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銘 饒宇軒
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做好鄉村治理并實現就地城鎮化,是對旅游型鄉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是新型城鎮化語境下實現鄉村振興的創新點和落腳點[1]。自改革開放以來,異地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模式,城市優先的發展策略致使各類要素不斷涌向城市。產業結構不合理、生活品質提升不足、特色風貌未彰顯成為鄉村衰落的主要特征。就地城鎮化作為區別于異地城鎮化的新型城鎮化模式,它不同于以往鄉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或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鎮疏散的城鎮化現象[2]。它的核心含義是“在城鄉界限淡化的情況下,城鄉轉型過程中農村內城市要素的產生,積累和發展”[3]。
本文理解的“鄉村就地城鎮化”是在城鄉界限淡化條件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限度后,鄉村人口不再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依托原住地一定空間半徑內的中心村和小城鎮,就地實現生產方式城鎮化、生活空間城鎮化和生態景觀城鎮化。鄉村旅游已成為新的鄉村經濟增長點,切實推進旅游型鄉村就地城鎮化進程,對于促進鄉村振興至關重要[1]。
與傳統鄉村相比,“旅游型鄉村”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巨大的資源效益和發展潛力;是以“生產、生活、生態”為核心特征,以生態保育為基礎,挖掘特色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的新型農村。然而,在引入旅游激活鄉村資源的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旅游產品單一,挖掘開發力度不足。旅游型鄉村長期以來開展自然生態旅游,未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缺乏體驗性、參與性等帶有附加值的旅游項目,致使旅游吸引力欠缺。旅游要素缺乏整合,村內旅游配套不健全,住宿、餐飲服務以村民獨立經營為主,同質化嚴重,缺乏統一管理;旅游產品類型也較為單一,市場競爭力不強[4]。
就業方式轉換緩慢。旅游型鄉村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制作出售旅游小商品等形式參與旅游業發展,但參與的形式和程度均較為低級,難以為村民提供長期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旅游資源的低效利用導致鄉村財政增長緩慢,農村教育資源投入不足,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失衡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資源,將進一步限制農村發展。
旅游業一方面帶動了鄉村的復興,但另一方面缺少規劃管控的鄉村發展普遍呈現無序擴張、內空外延的狀態,違法建設現象嚴重,土地權屬混雜,經營環境不理想,打破了原有的村落格局,嚴重破壞了村莊的自然生態基礎[5]。在此類農村城鎮化不斷推進的表面下,是旅游型鄉村的衰敗和消失,是傳統文化和鄉土文明的瓦解,也是村莊地域特色的滅亡[6]。
現有的就地城鎮化現象多發生于東部沿海地區,主要通過工業化推進城鎮化。但旅游型鄉村普遍發展滯后,資源集聚能力較差,因而不能照搬東部地區的就地城鎮化模式。且工業生產會破壞良好的鄉村生態景觀,這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理念相矛盾。
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因地制宜地發展旅游村鎮,以旅游業、特色農業及相關產業為核心推動旅游村鎮發展,是實現旅游型鄉村就地城鎮化的可行模式[7]。具體而言,應根據就地城鎮化中人地產三個核心內容,協調平衡生產生活生態之間關系[8],并針對生產方式、生活空間和生態景觀三方面進行活化升級和規劃統籌。
圍繞“旅游活村”的發展思路,首先以推進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加快建設旅游基礎設施,高標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高效整合支農資金,形成龍頭經濟;其次要加強規劃,以滿足村民生產生活需求為前提進行生活空間規劃建設,改造升級現有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再次,進行景觀生態規劃,對生態資源進行差異化管控,保存鄉土風貌(圖1)。

圖1 旅游型鄉村就地城鎮化規劃內容體系
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興旺,旅游型鄉村就地城鎮化模式要以旅游業為基礎,可傳統單一的鄉村旅游模式已難以帶動就業和推動城鎮化進程。應綜合考慮旅游產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的關系,構建泛旅游產業結構[9](圖2)。

