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宇
對高中教學來講,物理屬于其中的主要科目之一,這項科目的思維要求性很高,教學模式的科學性會關系到學生學習熱情和專注力,也會關系到學生學習成效。如果教學模式應用科學,方式新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注力一定會明顯提高。
問題教學法是指在教育教學中基于學習的知識內容設置相關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解決,靈活地應用所學習的知識內容。而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深化認知,也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生對問題分析解決的過程,也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教學法是當前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方式,能夠極大地增強物理教育教學的效果,也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在其中的主體地位。
從學生視角對問題進行設計時,主要是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自主學習能力、對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以此充分地發揮問題的作用。對問題的分析解決中,習得相關的知識內容,需要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和態度,這樣才能夠在基于知識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設置適宜的問題。而如果教師對學生不了解就設置問題,學生可能會因為問題超出自己的認知,產生抵觸厭煩的情緒,并不利于激發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能夠認識到問題設置的是否得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問題教育的教學效果。如果問題設置的難度過大,會讓學生感覺知識學習枯燥乏味,而如果問題過于簡單,也會讓學生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不利于學生融入知識學習之中。為此,高中物理教學中,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要能夠充分考量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設置適宜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參與物理知識學習的主動性,要考慮到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引導學生在有效的問題設置中有所收獲和進步。同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也要接納學生的意見,靈活地調整問題的設置方式、方法和內容,從而更好地落實教育教學工作。
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的設置,除了要基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內容之外,同時在問題設置中也要對所涉及的知識進一步地拓展和延伸,讓學生在對問題的分析解決中,靈活地調取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同時也能夠對這部分知識進行拓展,幫助學生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另外,問題的設置除了要進行相應的拓展之外,也要注重融入趣味化的元素,有趣的問題才能夠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分析解決。而學生在趣味化的氛圍當中也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為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的設置可以為學生融入當下學生比較喜歡的視頻或者是影片內容,給學生以不同的感官刺激,同時也引導學生融入物理問題的分析之中,靈活地對知識進行應用,優化教育教學效果。
所有活動的高質量開展,都應當以高度的興趣為前提,教師基于探究的角度出發設計問題,能夠明顯調動學生探索物理專業知識奧秘的積極性。高中物理知識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和抽象性,教師應當從設置探究問題的角度出發,調動學生專注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理,促進其在這些感受的感召下,對物理專業知識進行探索,進而提高其學習的專注力和主觀能動性。將物理知識與問題進行聯合,需要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其喜好,無論從哪一層面來考慮,將知識與問題結合都應注重對學生思路的引領,促進學生在相互討論時,對課堂知識點有統一的見解,并在思路的相互交換中,加強專業技能和素養,想要給學生設計符合其狀態的問題,應當先行對教案和硬件條件進行完備,確保在教學活動的初步環節,就能夠有效掌控學生的思考流程,使學生快速對物理知識進行探索和應用。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牛頓第二定律》知識講解環節,教師應當先行明確該節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加速度與外力、質量間的關聯性,并保證能夠從現實事物的角度對這樣的關聯性做出深化、形象地呈現。那么在具體教學活動環節,需要鼓勵學生先對牛頓第一定律進行鞏固,促進學生能夠進一步知曉:物體在外力的影響下,在運行速度上會有所改變。這些改變有可能是力度的改變,也可能是路線的改變,更有可能是兩方面的共同改變,借助對第一定律內容的進一步鞏固,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物體運動速度改變,就會導致其出現加速度。在這樣的教學環節,學生能夠對加速度相關知識有深刻領悟,然而在物體同時受到多個外力作用的條件下,就難以精準判定其中加速度的直接因素。基于這樣的考慮,教師可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交通工具起步前行時加速度的直接因素,具體因素是車頭牽拉還是其中的人為力量?”此時教師可給學生提供相對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然后,教師再給學生講明:加速度與外力和物體的質量都有關系,牽引力屬于外力,火車質量等屬于質量因素,加速度可能與物體所受合外力和質量有關。為了驗證加速度影響因素,在正課中可以設置探究實驗,進一步讓學生提高對加速度的認識。
適宜課堂氛圍的營建,可以促進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提高其對物理專業知識繼續深化探索的熱情和專注力。所以,在給學生實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客觀條件及發展需求,融入相應的教學模式,這種結合現實做出考慮的措施,可以在給學生營建適宜學習氛圍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濃厚氛圍的影響下快速總結問題,同時再以學思聯合的模式,將總結的問題與專業知識進行融合,借助本身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化分析,直到給出正確答案,確保學生在深化思考中,加強專業技能和素養。從近期情況分析中得知,在給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呈現物理現象,促進學生在充分總結問題的條件下,還能夠憑借本身專業理論基礎,開解難題,以此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就應當先行加強本身的提問水平,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可合理結合教學進展,營造問題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既活潑又不失嚴肅。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本身課堂引導者的顯著職能,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引領,促進學生通過正確分析和解答問題,加強專業技能,發展核心素養。
在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中《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塑料球,然后在一定高度讓塑料球自由落下,并讓學生觀察此過程。此時,學生會對教師的演示產生好奇,所以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塑料球上,當塑料球落地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此時,塑料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根據以往知識,學生會說:“塑料球經歷了變速運動。”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需要再給學生進行第二次演示,讓小球處于先前的高度,然后放手,使其在自身重力的影響下自由下落,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小球發生改變的程度。”該問題的輸出,能夠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作用下進行探索和思考,同時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鞏固,之后再借助小組討論,明確所總結答案的標準性,如此一來,便會使教學氛圍更加有趣味,教師需要結合小組成員的合作進展,給學生講解與自由落體相關聯的專業知識,促進學生拓展思維,探究問題,進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
