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昭
未來城市建設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要求會愈加嚴格,海綿城市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模式。海綿城市與生態停車場的建設密切相關,但是當前生態停車場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采用科學的設計方法規劃生態停車場。
城市具備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屬性,因此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重視治理水環境。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為“水彈性城市”。生態停車場是指在建設中綜合應用透氣透水材料鋪設地面,并且應用綠色植物來優化空間布局。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單一的獨立工程,涉及城市建設的諸多方面,其中最關鍵的內容包括城市雨水管渠系統、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3部分,都與雨水的利用有關。在實際建設中,需要依據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及實踐經驗來設計生態停車場[1]。
第一,對停車場規模的要求。生態停車場的規模會對海綿城市調節雨水的能力產生影響,因此要結合海綿城市的實際情況規劃生態停車場的規模及位置。比如,要結合城市水文條件選擇不同類型的雨水管理方法。如果城市存在嚴重的內澇情況,需要增加生態停車場的數量,更好地控制雨水的徑流速率以及城市整體的滯蓄雨水能力。第二,對地域特性的要求。在建設生態停車場時,要充分考慮城市的地域特性,確定雨水的“滲”和“留”,有效處理雨水的“滯”和“排”問題,真正實現雨水處理的“凈”目標。第三,對綠地疏滲能力的要求。綠地疏滲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海綿功能的強弱,設計合理的綠地結構才能提高土壤滲透能力。
生態停車場建設是海綿城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凈化雨水、減緩雨水徑流等功能,并且有助于緩解管道壓力,在南方城市有利于解決城市內澇,在北方地區能夠涵養地下水源。生態停車場屬于海綿城市體系中的小載體,在整個海綿城市體系中能夠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
我國南北方向跨度較大,不同地區的降雨、氣候等有較大的區別,在修建生態停車場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設計方案[3]。但是在實際建設中經常照搬傳統建設模式,在實際應用中產生諸多問題。比如,一些南方城市過度收集雨水,致使水滿為患,而北方城市的停車場卻因水量不足而植物枯死。對于生態停車場中雨水設施的設計,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側重點不同。由于南方城市的水資源相對豐富,其設計重點是減緩雨水徑流和凈化雨水,而北方城市則重點考慮收集更多的雨水[4]。同樣,對于不同的城區也要區別對待。新老城區的生態停車場設計要分別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原則,前者側重于貫徹落實低影響開發理念,實現生態發展目標,后者側重于解決現有問題,充分發揮現有土地資源的價值。
在設計生態停車場的雨水設施時,一般是引導雨水從地面進入素土夯實基層的表面,最后再通過地下管道逐漸進入雨洪溝,但是可能會出現表面積水和低洼處積水的問題。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夯實素土層面無法形成穩定的不透水層,雨水無法順暢下滲到地下,產生積水現象。也有一些地區在建造生態停車場時,將樹木種植在回填土上,雨水不能自然滲透,在樹根位置匯集,樹根會逐漸出現爛根問題,并且葉片也會出現落葉、發黃等水澇癥狀,甚至會出現樹木死亡問題。除了施工問題外,植物選擇不合適也會導致這種情況,比如選擇的植物耐濕性差,不能承受浸泡。
目前,許多生態停車場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普遍存在盲目照搬某種模式的情況,并沒有充分體現生態理念。地面的鋪裝設計只是盲目使用透水鋪裝,并沒有真正考慮鋪裝材料的實際透水性和當地的氣候特點,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基礎透性差、雨水無法有效下滲的問題。并且栽種的植物植被也存在透氣性差、多樣性差等問題,無法真正產生生態效益。此外,為了滿足承載汽車的需求,很多城市對路面基層進行夯實處理,地下水流和氣體的流通被阻礙,無法充分發揮透水鋪裝的作用。
建設生態停車場時需要考慮停車需求,其中綠化處理是關鍵的內容之一。但是很多城市在建設生態停車場時,曲解綠化工程的建設理念,盲目使用昂貴林木,卻忽略生態的多樣性和植物的本土化,綠化效果不理想,與周邊環境不協調,景觀多樣性差。此外,由于一些非本土化的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進行大量的維護作業,可能需要使用化學農藥,反而會污染環境。
