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強 王悅純 喬 璐 沈靜雯
人文景觀,是社會、藝術和歷史的產物,帶有其形成時期的歷史環境、藝術思想和審美標準的烙印[1]。大學校園是一類特有的人文景觀,集中反映了學校產、學、研發展的歷史脈絡和人文精神?!俺缟腥宋?,注重理性”是近代大學創辦的理想,文化性則是大學的靈魂[2],大學校園人文景觀的塑造具有多重價值。然而,隨著大學校園建設的加快,人文景觀塑造逐漸被忽略,缺少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提煉,校園景觀缺乏人文景觀特色,“千校一面”問題日益突出[3]。探索大學校園人文景觀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圖式語言,是指運用圖形作為景觀生態空間表達的語言形式[4]。C·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安妮·斯派恩(Anne Spirn),羅曼·布什(Norman K.Booth),建立圖式語言的邏輯結構[5]。景觀要素、景觀空間單元和空間組合被表征為“字”“詞”“詞組”,統稱為“景觀語匯”。景觀要素的空間組織秩序,稱為修辭、句法或語法(描述上下文法則)[6]。圖式語言是一套解構和重組景觀系統的方法。我國學者運用圖式語言研究了蘇州園林、西蜀園林、廣州陵園及傳統村落的景觀層次、組織秩序及語匯的變遷[7-10]。圖式語言對于認知和重組大學校園人文景觀具有指導作用。
福州大學怡山校區始建于1958年,位于福州西郊(現為工業路),設有機械系、電機系、化工系等8個系。20世紀60年代,根據“產、學、研”一體化思想,學校創辦機械廠、液壓件廠、印刷廠等;1996年學校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6年,學校遷至旗山新校區,怡山校區成為二級學院[11]。福州大學是“福建省工科人才的搖籃”,校園內現保留著60年代建設的(紅磚)機械廠、職工宿舍、煙囪、老機器、古樟樹等遺存,具有鮮明的歷史烙印(圖1)。這些工業遺產已成為福州市區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唯一見證。但近年來學校在改造過程中,忽視人文景觀的塑造,部分老建筑被廢棄,成為歷史的“碎片”,成為“灰色空間”。在建筑的改造中,強調“新”風格、新材料的應用,導致新舊建筑形成強烈的視覺沖突。景觀的更新中也缺乏對學校人文內涵的系統研究和景觀化表達,如校園內采用鋼質的“竹筍”造型雕塑,匪夷所思,缺少人文精神內涵。

圖1 機械廠歷史建筑
系統地挖掘人文資源,是塑造人文景觀的前提?;趯嵺`探索,本文嘗試建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框架,從歷史遺存、學科特色與人文精神三方面挖掘人文景觀要素。歷史遺存,是指在學校發展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建筑物、構筑物、可移動物、特有的植被、水系等要素。這些要素是風貌延續的載體,是人文景觀塑造的物質基礎。學科特色,是指反映學校教學、科研的主要成就,是學校功能的最本質體現。人文精神,是指學校在創建、發展過程中,所折射出的人文內涵,表現為艱苦奮斗的精神以及嚴謹治學的態度。這三方面構成一個完整體系,歷史遺存是物質基礎,學科發展是核心功能,人文精神是靈魂(圖2)。

圖2 人文景觀資源構成體系
(1)歷史語匯的提取,物質語言符號的表達
從校園歷史遺存中,識別反映校園歷史特征的典型語匯,作為人文景觀重塑的元素。以下從建筑本體、空間組合方面挖掘人文景觀的特色語匯。
①建(構)筑物語素。語素(字)是指建筑物或構筑物上表達一定語義的最小符號。通過對建筑物、構筑物的分析和比較,提煉出具有時代烙印的語素。屋頂包含典型的懸山頂(老職工宿舍)、連續拱頂(液壓廠)、大跨度坡屋頂(機械廠);立面分有外廊式、連續柱式、老商店形式等,反映不同時期不同功能建筑的立面造型;門窗分為具有鮮明風格的木門、方格窗、石門、石頭窗等;材質主要有紅磚、水泥清灰、水刷石等。這些語素代表校園各類功能建筑上特有的符號。本文將以上語素進行分類整理,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繪制成簡化線條圖,作為設計的基礎元素(表1)。

