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珩 程 然 巨高峰 邱海東
騎樓建筑由東南亞傳入我國,是一種分布于南方沿海城市的沿街建筑,如圖1 所示。在東南亞地區,騎樓建筑也被稱為“五腳基”。這種建筑形式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券廊”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傳統的“竹筒屋”[1]。
圖1 騎樓建筑
騎樓最早是由南洋華僑傳入我國的海南省海口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傳至廣東省。而海口市和汕頭市很早就有向海外移民的歷史,在那個年代這種大規模遷徙海外謀生行為被稱為“下南洋”[2]。這些海外華僑在反哺家鄉的同時也將南洋文化傳播到中國。所以,這種建筑所運用的裝飾大多都體現出中西方裝飾元素的雜糅。在一些更重視商業的城市,比如汕頭市,當地的商戶業主們很早就意識到,連貫的騎樓廊下空間擁有為行人遮風避雨的功能,能夠為自己的店鋪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3]。
騎樓老街是海口市規模最大且最典型的騎樓建筑群,位于海甸溪南岸,主要由市區中山路、新華南路、解放東路、博愛路及得勝沙路等老街構成。每條街道的兩側都是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騎樓,當地人稱這個片區為“南洋街”。華僑和僑匠是南洋風的主要傳播者。
汕頭市的小公園騎樓街區的分布呈現出一個扇形放射狀路網,也是全國唯一呈扇形放射狀的騎樓街道網絡。這個片區由沿海灣的西堤路、升平路、商平路、安平路、永平路等主要道路圍合而成,總面積約39.96 hm2。小公園是汕頭市舊城繁華商業區的中心,也是“百載商埠”的歷史見證[4]。
騎樓柱廊的柱子主要用于裝飾以及界定走廊的寬度,廊柱多采用羅馬五柱式中的愛奧尼式柱和塔司干式柱。在柱子的造型結構方面,海口市的騎樓廊柱多采用券柱式和梁柱式,券柱式的廊柱為騎樓增添了來自西方古羅馬式的風情,方形的墻墩和圓弧拱券相互搭配,使整個騎樓的建筑立面更豐富。海口市的騎樓窗間柱則出現大量的印度壁柱、土耳其柱等。與汕頭市的騎樓相比,海口市的騎樓柱身裝飾稍顯豐富,充滿了濃厚的南洋風情。
汕頭市的騎樓廊柱形式相對于海口市的騎樓更加單純,基本只采用了梁柱式的廊柱,而且大部分的廊柱都是圓柱,只有極少部分是方柱。柱身比較簡潔,表面很少附加裝飾,使小公園的騎樓群風格更加整齊統一。騎樓的窗間柱也是建筑的承重構件,當時通常采用西方的裝飾元素進行裝飾。窗間柱主要分為柱頭、柱身、柱礎3 部分,柱身有方柱也有圓柱,還有一些帶有凹槽的柱身。總的來說,兩地騎樓的窗間柱都呈現一種中西結合的風格。
海口市和汕頭市的騎樓窗框造型也存在差異。騎樓老街的騎樓窗框造型豐富,最常見的組合形式是兩扇或三扇并列,窗戶的形狀有拱券形、馬蹄形窗、三葉券式及各式變體的組合等。而窗框裝飾卻比較簡單,多是裝有較寬的窗楣,用波浪線裝飾并與花飾、仙桃浮雕結合。
小公園騎樓的窗框有3 種常見的造型:普通長方形窗框、圓形拱券窗框、尖券窗框。大多數是單個為一組整齊排列,很少有多個窗并列的組合。窗框的裝飾很復雜,窗檐、窗框兩側以及窗臺的裝飾都體現了匠人們精湛的工藝。窗臺板下方常配有跟窗檐裝飾配套或者題材呼應的灰塑裝飾,常見題材有各式的卷草花卉、西洋風水鏡、相互對稱的天使浮雕、蝴蝶結綬帶等[5]。
海口市的騎樓在臨街面的2 層與3層處常設置有外凸式陽臺和內凹式陽臺。外凸式陽臺在騎樓老街比較常見,一般呈圓弧形或多邊形;內凹式陽臺則比較少見。騎樓老街的陽臺裝飾護欄各有差異,形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第一,寶瓶式欄桿。這是海口最常見的騎樓陽臺欄桿的式樣,即純粹的寶瓶欄桿分段陳列。第二,牌匾式護欄。在騎樓立面居中的位置設置牌匾以題寫招牌,招牌兩邊為欄桿。第三,鏤空水泥欄板。欄板通常為預制件,圖案花紋由工匠自己設計并澆筑制而成。
汕頭市的騎樓則較少出現外挑式陽臺,基本上以內凹式陽臺為主。陽臺的防護裝飾構件也分欄桿和欄板兩種。小公園騎樓街區的陽臺護欄有以下幾種。第一,方柱欄桿。它的結構比例與傳統的寶瓶欄桿十分相似,只不過橫截面是方形的。這種欄桿帶有西方柱式的韻味,中段長方體表面有3 道凹槽。第二,純粹的寶瓶式欄桿。這種欄桿也很常見,很多會被施以釉彩。第三,扁平化的裝飾欄桿。欄桿的外形與花瓶的剪影相似,中間則采用鏤空的圖形裝飾,充滿了西歐復古裝飾的情調。第四,鏤空水泥欄板。欄板的圖案樣式豐富,常見的圖案有風車式樣、花朵式樣、雙菱形交錯式樣、卷草式樣等。第五,鐵藝欄桿。這種欄桿也被大量使用。
