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皓 孫曉紅 孫繼鼎
地處蘇魯豫皖交界圈的徐州市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影響較大的漢代楚王陵、戶部山古建筑群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其漢代楚王墓群及清代古建筑群成為本地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社會對近代建筑文化的愈加關注,由于津浦鐵路開通、重要戰略位置及近代宗教文化傳播等因素的影響[1],1949年以前的近代建筑地位也逐漸成為徐州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以徐州老城區近代建筑現狀調研為基礎,筆者將調研信息進行匯總并形成徐州市近代建筑信息表(表1)[2],同時繪制了相關的分布圖(圖1)。

表1 徐州典型近代建筑保護現狀
目前,徐州城內近代建筑已存留不多且呈點狀分布,處境堪憂,牌坊街基督教堂等優秀近代建筑被拆除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的發生,歸根到底在于社會對近代建筑價值認識并不清晰與明確。遺產的價值是遺產保護工作的核心內容[3],只有將遺產價值進行合理的定位并進行不斷的審視,遺產的保護才能為社會所重視。基于此,本文即以戶部山近代民居建筑李家大樓為例,從價值認知的視角來分析其特點并提出最終的保護策略。
李家大樓位于徐州戶部山歷史文化街區西坡,建于清末民初,由李華甫先生請青島建筑師設計建造。院落坐南面北,東西長33m,南北寬32m,占地面積約1050m2,建筑面積485m2。該建筑采用中西合璧的設計手法,即西式平面布局、西式結構及室內外裝飾,中式屋頂合瓦屋面。現只存主樓,該樓為兩層磚木結構,其余建筑已于2002年被拆除,2004年后過邸等建筑在原位置往南后退3m進行了復建。李家大樓因其造型別致,樣式新穎,有“徐州第一樓”之稱。根據對李家大樓以往情況的梳理,其使用功能、建設情況大致匯總如表2所示。2006年戶部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大樓名列其中(圖1)。

表2 李家大樓歷史使用功能和建設情況匯總表

圖1 徐州城區近代建筑梳理
從遺產的視角來看,對遺產的價值認知具有相應的操作規范具有相應的規范和操作指南,首當其沖是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4]和我國《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都強調了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5],也是李家大樓保護的先決條件。朱光亞先生在1998年提出,由于價值評價的目的不同,對建筑遺產的價值評估體系也不同[6],對李家大樓的價值認知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歷史建筑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征,在此基礎上實現歷史建筑的再利用,因此首先對李家大樓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現狀進行評價。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以下稱《準則》)中將真實性明確為文物古跡本身的材料、工藝、設計及其環境和它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等相關信息的真實性[7]。真實性評價包括8個方面選項:外形和設計;材料和材質;用途和功能;傳統、技術、管理體系;環境和位置;語言及其他形式的非物質遺產、精神和感覺、其他內外因素[7]。根據李家大樓保護的實際情況,為了使真實性價值認知更具針對性,可以進一步將李家大樓的要素分解為10項,同時將其與真實性價值、文物五大價值進行整合,形成李家大樓真實性價值的結構要素關聯圖(圖 2)。

圖2 文物古跡與李家大樓真實性評價
文物本體層面包括文物的科學價值與藝術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要素。
(1)環境布局
李家大樓位于戶部山西坡一處不規則的地塊上,與傳統民居的擇址觀念一致,主體建筑也是居中而立、坐南面北。但與戶部山其他民居不同的是,李家大樓處處體現低調內斂的建筑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規模上,李家大樓不如周邊建筑群多路多進式院落的規模大;在地位上,其北側為崔家翰林府,南側為狀元府,李家大樓處于翰林府與狀元府中間的夾縫地帶(圖3);在地形上,李家大樓處于西下坡,不如狀元府、余家大院等處于南坡建筑的地勢好的地方,相比周邊的建筑群,李家大樓的建筑地位總體上相對略低。

圖3 李家大樓環境布局
(2)平面形制和功能
與傳統建筑相比,盡管總體而言大多數規模較大的近代建筑功能上要復雜、規模上也比較大,但在民居方面近代建筑與傳統民居則相差不大。李家大樓歷經一百多年的時代更迭,蘊含的歷史信息和疊加的價值內涵十分豐富,其功能也在城市化各個階段不斷變化,自建成至今,使用功能有李華甫先生住宅、醫院、辦公、職工宿舍、房屋出租、文物保護單位等,基本格局雖有變化,但仍呈現民居的功能特質,承載著李華甫先生的社會身份與價值認同。在平面布置上各層均布置多個房間和一個樓梯間(圖4),因地制宜地融入外來建筑文化,與地方文化相契合,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異性。