表1 建筑語素的圖式語言
②建筑空間組合語匯。詞(詞組)是指建筑的組合關系。從詞組的基本語境出發,分析校園典型空間組合圖式。庭院式:以早期工會活動場所為例,借鑒古典園林設計手法,低層建筑圍合布置,內部形成庭院。全圍合式:如教學及實驗樓沿周邊布置,構成完整的圍合空間。半圍合式:教學及科研樓沿周邊布置,一面或兩面打開,引入水體或綠化景觀。行列式:早期宿舍樓采用整齊的行列式布局。獨棟式:行政樓呈扇形布置水邊,踏步和廊深入水中,形成觀景平臺。這些豐富的建筑組合語匯,塑造了多樣化的校園空間,對現代校園設計具有積極借鑒意義。通過“圖底分析”方法,揭示建筑組合關系及尺度特征,歸納校園空間設計的規律。
(2)學科特色的發掘,學科語匯的景觀化表達
挖掘典型的“學科語匯”,將其轉化為景觀語言來展現福州大學作為工科人才的搖籃的風采。從歷史遺存和學科成就出發,梳理學校典型的學科語匯,包括老機器、結構構件(實物)、工藝流程等等。老機器設備反映了機械專業的發展歷程(圖3);土木結構實物是土木專業師生設計的結構作品,不僅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還有很強的雕塑感(圖4);景觀橋為師生設計作品,采用UHPC新技術,跨徑10m,是我國第一座超高性能混凝土人行橋;而工藝流程是非物質性學科語匯,不同時期的化學工藝流程,反映了化學專業的發展史。將學科語匯,轉化為景觀語匯,繪制成線條圖、流程圖、模型圖等,可以反映學科演變歷程及主要成就。

圖3 舊機械語匯

圖4 結構語匯
(3)人文精神的凝練,精神內涵的形象化表達
從學校發展歷史中凝練出具有共識性的人文精神內涵,并以圖式化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研究學校發展歷史及文獻,凝練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種精神”。①“以張孤梅為代表的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張孤梅先生是福州大學的締造者,不畏艱苦、篳路藍縷,反映其事跡和精神的歷史圖像、文獻、雕塑等要素成為了重要語匯(圖5~6)。②“以盧嘉錫為代表的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盧嘉錫院士治學嚴謹、刻苦鉆研,推動了福州大學的穩定發展,老照片、雕塑、人物志等反映了他的治學精神。③“以魏可鎂為代表的勇于拼搏的奉獻精神”,魏可鎂院士勇于開拓創新,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關,兢兢業業培養學生,在光催化方面做出重要社會貢獻。反映其精神的圖式語言有其工作、授業、獲獎的照片、雕塑等。三種精神代表著福州大學在“創業、治學、奉獻”方面的精髓。

圖5 勞動場景圖像

圖6 張孤梅先生雕像
基于以上人文資源的分析,本文將探討“語匯重塑→語段拼接→篇章串聯”的景觀重塑路徑,從語匯的整合入手,拼接成相對完整的語段,將語段串聯起來,構成完整的人文景觀系統。
對語匯進行組合、拆分與變異,形成新的語匯集,表達不同的語義,構成典型景觀單元。
(1)組合
根據語匯的特征以及景觀單元的分布,將語匯進行分類重組:①表征生產場景:大跨坡屋頂+紅磚墻+方格窗+煙囪;生產機械設備+生產流程;反映工業生產的場所精神。②表征教學科研場景:連續拱頂+水刷石墻+石窗+工藝流程+土木構件+化學模型;反映學科的學術成就和技術進步過程。③表征人文精神:三種精神雕塑+歷史圖片+名人軼事+學術成果;反映福州大學人文精神內涵。④表征生活場景:懸山坡屋頂+紅磚墻+木質門窗+古樟樹+自然水塘;反映20世紀60年代校職工生活場景。
(2)拆分
拆分是對原有建筑語匯的分割,如建筑空間的水平拆分和豎向拆分: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隔斷,劃分成若干適宜的小空間,形成橫向分割;通過增加樓板,將原有大空間劃分成若干個高度適宜的新空間,形成豎向拆分。拆分有利于提高建筑使用效率,滿足不同新功能的需要。
(3)變異
變異是指通過抽象與簡化、縮放與拉伸、疊合與穿插等手段,改變原有建筑語匯,創造新建筑語匯的方法。例如紅磚墻,通過改變砌法,形成鏤空、凸起、格網等圖案,變化出多種形式的墻體(圖7a~d)。原有的窗戶,通過變化窗框形式、顏色、材質等,創造出多樣的景觀元素。變異是創造新景觀元素的重要手法。