首先,景觀多元,生態優先。只有設計多元化的景觀才能更好地實現生態停車場的生態調節功能,比如緩解熱島效應、調節氣候、雨水處理以及降低噪音等。例如,設計生態停車場時要綜合考慮生態環保和停車位安排的需求,遵守生態優先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每一寸空間的價值,搭配使用草本、灌木等不同類型的植物,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停車場的生態綠化。
其次,以人為本,安全為重。在停車場中,人和車的數量較多,因此在設計停車場時需充分考慮安全性,必須科學處理植物景觀與交通道路的關系,避免植物布局妨礙交通道路和進出口,盡量使用透水磚鋪設地面,避免出現滑移問題。路面鋪設和場地盡量使用環保材料,同時滿足地面的支撐性和滲透性,避免對周邊生態造成破壞[5]。圖1 為生態停車場設計案例。
圖1 生態停車場設計案例
生態停車場的設計要素主要包括雨水收集、植物綠化、節能環保設施和透水鋪裝4 部分。其中,透水鋪裝在生態停車場的整體設計中占比最大,因此需綜合選擇滲透性好的鋪裝材料,比如植草磚、透水荷蘭磚、植草格及透水混凝土等。一般可用透水荷蘭磚鋪設停車場路面,形成間隙,利用空格儲水,減輕水污染,拆卸安裝也相對方便,但是鋪設成本和后期維護成本較高。植草格與透水荷蘭磚相似,其縫隙間可以種植植物,并且修理成本更低,但是后期需要維護。植草格的鋪設類似于地毯,更加方便,但是不適合在道路上使用,長期使用會出現表面破壞的情況。而透水混凝土是一種新型材料,能夠在內部形成合適的空隙使雨水滲透,并且能夠降低噪音。在生態停車場內可利用的雨水設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園、生物滯留帶和生態草溝,在設計時需要采用雨水管理技術,以減少由于雨水徑流造成的環境污染及設施損壞,基本方向是引導降水滲透進入土壤或者蒸發,避免其形成徑流進入路面。生態停車場的節能設施需要借助新能源、新材料實現,其中最典型的應用是新能源照明。在植被綠化方面,可以根據生態停車場的實際情況設計棚架式、樹陣式和喬灌式等多種不同的綠化結構,利用透水綠地和樹冠的作用降低周圍環境中的溫度。
3.3.1 生態停車場的布局
合理的設計策略能夠更大限度減輕停車場產生的水環境問題,因此需要協同設計,為雨水設施規劃空間,獲得額外景觀空間,比如將生態停車位的長度或駕駛通道寬度縮短至4.5 m 或6 m。
3.3.2 停車場景觀空間的平衡
在設計停車場時,應該尋求景觀空間與停車需求之間的平衡。建設停車場需在滿足城市居民停車實際需求前提下盡量減少停車場的鋪設面積,合理布置綠地或者保留原始的植物群落,以便于達到平衡景觀空間的目的。
3.3.3 停車場自然排水的使用
在設計生態停車場時,為避免在自然景觀中形成較快的雨水徑流,需要設計合適的功能設施來實現雨水輸送,比如設置雨水設施能夠實現儲水、蓄水、水質處理以及供水等功能。此外,可以利用這些設施在停車場附近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綠色區域,逐漸形成多物種的生物棲息地。
3.3.4 植物的保留和種植
從商業角度分析,在停車場內栽種樹木,有利于提升物業價值。在設計停車場時要盡可能保護現有的健康樹木,減少對原始形態的破壞,當出現植物與設施沖突時,可以適當犧牲設施空間,保留更多的成熟植物。
3.4.1 合理規劃雨水處理設施
規劃生態停車場的雨水處理設施時需要綜合考慮雨水類型、土壤滲透力等多方面因素,對于滲透力較差的土壤,可以通過使用改良劑的方法進行改善。同時,要建造暗渠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暴雨情況,從而提高保水能力。設計后的雨水設施需要安排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現場測試,以確保施工材料能夠滿足停車場的滲透要求。
3.4.2 合理設計停車場
設計停車場時要考慮駕乘人員下車時的行走路線,為人流提供充足的空間,避免駕乘人員下車時會受到雨水或其他設施的干擾。在設計出口區域位置時,要和街道路緣保持1 m 左右的距離,并且預留人行通道。同時,在設計雨水設施時,也要考慮行人在停車場內的主要目的地及行走流線,設置合適的人行通道,避免出現行人穿越景觀區域的情況,保護區域內的植物、土壤。
3.4.3 處理停車場內的陡峭地形
對于一些處于陡坡地形位置的停車場,從山坡上流下的雨水會形成較大的徑流速度,對停車場和山坡造成較大破壞。針對這種情況需要設置合適的雨水設施或結構進行緩解。比如,可以建造梯田式植草溝,將斜坡改造為相對平整的溢流壩,減緩雨水下流的速度。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熱島效應、停車難等問題日益明顯。因此,為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方便城市居民停車,提出了生態停車場的建設要求。建設生態停車場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加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還有利于解決城市居民停車難問題。未來將會有更多城市推行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生態停車場也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