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光
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以及展示形式都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科學合理的展示空間設計能夠引導參觀者更好地了解博物館展示內容,帶給參觀者不同的參觀感受,滿足參觀者對于科學技術、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等各方面知識的需求,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價值。現代博物館應立足于參觀者的需求,不斷融合展示空間設計的新元素,發揮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藝術性與人文性,結合現代化科學技術營造沉浸式參觀體驗場景,豐富參觀者的參觀經歷,體現當代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價值與效果。
博物館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科技文化展示場所,隨著我國現代化科技的不斷發展,博物館更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其展示內容以及展示形式等方面都經歷了改革與修正,內部文物陳列以及空間設計得到了有效改善,當前博物館的內部展示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參觀要求,同時還能夠滿足人們多元化、體驗化的參觀需求。博物館的展示空間設計對于科技文化的展示效果有重要影響,只有根據參觀者以及時代發展的需求增加創新設計元素,才能提升展覽主體的藝術性,吸引更多人進入博物館,并在參觀過程中滲透和宣傳科技文化。在博物館的不同展覽空間中,參觀者將會受到展覽空間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感知,如果展覽空間設計雜亂,色調不統一,就會導致參觀者出現眼花繚亂的感受,進而產生煩躁的心理,難以靜下心來體驗文化藝術作品。但如果空間設計過于簡單和枯燥,則會使參觀者失去參觀的興趣。
因此博物館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融合新元素開展展示空間的設計工作,在滿足參觀需求的同時發揮展覽的效用,合理搭配陳列主體,做好造型設計,發揮展覽空間的有效引導作用。
博物館的展覽活動目的在于傳播科學藝術信息,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需要與展覽物品或者展覽空間形成互動關系,其中展覽空間負責信息的展示,參觀者則進行信息的收集、篩選以及整合。要想加強展覽內容與觀眾的互動,在進行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時就應融入生活化、互動化設計元素,拉近展覽空間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互動與交流,進一步提升大眾的文化素養,促進城市的進步與發展。
現代博物館不僅要承擔科學技術宣傳與展示的責任,還應注重地域文化的展示工作,為觀眾介紹和展示當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博物館展示內容中應增加有關當地民俗風情、地域文化等要素,不僅能提升當地觀眾對于本地文化的認同感,還能加深外地觀眾對于特色文化的了解。
藝術文化是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內容,而科學技術則是促進時代發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博物館在組織展覽活動的時候會吸引各領域的知名企業,在進行科技文化宣傳的同時促進大眾消費,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調查發現,展會盛行的地區往往具備較強的經濟競爭力,因此博物館還應發揮自身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良性的推進作用,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現代科技的發展速度較快,人們對于博物館展示空間服務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此,博物館應在展示空間設計中融合現代化科技元素,全方位展示科學技術,加強觀眾與展示內容的互動,深化觀眾對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認知。科技發展需要更多的推動力,而博物館的展示能夠擴大新興科技對社會面的影響,促進自身發展,形成良性的發展循環。
有人認為現代博物館的展覽空間設計應體現出精致或華麗感,這樣的理念非常片面,博物館承擔著科學技術以及歷史文化的宣傳職能,尤其是在展示歷史相關物件時更應摒棄華麗的設計與包裝,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開展空間設計,展示出文物的藝術性,利用空間環境體現出文物豐富的歷史內涵,讓觀眾能夠沉浸于歷史文化學習中。
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實體的歷史文物了解已經消逝的歷史文化,因此設計人員應在掌握歷史文化重點的基礎上進行空間設計,以免喧賓奪主。設計人員應確保展示空間環境與歷史文化主題及歷史階段相符,在文物擺放方面也應體現出一定的歷史時序性,提升整個展覽空間的邏輯性,打造以歷史為主題的展覽整體。
厚重的歷史文化應當與時代經濟性結合起來,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人員首先應考慮設計的藝術性特征,利用現代化燈光、色彩等調整完善的空間設計,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例如在設計兩漢文物展覽空間時,設計人員可以在環境中增設兩漢時期常用的動物紋飾,諸如朱雀、神龍等,實現展覽主題與展覽空間設計的統一性,同時還能夠營造一個特定時代的藝術氛圍,提升觀眾的審美。在藝術設計的同時,設計人員還應考慮設計工作以及展覽活動的經濟性與實用性,這也是設計工作的要點。設計人員不能只從某一個單一的角度開展設計工作,尤其在博物館展覽空間設計中,應當做好展覽活動預設,了解不同設計手段的成本,開展有效的預算編制工作,根據設計需求挑選實用美觀的裝飾材料,在保障展覽實效性的同時,體現出設計的藝術感[1]。
