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佳琦
現代城市發展面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及風險,深刻影響著城市的公共空間與人群健康。人們需要反思以往的公共建筑空間設計,重新思考當今時代所需要的空間內涵。辦公空間作為現代城市中與人群健康和經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空間類型之一,其空間的環境設計至關重要。
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維持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長遠策略,指的是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再生率進行嚴格控制,盡可能確保環境的多變性與彈性[1]。在當今時代,可持續發展理念對辦公空間的設計提出了新的依據與要求,傳統的辦公空間模式亟待升級。設計師需要思考新形勢下的辦公空間,以及如何設計安全的辦公空間布局、營造有利于員工身心健康的辦公環境等問題,全面提高辦公空間的品質,讓員工們擁有歸屬感。
目前,辦公空間的發展趨勢日漸單一,但隨著谷歌和Facebook 等公司的成功,這些公司的辦公模式也被越來越多地模仿。多篇文獻表明,如今辦公空間內的“私人領域”只有30%~40%,而“公共區域”達到60%~70%,開放式辦公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溝通、減少成本。隨著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絕大多數員工不需要從事重復性、以生產為主的工作類型,轉而向創新、以知識為主的工作類型發展,開敞式辦公空間可以更好地促進員工們的交流與合作[2]。
在當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社會文化不斷進步發展,員工的辦公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隨著企業的發展,辦公空間也需要隨之更新。員工多種多樣的辦公活動需要,辦公空間的設計打破空間和家具的限制。靈活可變的空間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定型化的辦公空間無法根據使用者的需求作出改變,這種辦公空間無法靈活地更新,也最終無法適應公司的各種發展。
目前,一些企業的辦公空間環境缺少對個體員工的關懷。雖然國內辦公空間發展速度很快,花哨的形式和理念層出不窮,但是都只在表面下功夫,對辦公空間內員工具體的人性化需求和辦公設施的考慮均有不足。辦公空間和環境需要以人為本,多關注員工的健康與工作舒適度,讓員工在辦公空間內有深層次的歸屬感,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掌握權。
如今,在國際局勢和社會大環境日趨復雜的情況下,設計師更需要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看待辦公空間的設計。從廣義上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指既滿足當下的需要又不會給后代的發展帶來各種資源上的侵占和損害;從狹義上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指有計劃地使用自然資源,在保證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破壞生態環境,對發展所使用的資源進行有效計劃,保證生態環境的長期可利用性[3]。在室內設計上表現為節約、再利用、低碳、彈性以及多變等,即人類應該與空間環境和諧相處,打造彈性公共空間。可持續發展理念是通過改善建筑空間性能來減少對空間環境和使用者健康的負面影響。這是一種設計方法,而不是一種風格,用于指導設計師創造一個兼顧環境問題、舒適度與美學的設計方案。
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使用者需要的是一個豐富多樣的空間系統,員工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辦公方式。當員工們在空間中獲得了更多的選擇,擁有自己的工作空間后,會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和自由度,進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因此,一些公司和企業運用多元化空間戰略來適應未來多變的工作方式,滿足人們的不同活動需求。
工作環境需要從固定化界面變為靈活化空間。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辦公空間將來需要的是能夠輕松和快速做出調整的空間。在面對各種突發問題下,員工們可以自己改變工作區域的布局,不僅能夠滿足合理的社交間距,還能根據自己的工作內容和活動需求去調整。
辦公空間需要平衡越來越多的團隊合作和個人需求。團隊工作的大行其道會忽略對個人專注工作需求的關注。尤其是員工們在辦公空間內被密集壓抑的空間氣氛所影響時,非常容易感受到壓力和焦慮,因此需要更多的私人空間。設計師必須更多地關注員工的私人辦公空間,合理布局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
在辦公空間內,主要有兩類空間提供給員工們開展合作式辦公,一類是吧臺類的休閑交流空間,另一類是傳統的會議室空間。這兩類空間都需要再設計,以適應復雜環境下的高效工作。傳統會議室也許已經配備了白板或電子科技,但是這些空間幾乎無法提高創意思維,也給遠程需求帶來了挑戰。面向未來,協作區需要激發靈感、促進高效以及保持彈性。辦公空間里的合作式辦公區域應當便于連接電源,具有可調節的隱私設置等,同時還要讓人們感到放松和舒適,并配備遠程視頻會議系統、無線投屏等讓員工們高效協作的工具。
