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淞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愈加受到重視,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宜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伙伴學習”,讓學生在這一課程的學習中互教互學、互幫互助、互探互究、互評互議,讓學生在分享、傾聽、交流與碰撞中共同發展、共同提升,展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與效力。
“伙伴學習”是教師圍繞具體的課程內容,形成兩條主線,這兩條主線分別以“學生”和“教師”為首領,形成了以下兩條線:
學生:“獨學—互學—領學—研學”
教師:“情境創設—適時介入—點撥提升—評價激勵”
由以上兩條主線建構成了“問題為主軸—訓練為主線—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新生態。“雙線一態”可以大致概括的基本范式,具體如下:
個體獨學主要針對的是課程的前置學習環節,后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都是建立在個體獨學基礎之上的。只有讓學生在深度學習課程內容的基礎之上,才能讓他們后續的學習更有效力。而學生的個體獨學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分別為“自學內容”和“自主規劃”。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礎內容有了充分了解與認知之后,去規劃解決問題的方式、實踐的方向與所需的實踐準備,展現個人的思考路徑,為組內互學奠定堅實基礎。
組內互學屬于“伙伴學習”的基礎環節。除了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不會的學生向會的學生學習之外,還需要他們針對個體獨學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分享與交流,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這一環節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分別為“互教互學”和“互探互究”。在這一環節,需要整理出組內能解決和不能解決的問題,形成“小組問題”,然后為后續的小伙伴領學奠定堅實基礎。
小伙伴領學屬于“伙伴學習”的關鍵環節,它重點是要突出“交互”與“質疑”,是要讓“小伙伴”將自己和小組集體所學的成果在全班范圍內展示,分享并交流。結合自己小組已經解決的問題為其他小組答疑解惑,將自己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拋出來,讓全班研學(下一環節)。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全班學生對“小伙伴”進行評價。這一環節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分別為“成果匯報”及“互動答疑”,實現組與組之間的多元交互,為后續的全班研學奠定堅實基礎。
全班研學是“伙伴學習”的總結升華環節。這一環節要充分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綜合凝練并歸納學生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對這些內容加以回顧、反思、提煉,達成升華的目的。這一環節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分別為“分析梳理”及“探究歸納”。在帶領學生分析梳理所解決的問題之后,指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直擊重難點。然后針對重難點進行探究與歸納,帶領學生發現其中深層次的核心問題,引發他們的認知沖突,啟發學生能夠透過表層問題去深層挖掘背后的活動內涵與意蘊,適時點撥,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處,最終達成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
如上,四個層級之間環環相扣,均是以“課程”和“學生”為核心,以此延伸相關的學習活動。而每一個學習環節都是基于“問題”去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質疑”“解決”的,讓學生的認知過程能夠循環往復、螺旋上升。而教師則在這一過程中適時引導、點撥、介入并糾正,讓學生個體思考、分享、質疑、整理并歸納,讓伙伴間指點、幫助、探究、碰撞與交互,讓整個學習呈現一種良好的生態模式,完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實踐與自主建構,這樣便讓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效率得到了提升。
前文已經提到,“小伙伴”是“伙伴學習”的基礎,而基礎重在打好“根基”,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立足于課堂教學,提升認知,加強對學生的個體培訓,讓他們都能夠成為“小伙伴”。除了要讓學生認知人人都是“小伙伴”之外,教師也可以融入他們的陣營中,轉變角色,讓自己也成為“小伙伴”,讓課程指導不留痕跡,潛移默化,逐漸滲透。