博物館的各個展覽空間的主體包括文物、科技展示設備、參觀人員以及講解人員,因此設計人員應重視參觀環節的安全性。將安全設計納入空間設計要點中,一方面保障文物展示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則保障觀眾參觀的人身安全性。具體來說,設計人員應合理規劃展館場地,設計空間內的光線、室內溫度與濕度設置應遵循相關場所設計標準,保障場館內部人員的健康與安全。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背景下,除了將科技應用于空間設計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之外,設計人員還可以將現代化科技用于展覽空間自動調控中,構建安全管理系統以及應急處理系統,打通各職能部門的溝通壁壘,實現信息共享與高效互動,保障博物館的安全展覽與運營[2]。
與之前的設計理念不同,簡約主義成了近年來人們青睞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強調設計元素、色彩以及材料的使用,通過提升裝飾材料質感、優化色彩搭配等方式達到展示的效果,減輕視覺疲勞,給予人們一種溫和、獨特的感知。因此,簡約設計理念也成為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的新元素,化繁為簡,最終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具體而言,設計人員可以在傳統藝術設計的基礎上開發應用新材料與新方式,尤其是環保手段以及綠色產品的使用,能夠彰顯其物理背景與社會背景,發揮其在展示空間設計中的美學價值。再經過設計人員的優化搭配設計,營造一個綠色環保的展覽空間。例如,設計人員可以靈活設計色彩,調整不同主題展覽空間的色彩面積、搭配等,給予觀眾不同的心理及視覺感知[3]。
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大多都是室內環境,因此燈光的照射是必不可少的,而燈光氛圍的設計也能夠給予觀眾不同的視覺感知,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內涵。首先是燈光的分布結構,可以分為直接與間接2 種類型,其中直接性光照能夠彰顯物品的自身形態,并在照射設計中利用陰影突顯自身的特質,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而間接光照大多利用光與不同介質之間的漫反射進行傳遞,能夠營造溫和的氛圍,體現不同的燈光效果。
以上2 種光照方式的設計目的存在差異,一種在于直接烘托展品,另一種則是利用光的漫反射營造藝術環境。其次,設計人員還應優化設計燈光的色彩,通過色彩以及光源的調整展現層次化的特征,產生不同的環境效果。燈光的有效應用能夠體現出展示品的立體質感,塑造良好的空間感,設計人員應從燈光設計入手,針對不同的展覽空間設計對應的燈光氛圍,達到展覽的效果,對觀眾的內心感知產生影響[4]。
現代化科學技術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應用能夠體現出展示空間設計的人文性、互動性特征,這也是博物館空間設計的新元素。當前常見的新型展示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全息成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以上技術在展示活動中的應用都能取得較好的成效。設計人員在應用現代化科技開展展示空間設計工作時應明確設計的目標,不能出現創新技術應用與展示目的脫離的情況,需合理應用現代化技術。例如使用多媒體視頻播放與講解技術代替傳統文字展示技術,這樣就能夠提高展示活動的形象性與生動性,還能夠在短時間內輸出更多的文化知識,深化觀眾對講解內容的認知。
另外,設計人員還應合理應用現代化技術進行展示渠道拓展設計,如全息影像展示技術、虛擬現實體驗技術等的設計與應用,就能夠加強展示活動與觀眾的互動,深化觀眾的體驗。體驗互動化的展示環境與技術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參與,形成趣味性參觀的氛圍,有助于發揮博物館的科技文化宣傳效用。例如,博物館空間設計人員可以預留出單獨的互動空間,根據不同的展示主題模擬實際環境,讓觀眾在模擬的環境中體驗文物挖掘與保護的全過程,激發觀眾參與的興趣,加深觀眾對于歷史文化的理解與認知[5]。
博物館展示空間中的色彩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元素,例如上海博物館就以冷暖色調區分展示主題,其展廳中使用的大面積的色彩,目的在于突顯視覺效果,之后再使用不同色調的搭配與對比營造不同的空間環境,給予觀眾不同的情感體驗。色彩的應用將直接影響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知,濃厚、大面積且高對比度的色彩應用能夠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而色彩面積以及色量的減少也能夠弱化對觀眾視覺的刺激。此外,不同面積、不同顏色也會影響觀眾的心理感知,例如小面積的黑色會給人一種清晰干凈的感覺,突顯某文物展示重點,但如果是大面積的黑色就會給人一種嚴肅壓抑的心理感知。小面積的紅色能夠給人輕松愉快的感受,而大面積的紅色則會給人造成嚴重的壓迫感與疲倦感,使人煩躁。
因此設計人員應重視色彩設計環節,可以根據博物館的展覽主題選擇幾種大色調,之后再使用不同的色調進行場景模擬與設計,其中使用大面積明亮的、對比弱的色彩渲染環境氛圍,給人營造一種舒適的感受,之后再利用具備一定對比的中等面積色彩激起觀眾的視覺興奮,調動觀眾參觀的積極性,最后設計小面積的鮮明色彩突出展覽的重點和主題,引起人們的關注[6]。
博物館展示空間不僅包含文物展示與陳列空間,同時還包含博物館的公共空間,這也是空間設計工作的重點。陳列空間承擔著文物展示與科技介紹的功能,而公共空間則需要滿足觀眾的各種生活性需求,只有做好公共空間設計工作才能夠優化參觀體驗,給予觀眾較好的參觀感知。因此,設計人員不僅要重視藝術性設計,還應體現出人文性特征。首先,設計人員需要充分考慮文物與觀眾的安全性,融合人文主義,開發相應的服務功能,滿足參觀者的各項需求。
此外,設計人員還可以應用現代化科技打造智能化參觀空間,將傳統的靜態參觀模式轉變為動態展示方式,體現出展覽空間的靈活性與開放性。藝術性是文物展覽的重要特性,設計人員在設計展覽空間環境時應充分考慮文物展覽的藝術價值,理性分析觀眾的心理與情緒,融合藝術造型、影像藝術、生態等特征開展設計工作,體現出展示空間環境的藝術特性。
另外,博物館空間設計人員還應合理規劃博物館展示空間,從整體到局部體現藝術人文性,彰顯文物歷史內涵,帶給觀眾深刻的參觀體驗[7]。
綜上所述,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效果將直接影響展覽活動的效果以及參觀者的內心感知,因此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人員應當站在藝術人文發展的角度考慮環境設計問題,在設計過程中融合創新設計元素,合理應用燈光與色彩,營造不同主題的參觀氛圍,踐行簡約設計理念,體現時代審美特征,合理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加強觀眾與展覽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實現科技文化信息的傳遞,發揮博物館的科技文化宣傳職能,促進城市文化事業的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