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杰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南關學校,甘肅張掖 734000)
好習慣的養成要從小開始。小學生正值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機,有意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良好的習慣,以此為其日后數學學習創造積極條件。然而在現階段實際教學環境下,知識本位等教育論調依然影響著小學數學教師的教育思路,導致其忽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削弱了良好習慣對學生高效學習的支持,降低了其探究知識的有效性。此問題亟待解決,下文便對其展開了深入討論。
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學生表現出一些不良學習習慣,如聽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思考浮于表面、解答習題時馬虎大意、學習被動等。這些不良習慣的養成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態度有關,也與教師或者家長的教導和監督有關。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受應試教育、唯分數論等思維束縛,教師更習慣直接采取灌輸手段講解知識,更重視學生測驗與考試成績,缺少對其知識探究習慣的關注;加之家長并未充分發揮監督與教育作用,導致學生機械記憶、粗心大意等消極態度與習慣沒有被及時發現,久而久之造成了其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既制約了學生成長和進步,也阻礙了教學水平的提升。所以在強調學生本位、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小學數學教學新時期,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提起足夠的重視,對教學方法、模式做出科學合理的調整,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主動探究知識和積極思考是小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必要條件,因此為保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效果,教師必須改革過往灌輸式、以教師為主導的授課模式,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利用信息技術前置教學。信息技術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模式,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前置課程活動,將教與學放在師生進入課堂討論之前,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可先通過線上教學平臺向學生發布自主學習任務,使其自主下載學習任務單,根據任務單提示和要求完成課前學習,將收獲與問題填寫在任務單中。同時,為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課前自主學習思路,教師可以設計微課等遠程教學素材,并通過在線教學平臺與學生圍繞微課內容展開討論,促使學生通過微課與線上交互合作準確捕捉自學抓手、展開自學,長此以往在前置教學中感悟自學優勢,其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初見雛形。
2.借助導學情境引領自學。小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注意力不集中、思考浮于表面的部分原因是課堂氛圍過于沉悶、課程活動缺少吸引力。基于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應對落后的課程活動設計方法做出調整,如建構情境、引導學習等。情境可以營造出更加活潑、生活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此氛圍包裹下減少了厭煩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有助于他們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與此同時,情境內形象呈現的知識不僅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也可以更輕松地激活其形象思維,使其在直觀思考下更迅速地理解新知,形成積極學習體驗,助力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教材數學知識為起點,在生活或網絡中搜索與之相對應的情境構建材料,如生活中應用教材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事件、網絡中能夠體現教材知識應用特點的動畫或故事等,進而將對應材料在課堂多媒體中進行展示,打造生動有趣的課堂,建設直觀具象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帶著對動畫的好奇進行自主學習,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生活化不僅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方式。教師若能在教育過程中落實生活化教學并激發學生觀察并探索生活中數學現象的欲望,定然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促進其正確數學知識探究態度的建立。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落實生活化教學,先示范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的正確方式,再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化學習,對生活展開觀察并強化面向學生的觀察示范。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之前可以將觀察生活滲透在備課中,在生活中選擇輔助教學材料,如生活現象、數學實物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講解數學知識、展示生活實物、介紹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猜想自己選擇此生活現象為教學材料的原因,再向其解釋生活現象與數學知識的實際關聯,說明自身觀察生活并在生活中挖掘數學知識的方法,使其進行生活化學習。學生在生活化課堂學習中感受在生活中觀察數學對于學數學的促進作用,掌握觀察生活并從中挖掘數學知識的具體方法,形成生活化學習意識,對生活展開自主觀察,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展開獨立探索,由此養成良好的生活化學習習慣。
與過往人才培養標準不同的是,當今社會更加需要具有優秀團隊意識與突出合作能力的人才。這便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時應加強對其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但是,仍有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存在主導教學的想法,并未在組織課堂活動時為學生創造豐富的團隊合作機會,導致學生合作習慣遲遲難以形成。要想突破這一學生課堂合作難的困境,首先應打破教師主導教學的思維定式。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可定期參與教研活動,對課堂創新方法展開探索,了解學生課堂合作的優勢。其次,應準確選擇合作驅動方式,如任務驅動、問題驅動、項目驅動等,通過組織任務、提出問題、設置項目活動等方式推進學生合作,讓他們在合作中完成任務、回答問題、參與項目活動。在此期間,教師可以適當設計獎勵機制,按照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以及回答問題的先后順序頒發獎品,學生好勝心被獎勵機制觸發而自主組隊,在為求知而合作、為團隊榮譽而合作、為收到獎勵而合作中養成合作學習習慣,同時實現更加高效率、高質量的知識探究。