圖4 李家大樓平面布局
(3)屋架結構
李家大樓梁架結構上沒有采用本地傳統民居中的重梁起架形式,而采用了西方近代常用的豪式屋架(圖5),結構承重比民居抬梁翻了一倍,木材用量只有抬梁的一半。同時,在屋頂方面也沒有采用本地傳統民居的硬山屋頂而采用歇山屋頂(圖6),不僅解決了跨度較大的問題,而且屋面老虎窗的設置還解決了二樓的采光和通風問題,北側兩個對稱的煙囪伸出屋面,也是近代建筑的特征。

圖5 李家大樓豪式屋架

圖6 李家大樓歇山屋頂
(4)裝飾與材料
近代建筑是本土建筑與外來樣式的結合,尤其是在裝飾方面較多地體現出外來文化對本土建筑的影響,李家大樓主入口的門樓兩側采用了西方柱式,做法與徐州近代建筑如徐州市第一中學老外門、遠東旅社街角女兒墻的裝飾等[8]類似。在材料方面,李家大樓也基本沿用了本地傳統民居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包括磚材、瓦件、石材、木材等,還使用了新的外來材料,比如水泥砂漿、水磨石等。室內一層水磨石地面有小范圍開裂凹陷,損壞處伴有水泥砂漿抹面修補痕跡;建筑外墻使用的青磚和屋面的笆磚,伴有不同程度的石灰漿、水泥砂漿抹面等后期修補的痕跡。
(1)歷史作用
戶部山古建筑群建于明末至民初,保存較為完整院落有崔燾翰林院、李蟠狀元府、鄭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等[9]。建于清末民初的李家大樓與周邊的這些院落建筑共同見證了明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徐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開創期、停滯期、探索期、轉型期。這些歷史事件豐富了建筑的歷史內涵,擁有積極的歷史作用[10]。
(2)地域特色
徐州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建筑文化、名人文化等亦有其不朽的光芒,李家大樓由于其典型的近代建筑風格,曾經被譽為徐州第一樓。隨著西方傳教士和歐美洋商的紛至沓來,西方建筑文化逐漸傳播,在徐州出現了一批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作品。李家大樓在戶部山古民居群落中,以民國時期近代建筑特色與清代傳統民居相融合,延續了歷史文化的脈絡。
(3)名人效應
李家大樓的主人李華甫先生在此居住期間所發生的許多故事是戶部山乃至徐州市的文化記憶。從文化意義上講,李家大樓給徐州人留下的精神財富遠遠大于建筑本身,其文化價值需要堅持守正創新、科學保護,才能實現優質基因的代際傳承,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有的精神財富。
(4)場所精神
李家大樓在徐州至今仍然有如此大的影響,其場所精神不可小覷。從李家大樓中學習歷史智慧,有明了世事功過,推動地方建設的制度精神;有凝聚地方人心,培養熱愛家國思想的整合精神;有傳播地方文明,熏陶青年一代的教化精神;還有弘揚古賢品德,構建現代社會的示范精神;更有彰顯地方特色,不斷薪火相傳的存史精神。
《準則》將完整性明確為文物古跡的保護是對其價值、價值載體及其環境等,體現文物古跡價值的各個要素的完整性保護[7],可以歸納為文化形態的完整性和物質形態的完整性,以及二者所構成的整體形態的完整性[11]。文化形態的完整性一般以是否形成制度文化為判別依據[12]。李家大樓的整體性價值評價內容可以歸納為周邊環境要素的完整性、文物本體要素的完整性。
作為戶部山古建筑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李家大樓同時也處于狀元府歷史街區中。李家大樓仍然保持了院落式的布局結構,與狀元府、崔家巷歷史街區的總體格局一致;另外,李家大樓是兩層的歇山頂近代建筑,與周邊院落中的傳統建筑在尺度、風格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性。李家大樓在整個戶部山的歷史地段中表現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特點。
目前,李家大樓文物周邊環境的完整性主要包括水磨石外廊臺基、院墻和院落環境等。李家大樓東山墻外廊內有水磨石地面遺存,東院墻與隨墻門是分割院落東側空間同戶南巷的圍護性設施,將建筑院落與街巷空間打通。此外,主體建筑周邊雜物堆積,歷史地坪遭到破壞,違章搭建風貌與建筑不相協調,建筑西北側高大的泡桐樹冠緊挨建筑,樹根破壞了建筑穩定性,枝干捅傷墻磚及屋頂。
李家大樓文物本體要素的完整性主要體現在材料、結構及立面風格等幾個方面。
(1)材料
材料方面,總體上較完整,但材料的局部破損較為嚴重,表現在外部磚墻、室內墻面及木構門窗等(圖7~9)。外部磚墻面開有多處空洞,墻磚存有不同程度的酥堿風化,白灰勾縫脫落開裂;室內墻面存在多次粉抹痕跡,墻皮脫落嚴重,多處霉變潮濕;木檁條、木梁等木材自身干縮裂縫;木門窗框年久失修大面積糟朽缺失,木門窗上玻璃構件后期多次更換顏色不一,木樓板經踩踏起翹、下沉、松動較為明顯,這些材料的完整性有待修復。