例如,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園綠化調查”中,便可以讓學生置身于“伙伴學習”的氛圍中,讓他們在這種特定的氛圍中,引發出“教”與“學”的思維。比如,學生因為自身的思維理念、認知層級不同,所以他們對校園“綠化”的認知有著不同的理解。比如有的學生會將重點聚焦于“花草樹木”的調查上,有的學生會將重點聚焦于學校花草樹木種類及數量的調查上,還有的學生會將重點聚焦于校園綠化面積的調查上等。因為他們的關注點不同,所擅長的調查方式也不同,所以在不同的領域都可以成為“小伙伴”。那么教師在研究“教”和教學生“學”的基礎上,就可以引導學生“教學”。讓他們成為自己擅長領域內的“小伙伴”,向其他的“小伙伴”普及自己的認知,形成互相教學的局面,這本身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活動。而整個教學也貫穿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理念。因此,在每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都應該為學生創造開展“伙伴學習”的訓練機會。以一個課題、任務、問題等讓學生進行訓練,發散思維,深化認知,以此來引領伙伴學習,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更為深入。
在“小伙伴”站在講臺上進行“教學”時,其實教師就已經將課堂歸還給了學生。在這里,既可以看到“會的教不會的”幫扶型“小伙伴”,也可以看到擁有“一技之長”的展示型“小伙伴”,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風采。這時,整個課堂就變成了“平臺”,使得學生在“平臺”上努力實踐,深度學習。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應該讓這個“平臺”有些許梯度,讓學生能夠有自我跨越、自我發展的目標與方向。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課程教學內容,提煉核心問題,讓整個問題能夠結構化。所謂的結構化,就是教師將知識的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有機結合,凝練核心問題及輔助問題,根據這些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適合學生學習與探究的學習環節。讓他們以問題或者任務為主線展開實踐探索,以此便能達成他們對課程內容深層探究的目的。
例如,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何蘋果削皮后會變色”中,可以緊扣這一活動主題整合課程教學內容。首先,教師要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可以借助實物演示,為學生展示已經變色的半邊蘋果,詢問學生:“同學們要吃這半邊蘋果嗎?”學生一般都會拒絕,然后教師拿出一個全新的沒有變色的蘋果,詢問學生想不想吃。讓學生回答之后繼續追問:“為什么你們要吃這個蘋果呢?而為什么這個蘋果削了之后會立馬變色呢?”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文獻研究法”,通過閱讀科普書籍、上網查閱資料的方式來完成調查報告,解釋為什么蘋果會變色。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實驗法”,讓學生展開合作實踐,驗證自己在文獻研究法過程形成的結論。這三個環節層層深入,緊扣學生的認知結構,凸顯了學生的“學”。而每一個“小伙伴”都可以在講臺上展現“伙伴學習”中的成果,然后引領其他“小伙伴”思考,并加入交流分享隊伍中。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互教互學、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呈現疑惑或者爭論不休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適時點撥,讓學生踏上深度學習的“階梯”,使得他們能夠真正地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人、整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
“伙伴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要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展現自己的能動性與個性風采。讓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打破傳統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模式。所以說,教師要做的就是激活每一個學生的興趣與能動性,讓他們的思維得以調動,獨立思考、自由討論、交流對話、主動建構。然后再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再創造、再創新,讓學生能夠在“伙伴學習”中成為自主的學習者、互助的合作者及共進的研究者。而教師則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將課堂歸還給學生,適時介入,合理引導,成為學生“伙伴學習”的“協作者”“對話者”“診斷者”“引導者”“服務者”,讓課堂的效力發揮到最大。