提問能力是小學生在數學知識探究活動中提升思維水平必須具備的能力,越是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進行解答,小學生思維水平與學習效果就越容易提高,而學生提問能力能否提高,取決與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提問學習習慣。由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打開視野,鼓勵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圍繞不理解、不認同的知識提出問題,鼓勵他們圍繞與自身認知與理解相反的知識內容提出質疑。而從學生角度來說,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質疑、形成提問習慣,需要具備提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這意味著教師要想在數學教學中通過鼓勵質疑培養學生提問的學習習慣,應先培養其數學自信。對此,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知識型問題,如“這道題應該怎樣進行解答”等,再提出思考型問題,如“關于這道題,你還有哪些問題”等,將學生的問題巧妙地融合進來。此時,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便是一個提問的過程,并且在教師所設計的知識型問題的啟發下,學生提出的問題更有針對性、更有實際意義。自信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生愈發敢于提問、愈發能夠提出具有實際價值的問題,進而獲得在課堂學習中提出質疑的能力。此外,教師要基于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建構認知沖突,有意設計矛盾點。立足于此,學生能夠圍繞認知沖突提問、質疑教師有意設計的問題,掌握提問秘訣,養成提問學習習慣。
數學的主要作用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多種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形成“理論結合實踐”的意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學習習慣。但是,實踐的耐心是否充足、計算的過程是否更加簡便直接影響著學生實踐學習習慣的形成,審題過程是否細心、驗算過程是否主動也決定著學生實踐學習習慣的培養效果。這便意味著,小學教師應立足數學應用積極培養學生實踐學習習慣。在培養學生實踐學習習慣的過程中,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細心審題與主動驗算。在小學生群體中,審題細致度不足、缺乏驗算意識是最普遍的消極實踐學習習慣。因此,立足培養其良好的實踐習慣視角,小學數學教師應先為其細心審題、主動驗算提供指導。具體來說,教師要在口頭強調細心審題、驗算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審題中勾畫關鍵數學要素,傳授點讀、批注、圈點等審題方法,監督他們運用以上方法進行審題,促使學生在運用此類審題方法中明確細致審題對于準確解題、高效實踐的促進作用,逐漸養成良好的實踐學習習慣。至于驗算,在設計實踐題目時,教師可以直接設計驗算提示信息,如設計方程習題,提出“列方程解決問題”的要求,并在題后標記“根據題干信息驗算你的解方程結果”等信息,提醒學生在解方程后驗算自己的答案。由此,通過指導學生能夠自覺驗算,在驗算中形成更加積極的實踐學習習慣。
2.耐心實踐與簡便計算。縱觀學生的綜合表現,缺乏耐心、計算靈活性不足等問題清晰可見。在面對難度較高的實踐任務時,由于無法在一時之間理清解題思路,部分學生暴露出了缺乏耐心、輕言放棄的消極態度,而在計算過程中還有部分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并未主動運用簡便算法進行計算,導致其解題速度較慢,影響綜合實踐、習慣培養效果。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以讓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形成更突出的實踐學習習慣為目標,在實踐指導環節注入更多耐心,同時啟發學生簡便計算思維,提醒、幫助他們探索更加簡便的計算方法。甚至為了深化對學生簡便計算習慣的培養效果,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設計簡便計算專題實踐活動。通過專題實踐,學生對簡便計算妙處的感知更加深刻,進而更加自覺地在實踐中運用簡便計算方法,形成對應良好的習慣。
反思是讓小學生正視自身弱勢的關鍵手段,也是培養其良好習慣、促進其個人進步的必經之路。所以,基于學生學習習慣法培養,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反思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效果、心態一一展開反思,使其自主發現弱勢、及時查缺補漏并改正錯誤。比如,利用課堂評價環節,教師可以設計“我認為,我在XXX 方面還有待提高”等討論話題,讓學生在話題討論中展開反思、進行自評,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存在的不足。而后,教師可以列舉學生在反思中發現的問題,并組織他們在討論中商議解決辦法、闡述自改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我反思與改正由此達成,積極自改學習習慣培養目標由此實現。
家長沒有在家庭教育環境中主動監督學生探究數學知識、完成課堂作業,導致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應付數學活動,造成了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斷層的出現,嚴重削弱了教師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效果。因此,為充分發揮家庭在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師應及時聯合學生家長構建家校一體化教育機制,提高學生習慣培養持續性。教師可以利用家長會、在線家訪等家校交流機會深化與家長的溝通,告知其家庭教育、課后監督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使其意識到學習習慣在學生數學素養深度發展、其他學科有效學習方面的影響。此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群等交流媒介,要求家長拍照記錄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并發送到微信群中,適當對家長監督學生學習提出強制性要求。同時,教師可以線下約談家庭教育參與度不足的家長,向其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改變其對學生在家學習情況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其進一步明確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巨大影響。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家校聯合教育與監督持續,學生在教師與家長目標一致的課內外監督下調整自身消極的知識探究態度和行為,逐漸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久培養以及學生的自我約束。小學數學教師應將培養學生學習習慣視為重要責任,及時改變傳統守舊的教學方法,創新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在此模式下進行積極、自主、持續、耐心、細致的學習,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