圖7 四種磚墻砌法
基于語匯的重塑,拼貼出具有“可識別性”的景觀語段,打造文創片區、科創片區、文化廣場、生活片區四個典型語段。
(1)語段一:文創片區
基于老廠房、煙囪、機器等元素,打造文化創意園,作為師生文化創意基地。改造句法:以大跨度空間為載體,拼貼建筑、構筑物及景觀元素;保留紅磚墻、坡屋頂、立面等主要語匯特征以及鍋爐、煙囪、老機器作為特殊景觀元素;拆分內部大空間,分割為尺度適宜的手工作坊空間;改造坡屋頂,增加鋼構架,豐富屋頂形式;變化窗戶檐口形式,使其更加立體豐富;以機械零件(軸承)為素材,創建主題雕塑。表達語義:真實地再現校辦工廠生產的場所精神(圖8)。

圖8 文創片區改造效果
(2)語段二:科創片區
以老的實驗樓和教學樓為元素,改造為“科創中心”,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空間。改造句法:通過廣場、軸線及踏步要素設計,實現空間貫通;保留連續拱頂、坡屋頂、清灰墻面語匯;屋頂增加鋼構件,豐富屋頂形式;突出古榕樹、雕塑景觀語匯,塑造尺度宜人的休憩場所;重點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拆分,滿足學科“展示”的需要;通過實物(舊機械、設備、土木構件)、模型(化學模型、工藝流程模型)、影像、圖片、文獻等的方式,展示學科的發展歷程。表達語義:展示學科發展歷程及取得的重要成就(圖9)。

圖9 科創片區改造效果
(3)語段三:文化廣場
改造中心公園草坪、場地、雕塑,增加人文精神內涵,成為展示“三種精神”的文化廣場。改造句法:以三種精神雕塑為核心,組織廣場空間。三種精神雕塑,以方形的底座為基礎,中心為石制的書卷,上面鐫刻著人文精神的內涵;代表人物張孤梅、盧嘉錫、魏可鎂的雕像站立在書卷前面,朝向三個方向;文化廣場的周邊布置文化墻及輔助性雕塑,多視角展示福州大學人文精神。表達語義:展示師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勇于拼搏的奉獻精神(圖10)。

圖10 文化廣場改造效果
(4)語段四:生活片區
以教職工老宿舍、植被、水體景觀為元素,改造為單身公寓或特色民宿,形成社區人文景觀。改造句法:保留紅磚樓的外立面語匯,將內部空間改造為35~50m2的居住空間。打通宿舍區與水體景觀空間,建造親水平臺;提升水體景觀品質,重新設計駁岸,增加廣場空間和步行環道,使該片區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共享社區。表達語義:再現教職工生活場景,延續人文特色。
借助于特有的景觀要素將“景觀語段”串聯起來,構成校園景觀系統。
(1)塑造文化長廊,串聯文化景觀語匯,連接空間單元
塑造文化長廊,形成集中展示學校歷史文化、學科特色及人文精神的“廊道”。文化長廊采取多樣化的表現語匯,如石刻、景觀墻、雕塑、花架、亭子、廊、踏步等元素,增加景觀的豐富性和觀賞性;文化長廊上布置有表達“校訓”的石刻、表達傳統文化的雕塑、表達大學人文精神的石刻書卷。這些景觀語匯拓展了大學人文精神的內涵,豐富人文景觀的內容,在空間上,文化長廊串聯“文創片區—科創片區—文化廣場—生活片區”等語段,起到組織空間的作用(圖11)。

圖11 林蔭步道及文化長廊關系圖
(2)設置林蔭步道,串聯自然景觀語匯,構成景觀系統
林蔭步道的塑造,首先從理水入手,以水系為紐帶,疏通各類型的水體景觀,變“死水”為“活水”,構成水系網絡,作為林蔭步道的基礎。其次,充分利用古榕樹、古樟樹、棕櫚樹等特色植物語匯,形成重要的景觀節點。最后,通過步道及軸線等景觀要素的設計,串聯起“古榕樹—古樟樹—棕櫚樹—芒果樹”等景觀語匯,形成特色鮮明的校園林蔭步道。林蔭步道與文化長廊相聯,構成了“環形”的景觀路線,將多層次的景觀要素串成一個完整的景觀系統(圖11)。
圖式語言為校園人文資源的挖掘及景觀塑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從歷史遺存、學科特色及人文精神三方面挖掘校園人文資源,探討了“語匯(字→詞→詞組)→語段→篇章”的人文景觀塑造過程。但大學校園人文景觀內涵豐富,亟待多學科的共同研究。大學校園人文景觀內涵應由歷史學、文化學、語言學、人文地理學等學科的共同研究,才能更好地揭示人文景觀本質,提高人文
景觀塑造的品質。
資料來源:
圖5:來自福州大學官方網站;文中其余圖表均為作者自繪或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