在高中新課改政策中明確提出:在物理教學環節,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學思結合,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營造學思結合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核心素養,把掌握的專業知識作用到現實生活上,想要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解題技能,教師就應當先行營造學思結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興趣的感召下,專注于對物理專業知識的奧秘進行深化探索。
首先教師應該身先士卒,注重加強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這會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畢竟合作交流是打造新型課堂的剛需,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之后,教師的上課效率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學生、教師、課堂、小組和班級一同結合起來才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例如在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的《功與功率》教學環節,其中主要知識點就是功的概念,難點是辨別物體的做功程度,和做功的計算。在具體教學時,教師需要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給學生呈現相關聯的動畫或視頻案例:比方說,塔吊抓起物體、動物拉車等,借助這些內容的融入,給學生提問“判定做功的參數、做功的基本條件”。在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小組討論活動,小組成員在思想交流和探討中,會涉及對視頻內容的反復觀看和想象。這樣可以使學生快速判定出力做功的程度,同時也對未做功的主要因素做出了總結,進而得到做功的兩個基本條件。對《功的計算》知識介紹環節,教師還可以考慮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給學生呈現相關的內容:人推箱子時的視頻。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已知變量提出問題:“人的做功程度、在把箱子舉起時人的做功程度。”借助對如此豐富內容的融入,能夠有效加強學生計算方面的技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思維是人腦借助語言進行事物概括和間接反映的最初過程,想要學好物理,對思維的要求相當高,在物理課堂實踐當中,創新型課程就非常受學生的歡迎,這便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進行課堂的展開,同時進行思維的培養,尤其是發散思維,可以從如下方向入手:
其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冥想物理相關的知識內容,比如宇宙間粒子的一些運動就離不開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這一點,就是學生展開冥想的過程,可以充分激發思維轉化能力,原本抽象的知識點也會具象化。其二,教師可以進行問題化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即為問題教學法,這種方法是用問題解釋問題的模式,不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還可以使用到課下的答疑環節。比如說在講解“磁場現象”的知識點上,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新穎的觀點和問題對同學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之后再為學生進行解答,簡單講解后進行再次詢問,或者讓學生說出自己沒有理解的地方,展開小組討論,從而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共同進步。而且在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這種方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應用,在課后作業的練習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多種渠道和多種方式引導問題的解決,畢竟物理題并不是只有一種思路,一道題也可以有很多種做法,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目標能更快一步的達到,以及教學上會經受的壓力也會大幅度降低。并且,問題教學法注重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引導,發散思維的建立和開發以及對課本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在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決的同時可以自己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將學生帶入相關情景,從而讓學生理解得更加透徹,對知識點能最大限度地接收和運用。這種方法被提議使用最大的原因就是好處多多:首先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并且可以保證在有效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識點,減少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尤其是學生最厭煩的死記硬背。好多學生反映物理知識點復雜抽象,難學深奧,看不懂學不會,本質上來講就是學習方法的不恰當。此外,這種方法在引導學生通過表象深入本質的過程中,將知識點轉化成自己的武器,對該項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運用得更加靈活,記憶得更加牢固,興趣更加濃厚,從而更加愿意探索其中更多的奧秘。
從現實角度來說,高中物理教材的知識點基本上都是由現實事物中總結而來,也自然會與現實事物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所以在問題教學環節,教師應當從學生生活的角度來給學生設置問題,促進學生能夠自主處理現實環境中的難題,加強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獨立能力。教師可以結合課堂知識點,給學生播放有關物理現象的動畫,之后鼓勵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學會處理生活中的相關難題,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化領悟和深刻長久的記憶,也能夠培養和加強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和信心。
在給學生介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靜電場及其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生活中找尋靜電現象的事物,后再給學生布置問題,鼓勵其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交流,總結出最佳的難題處理對策。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對這樣的物理現象進行親自實踐,促進學生真實地體驗這樣的現象,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生繼續參與物理學習的信心。不僅如此,高質量問題教學法的應用,還能夠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發展其核心素養,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提供有利條件。教師從現實角度出發,給學生布置具有關聯性的問題,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掌握專業知識,也能夠提高學生繼續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和專注力。再例如,在給學生呈現相關聯的動畫或視頻案例:塔吊抓起物體、動物拉車等,借助這些內容的融入,給學生提問:“判定做功的參數、做功的基本條件。”在學生思考這些問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在思想交流和探討中,會涉及對視頻內容的反復觀看和想象。這樣可以使學生快速判定出力做功的程度,同時也對未做功的主要因素做出總結,進而得到做功的兩個基本條件。對《功的計算》知識介紹環節,借助多媒體技術設備給學生實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彈力》教學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在小時候玩過彈力球,這時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聯想起自己小時候玩彈球的情景。然后,教師可以拿出一個彈力球在課堂上演示,并讓學生觀察彈力球是否會發生變化。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去引入彈力的相關知識,這樣就會使教學過程變得十分簡單。
新課改政策的全面執行,和素質教育的深化開展,使高中物理教學以往的思維模式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趨勢。問題教學法的科學應用,可加強教學的成效性。在具體教學時,教師應合理應用這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專注力,加強教學成效。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和處理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積極發揮想象,從現實角度進行考慮,促使學生了解各方知識與現實事物間的緊密關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難題處理能力,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