圖7 外部磚墻

圖8 室內墻面

圖9 木構門窗
(2)結構
結構方面,李家大樓主要靠豪式屋架和墻體承受屋面的荷載,基本保持完整。屋面承重采用西方豪式屋架(圖10),梁架數量達到了12榀(圖11),分別是橫向的進深方向4榀,搭在南北檐墻上;縱向兩側的開間上共4榀,搭在東西檐墻和隔墻上;四個角共4榀,搭在兩邊的橫向屋架和四個檐角上。各個梁架通過檁條連接,在橫向、縱向、對角方向上形成牢固的網狀結構,其承重能力超過了戶部山民居的重梁起架。南北方向有四道墻,東西方向三道墻,形成網格形狀抵消橫向側推力。

圖10 李家大樓梁架結構圖

圖11 李家大樓梁架仰視圖
(3)立面
立面方面,李家大樓目前的立面開窗仍然保存完好。但是,在四個立面均發現有四周圍廊后尾與建筑本體搭接處的痕跡(圖12),表明其周圍應該有回廊的結構,其次由于后期拆除了四周的回廊,因此導致四個立面開往圍廊的門洞被改砌成窗戶,對原有立面的完整性有一定破壞。

圖12 圍廊與墻體搭接痕跡
上述內容針對李家大樓真實性及完整性進行了研究,基于現狀的調研及李家大樓自身的特質,結合本地區傳統民居原形制與原工藝的做法,對李家大樓的現狀及保護提出了如下的策略。
《準則》強調應當把干預限制在保證文物古跡安全的程度上,為減少對文物古跡的干預,應對文物古跡采取預防性保護,以免過度干預造成對文物古跡價值和歷史、文化信息的改變[7]。李家大樓在修繕過程中發現有回廊的痕跡,外墻四周的梁架搭接痕跡、外廊柱子等痕跡,推測圍廊是由磚柱支撐,木枋子搭接,柱間砌有磚欄桿,木樓楞上擱置木樓板,樓板上為水磨石地坪,二層四面開設木門通往圍廊。但是,由于目前沒有回廊存在的實證,因此在修復的過程中根據最小干預的原則,基于李家大樓的現狀,暫不恢復四周的回廊(圖13)。

圖13 李家大樓周圍回廊復原設計圖
基于真實性的保護策略,主要從李家大樓的真實性價值關聯要素出發,對文物本體及文物內涵有針對性的開展保護工作,從而真實地再現李家大樓的歷史環境與風貌(表3)。

表3 針對真實性的保護措施
基于真實性的保護策略,主要以李家大樓文物本體的完整性為重點,同時關注文物周邊環境的完整性,在保護的過程中要注意保存文物本體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各個時代特征及具有價值的物質遺存,從而將文物所經歷的時空特點與過程完整地予以再現。具體保護策略見表4。

表4 針對完整性的保護措施
近代建筑不僅反映了社會變遷、地域特征、外來文化,也體現不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認同[13]。近年來徐州市政府愈來愈關注于近代建筑文化的保護,先后出臺了《徐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徐州市近代優秀建筑保護規劃》等規劃[14],對本地近代優秀建筑進行了梳理,也提高了社會對近代建筑保護意識的重視。建筑遺產的保護其實是對其多個層面的價值加以重視并予以保護,目的是對整體環境空間的充分認知、保護并合理利用,通過價值認知視角認知和分析近代建筑遺產價值,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對應的保護措施。基于此大背景下,本文以《準則》為基準,以價值認知為導向,梳理了李家大樓的歷史文化脈絡,從文物本體、文物內涵和周邊環境等方面詮釋李家大樓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最終提出基于真實性、完整性及最小干預原則的保護策略,以期李家大樓的遺產價值能進一步得以挖掘并將其延續下去[15]。(注 本文寫作過程中受到徐州正源古建園林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謝!)
資料來源:
圖1~2,表1~5:孫曉紅繪制;圖3:孫曉紅改繪;
圖4,圖10~13:孫繼鼎提供;圖5~9:孫曉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