圖2 泛旅游產業結構
旅游型鄉村有基于特色資源形成的傳統產業;在一定的外部條件下,推動生產方式城鎮化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并實現鄉村振興。盤活廣域鄉村沉睡資源,構建特色產業體系(表1),選擇最具特色或最有代表性的鄉村物質或非物質作為鄉村旅游的吸引點,提高旅游產業的品牌辨識度[8],并以旅游業為核心,發展衣食住行等配套產業和農耕體驗、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等延伸產業,推動形成泛旅游產業結構。挖掘自身資源,構建特色產業體系是驅使旅游型鄉村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轉型和實現就地城鎮化的關鍵。

表1 生產方式城鎮化——構建特色產業體系
旅游型鄉村在市場需求下通過挖掘自身特有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推動鄉村生產方式轉變和生產空間重構。但隨之而來,以旅游服務業為核心的復合空間大量出現,生產方式的轉變改變了村民傳統的生活方式,具體體現為農舍和公共空間減少,接待型房屋大量出現[10];生活空間亟需統籌改善。
在鄉村旅游化發展進程中,村落生活空間由核心轉向邊緣,核心區生活空間不斷擴張并逐漸生產化,形成生產—生活復合空間;為保護鄉村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以雙評價為基礎進行空間管制,實現資源利用的可持續化,以生態保護為原則整合鄉村用地,完善各類生活設施,植入公共活動中心,村民生活空間從私密轉為開放以滿足游客綜合需求,旅游村落也不斷拓展整體發展空間(表2)。而特色城鎮空間通過整合地域文脈精髓,提高對外吸引力,增強原住民的文化認同感和心靈歸屬感,是地域的核心競爭力。

表2 生活空間城鎮化——塑造特色生活空間
生態景觀城鎮化與環境整治。首先,要將景觀生態規劃納入村莊規劃當中,在原有的旅游型鄉村發展進程中,既有的農業空間被旅游產業不斷侵蝕,生態空間從碎片化轉向系統化;被傳統生產空間切割的生態空間進行重構,將生活要素和生態要素整合到單一的生產目標中,并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和土地整理[10],以期提高景觀生態系統穩定性。同時,注重挖掘鄉村聚落歷史文脈,保存有歷史意義的舊村落和各種人文景觀,進行整體風貌要素管控和空間引導,創造人、建筑、自然及社會相融的完整環境,形成特色風貌,保留鄉土基因(表3)。

表3 生態景觀城鎮化——構建特色生態景觀
大溪村位于宜都市紅花套鎮西北部山區,處于大宜昌都市區的中心位置,村域總面積32.1km2,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生態景觀資源豐富,大溪貫穿全村,村內三大溪溝成為周圍市民越野的天然場所。適宜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特色物產和優越的生態景觀,為大溪村創造了良好的旅游基礎,也促進了旅游型鄉村的就地城鎮化發展。
但由于鄉村所處遠郊山區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落后,不能合理利用區位優勢來發展鄉村經濟;土地和水系資源豐富但缺乏開發;發展條件具備優勢卻未完全利用;以至于大溪村有著良好的門戶優勢,卻處于門戶塌陷的境地。針對上述問題和發展基礎,大溪村通過生產方式城鎮化、生活空間城鎮化和生態景觀城鎮化三方面來提高其旅游產值,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業興旺是鄉村實現就地城鎮化的源動力,大溪村充分利用其區位交通及資源優勢進行產業策劃,打造由農耕文明、主題民宿和越野露營構成的鄉村旅游主導產業,以鄉村旅游為基礎打造由生態農業種植和新品種試驗基地構成的輔助產業(圖3),沿大溪開發自然景觀,完善泛旅游產業結構。依托規劃的產業結構所劃分的生態養殖基地、休閑農旅基地和越野露營基地,配置農村合作社、村級公共服務、高端民宿服務及越野服務中心;并在生態養殖區重點建設農村合作社。以產業發展為內生動力吸納勞動力,增加村民收益和激發鄉村活力,推動就地城鎮化。