整棟騎樓正立面最精彩的部分是建筑頂部的山花女兒墻部分,山花是騎樓頂端形態各異的山墻花飾,而山花兩邊的矮墻就是女兒墻,也叫花頭墻。山花女兒墻運用的造型輪廓豐富,戲冠形、波浪形、回字形、渦卷以及各式牌匾造型常常運用在騎樓的山花部分。
海口山花墻的類型較多,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的是山花女兒墻上的風洞設計,這種山花女兒墻又叫南洋風洞式山花墻(圖2),是根據海口市的氣候條件所設計的。海口市是沿海城市,臺風多發。臺風頻發會破壞當地的建筑,山花女兒墻上的風洞設計能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風能力,減輕風力對建筑的破壞。而且風洞使整個山花女兒墻形成華麗醒目的視覺效果,豐富了騎樓建筑的立面形態,降低了建筑成本。
圖2 南洋風洞式山花墻
汕頭小公園騎樓的山花女兒墻是整棟騎樓建筑裝飾的重點區域。在十分重視經商的汕頭市,建筑裝飾除了要恰當地表現美觀且吉祥之外,商人們還會將此作為炫耀實力的資本。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戲冠式山花墻(圖3),這種山花墻大量運用了風格鮮明的巴洛克式的裝飾細節,造型華麗。山花墻的空白面以及挑檐板的表面還經常布置灰塑裝飾,具有濃厚的西方建筑裝飾韻味[6]。
圖3 戲冠式山花墻
海口市和汕頭市的騎樓裝飾主要分布于建筑立面的廊柱、陽臺、窗框以及屋頂的山花女兒墻部分。
海口騎樓的立面裝飾中運用了大量的中式傳統浮雕、灰塑花紋圖案。海口騎樓使用的傳統裝飾生動立體,特別是對吉祥紋樣的運用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松鶴延年、百鳥朝鳳、花開富貴、魚躍龍門、龍鳳呈祥等傳統題材大量使用在騎樓立面的裝飾上,透露出別樣的古樸與雅致,顯得更加“傳統”。獎杯、忍冬草、徽章、天使等西式題材也偶爾作為雕花裝飾件的題材,用于窗框下的墻面以及檐口等處的裝飾。總體來看,海口騎樓的裝飾風格與南洋的騎樓裝飾風格更貼近。
汕頭騎樓立面裝飾體現出大量西方建筑風格中的裝飾細節。汕頭市老城區的西式騎樓達到70%以上,在這一棟棟騎樓的立面上可以捕捉到許多傾盡工匠心血的裝飾語匯:帶有渦卷的愛奧尼柱;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西歐風格的窗檐雕花;花卉、忍冬、飛馬、天使及綬帶等題材的西式灰雕裝飾以及腰線裝飾。
通過對比兩地騎樓的裝飾題材,可總結出兩地騎樓之間的差別:一是海口騎樓的中外題材融合度不高,并且海口騎樓的石雕裝飾構件無不透露著濃厚的中華傳統理念;二是汕頭騎樓在建設過程中承載的更多是潮商們的炫富心理[7]。
中國近代建筑的發展一方面延續著傳統建筑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國的騎樓建筑裝飾中除了中西方的文化基因,也有地方差異。
與汕頭市的騎樓相比,海口市的騎樓裝飾顯得更“土生土長”一些,原因如下。第一,在1860 年之后,海口市正式開辟為對外的通商口岸,但在當時海南省鮮少建有洋行、教堂、西式別墅等西式建筑,所以西歐文化帶來的影響不大。第二,瓊籍的華僑對騎樓老街的建設貢獻很大,瓊州海岸開通后很多人前往南洋尋求就業機會。華僑在有所成就后選擇回鄉,他們將南洋風格的建筑文化直接帶回故鄉,故騎樓老街的騎樓展現出來的更多是華僑所帶回的南洋文化。
而汕頭市的騎樓建筑則體現出與西歐文化更高的融合度,原因如下。第一,汕頭市也作為通商口岸在1860 年正式開埠。當時的礐石、崎碌等地建設了郵局、銀行、領事館、教堂等西式建筑,這些建筑用到的材料、構件等都采用了最正統的西方建筑技術。在這“歐風美雨”建筑文化的影響下,當地居民逐漸接受并學習了這些西式建筑的建筑結構和建筑裝飾,為傳統的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為修建小公園騎樓群打下了重要的原型基礎。第二,汕頭市作為我國東南沿海的僑鄉,在開埠后成為一個重視經商的城市。在近代,當地很多居民都是商人,而在西歐文化的沖擊下,在建設商住兩用的騎樓時會采用西方的建筑裝飾符號[8]。
在我國建筑群中,騎樓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且具有較強地域性的建筑,因城市發展歷史以及地域流行的風氣不同導致的審美差異、思維差異會展示在騎樓裝飾上。汕頭市對騎樓裝飾的描繪刻畫更細致且偏向西歐風格,而海口市的騎樓建筑裝飾細節更體現出了南洋文化的“基因”。雖然兩地騎樓形態觀感一致,但是它們在結合中西文化的手法上、裝飾部件選用的題材上、裝飾構件的數量上均有很大的差異。這些認識對把握兩地的城市文脈及建筑特色,指導當下的城市規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