓困幫扶》 王琪/作(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