例如,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讀書方法知多少”中,便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談論讀書方法。在實施課程活動時,教師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教師要圍繞重難點,找準核心問題。即“讀書方法有哪些”“哪些方法更科學”等,以問題為核心,引發學生集合這些問題作討論。其次,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與提醒。針對學生表達不清楚、思路不清晰的地方,及時地伸出援手,幫助學生重新定位。比如,有的學生論述了朱熹的讀書方法“心到、眼到、口到”。在討論“眼到”的時候,他們會表述不清,會將眼到與心到的描述混淆起來,無法闡述三者作用于讀書的過程。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適時點撥,幫助學生理清楚思路,甚至可以讓他們模仿示范,以此來表述他們的讀書方法。最后,教師要激勵與阻止。在學生發表了精彩的表達之后,教師便要精準聚焦,有針對性地對他們實施肯定與鼓勵,做出積極的評價,讓學生能夠受到積極心理的影響。當學生的活動“偏離航線”或者“背道而馳”的時候,教師就要及時干預,順勢引導,幫助學生扭轉回來。比如,學生在談論讀書方法的時候,會提到他們閱讀的內容,表述自己閱讀了哪些書,書里面講的是什么,喜歡的作者是誰等。這其實就偏離了整個活動的主航線。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如:“那你是怎樣閱讀這本書的呢?”讓學生的思維扭轉回來,繼續展開實踐活動。以此,方能凸顯教師為學生“搭橋”的作用,提升課程教育效力。
“伙伴學習”就是要凸顯“伙伴”二字,對小學生來說,伙伴是一種親密而又穩固的人際關系。伙伴之間性格相近,興趣相同,很容易受到彼此的啟發與引導。因此,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專注學生的“結伴”,要讓他們找到志趣相投的好伙伴,然后共同展開綜合實踐活動,相互影響,讓這一團體的效力發揮到最大。
例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巧手做書簽”中,需要學生進行合作互動,完成書簽的制作。然而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審美,關于書簽的材料、造型、顏色等都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師便可以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實踐,自己尋找合作伙伴。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是女生與女生組隊,男生與男生組隊。因為女生更喜歡文藝的、唯美的、古風的書簽,所以她們制作的方向也偏向于這一方面。而男生更喜歡運動類的、機械類的、科幻類的書簽,所以他們制作的方向也更加偏向于這一方面。對比這兩類,可以發現他們有著十分明顯的差距,所以受審美及興趣的影響,他們組建的伙伴也有所不同。教師可以讓他們自主實踐,自主搭配伙伴,然后在共同的意識理念引導下,設計所要制作的書簽造型,然后展開選材、勾勒、剪貼、串線等一系列實踐,最終一個完美的書簽便完成了。而每一個小組在完成之后,教師組織他們共同推選一個“小伙伴”,在臺上展示,匯報成果,分享經驗,拋出問題,和全班同學共同研學,這樣便能深化整個課堂的內涵,凸顯活動主題的中心,讓這一課程能發揮出育人的作用。
評價是課程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它具有檢測功能、導向功能及激勵功能。所以在“伙伴學習”中,教師要盡可能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加強“伙伴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通過對個體的評價、伙伴團體的評價,提高伙伴之間的認同感、歸屬感與榮譽感,進而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
例如,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中,教師可以設置“伙伴學習共同體課堂學習積分表”,具體劃分為四個考評欄目,分別為“組內合學”“小伙伴領學”“互動研學”“總分”,以伙伴學習共同體為單位,對他們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比如他們在傾聽方面、表達方面、對話方面、質疑方面、互動方面等的表現,進行量化打分。在打分的時候,可以分為三個板塊,分別為教師打分、組內打分、其他小組打分,讓評價更為多元,充分發揮出他們引導與導向的功能。
除了評價打分之外,教師還應該定期根據每一個“伙伴學習”組的分數情況,按月評比優秀伙伴學習共同體,并對他們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在頒獎的時候,可以讓這一伙伴學習共同體分享自己的經驗,展示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實踐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得到增加,還能夠讓班上其他學生借鑒優秀的經驗,實現組與組之間的互相幫襯與追趕,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這一課程的教學效果得以不斷凸顯與增強。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愈加受到重視,而為了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師就要著力于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率。對此,教師就應該引入“伙伴學習”模式,在理清楚“伙伴學習”的基本范式之后,確定“學生”與“教師”這兩條主線,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新的教學生態圈。然后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優化“伙伴學習”模式,讓學生在這一模式下,共同合作,積極交互,多元探究,細化考量,充分展現自己在這一課堂中的能動性,以課堂活動為著力點,了解知識,掌握技能,生發智慧,最終打造一個新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