圖3 村域產業布局區劃
隨著就地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旅游區域景觀配套、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的需求明顯增加;旅游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當地旅游從業者,刺激了對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需求,促進了就地城鎮化發展。大溪村利用并打造鄉土空間和農業景觀吸引游客,大力開展休閑農業旅游,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并根據擁有的毛竹、柑橘、羊肚菌等特色農業資源,發展田園度假游、周末親子游、農耕體驗游等“農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模式(圖4)。農文旅的融合發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也帶動了游客休閑住宿設施的建設以及泛旅游產業結構的發展。旅游設施從傳統簡陋的農家樂演變為更為現代化、規模化的休閑山莊,產業發展由對自然景觀的單一開發轉為增設各類滿足游客需求的配套設施和空間,形成旅游業與城鎮化相互促進的良性局面。

圖4 村域農旅文融合發展思路
大溪村整體空間結構因旅游業發展由傳統“居田二元結構”轉向現代“生產、生活、服務復合體”。通過對北部山林地和南部農田水塘進行越野露營和休閑農旅開發,形成中部生活空間的天然生態屏障,便于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活動,構成北山—中居—南田的整體空間形態。大溪村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將丘陵地區土地按山頂、山腰、山腳、農田、水域進行綜合分類開發整治,并開展林木種植產業、住宿接待業及精細化農業等相關產業建設(圖5),以泛旅游產業為基礎推進生活空間城鎮化。

圖5 村域土地開發模式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村莊建設不僅要滿足游客的衣食住行,還要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結合全域旅游的規劃思路,充分考慮村民日常生產與生活的融合,圍繞大溪和主要道路形成規模化農業,并在農田附近配備相應生產服務設施,重視公共空間和服務出行便捷度,強調生活空間的宜居性;根據幼兒、老人徒步15~30分鐘距離為界定依據劃定鄉村生活生產圈,最大半徑為1.5km,最佳半徑為0.5km。
在鄉村生活圈的基礎上打造多類型、多層次的公共空間,包括構建旅游服務設施、公共場地、村組服務中心與步行通道等形態多樣的鄉村公共空間;構建類型豐富的鄉村公共空間。既包括獨立占地的公共空間,又包括附屬開放空間;既包括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又包括為周邊居民服務的村組服務中心。塑造高效可達、網絡化的公共空間布局,小型公共空間步行100m可達;至于居住人口密度較大的集中居民點,小型公共空間及服務設施宜做到步行300m可達(圖6),為當地村民和外來游客生活提供方便,提高了旅游接待服務水平。

圖6 村域生產生活圈
在就地城鎮化進程中,協調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也尤為重要。景觀要素的協調一般涉及區域整體特征的協調及重要景觀要素的控制,而重要景觀要素一般包括標志節點、景觀廊道等重要的人文和自然要素[11]。在大溪村規劃建設中,為避免因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模式導致生態空間及農業空間被侵占的問題,在建設之初將生態景觀規劃納入村莊規劃建設體系之中(圖7),構建基質(集中成片的林地、農田、牧場、濕地等)、廊道(河流、生物遷徙廊道、生態緩沖廊道)和斑塊(農業旅游休閑和農村聚落景觀)三要素進行管控指引。

圖7 村域生態景觀規劃
本文在認清旅游型鄉村發展困境的前提下,梳理就地城鎮化視角下鄉村發展特點,從生產方式、生活空間和生態景觀三方面提出旅游型鄉村就地城鎮化發展路徑,通過挖掘自身特色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活化生活空間、保存鄉土風貌,以點帶面突破旅游型鄉村所面臨的發展瓶頸;并以宜都市大溪村作為案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就地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下旅游型鄉村實現城鄉共榮的有效發展路徑;但是,鄉村問題更多強調因地制宜,要想完全分析、提取出適宜各類鄉村發展的有效路徑,仍需要更為細致、深入的研究。在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這也是未來將持續進行的一項工作。
資料來源:文中所有圖表均為作者自繪或改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