彈性辦公空間將結合線上與線下以支持本地和遠程工作,員工們在合作時也可以更多地采用遠程視頻。大型的遠程辦公設備可以讓公司的員工與遠端的同事一起協同合作,進行創意交流,數字化的展示內容也能營造出豐富的辦公體驗。無論員工們是在個人辦公空間內或在合作辦公空間中辦公,數字化辦公設備將為員工們提供虛實結合的復合工作體驗。
辦公室工作區域通常是開放的,沒有隔斷墻,鼓勵公司內部部門之間的協作與交流(圖1)。但這種開放式工作空間相對單一,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彈性辦公空間的各種因素,相鄰工位且互相面對的辦公桌椅組合布局需要重新設計,目的是給予個人辦公空間內更大的彈性和緩沖,來適應將來空間內的各種變數[4]。
圖1 辦公室空間設計效果
可持續發展的彈性工作環境又被稱做“六英尺辦公室”,工作區內員工之間的距離至少保持為1.82 m。通過這個限制,辦公桌組合可創造新的形式:人們不是面對面坐著,而是背靠背坐著;桌子的排列方式也將設置為棋盤或之字形。這是兩種綜合考慮彈性社交距離后的辦公桌椅布置,辦公桌從1.8 m 縮小到1.6 m 再到1.4 m,甚至可以更小,在中間可以設置隔板保護個別員工。社會在不斷變革,時代也在不斷發展,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ZHA)的建筑師預測,未來的辦公家具也許會遠離開放式布局。在辦公空間內需要找到開放辦公空間與私人工作空間之間的平衡點,對空間公私布局的科學性進行深入探究,最大化發揮各個功能區的價值。
加強辦公空間內的動線流暢性,增強空間的內外聯通,使辦公空間具有較強的空間可達性。打通辦公硬質隔斷,增加辦公多元流線和互動,增強辦公空間可支配性。建設高效流通的辦公空間動線是建設彈性辦公空間的有效方法。
辦公空間內也可以安裝響應聲音而非觸摸式按鈕的自動門和電梯。扎哈·哈迪德事務所(ZHA)的Bee’ah 沙迦零耗能總部就運用了非接觸式設計,在其中工作的員工基本不用手觸摸建筑物;辦公室的門也運用了運動傳感器和面部識別系統,可以自動打開,這種非接觸式技術也可以用來提醒員工保持社交距離。戴德梁行(Cushman & Wakefield)也已經在自己的辦公室內使用了這種技術,可以通過手機檢測員工在辦公室內的活動,并在違反“六英尺規則”的時候發送警報。
巧妙利用自然資源打造空間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策略,良好的辦公空間通風是關鍵。設計者需要保證辦公室內通暢的空氣流動,只需要打開窗戶就可以做到這點,但目前很多高層辦公建筑的窗戶都是密封的、不可動的,這需要與建筑管理部門或寫字樓物業溝通。也可以積極引入節能環保技術,如在辦公室門窗設計時,可以考慮智能玻璃幕墻技術,或是在辦公室內安裝空氣過濾器。目前,我國的各個城市也在大規模采用該技術。
在設計辦公空間的時候,科學使用環保抗菌材料可以從源頭上顯著提升室內的健康與舒適性。辦公空間內所使用的材料表面需要避免適宜微生物滋生的裂紋和縫隙以及不會釋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材質。例如,采用易于擦拭的桌椅;采用由高壓層壓板、三聚氰胺、金屬以及中密度纖維板組合而成的辦公桌;隔斷上使用MFC 板材、玻璃等,比布料更易清潔;臺面也盡量少使用木材。此外,公司也應該讓員工了解如何清潔自己的辦公區域。
可以運用帶有視覺提示的標識來提醒員工保持距離,從辦公室的地板、辦公桌周圍,到走廊、墻壁都可以使用。或是提醒員工以單向交通來最大程度地保持可持續性發展的緩沖社交空間。
在20 世紀早期,由于賴特的“流動空間”設計理念,建筑師和設計師都認為把墻拆除了就可以使得空間更加社交化。多年來,開放式辦公布局已變得很流行。2018 年,一項針對應用于多家公司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布局的研究說明,在開放式辦公布局下,面對面的交流反而減少了70%,電子交流增加了。另一項研究還表明,在人口密集的空間內辦公,員工的心理壓力可能增大。因此,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布局開放辦公空間,需要更多地考慮個人空間和可變動的彈性空間[5]。
Vitra是一家瑞士家具公司,改造前,在371 m2的辦公室空間內可大約容納64名員工,辦公桌可容納25 個座位,面對面工作,員工位之間沒有分隔;會議室有6 個座位,自助餐廳有6 個并排挨在一起的座位。基于當前這個布局,綜合室內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考慮,Vitra 公司提出了一個新的辦公室布局。
新的布局平面中,每個功能區仍然有相同大小的區域,包括餐廳、會議室、辦公區以及經理區。在改造前的布局中,工作區可容納25 個座位,而在新的平面布局圖中,通過之字型和棋盤格的布局,工作區座位有21 個。此外,工作區安裝有電子屏幕作為桌子間的隔斷,以保持工作區中員工之間的個人空間彈性。會議室有3 個座位,以留給每位員工足夠的空間余地,自助餐廳仍有6 個座位,但每張桌子彼此分開。
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指導設計師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要與所處的環境和諧相處。設計師需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設計,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重新思考辦公空間環境的健康發展及其設計標準。
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能夠滿足個體空間的需求和整體辦公空間的彈性,還可以實現生態環境效益,達到個體空間與公共空間、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多贏。作為設計者,需要探究以聚居密度為特征的當代辦公空間所暴露的短板,以空間彈性與人群健康為著手點,探討如何創造一個適應當下的辦公空間,提高辦公空間的舒適性、健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