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震云|北京市八一學校
北京市八一學校與軍旗同名,是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的思政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進一步增強實效性?如何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學校統籌多元主體,整合多方資源,協同多種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構建以課程思政、日常思政為主體,以文化思政、網絡思政為浸潤,以學科思政為支撐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回八一母校時對師生的囑托和希望,踔厲奮發,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
八一學校有著“全員德育”的傳統,每一位教師都要成為具有引路人素養的“大先生”。學校提出“雙培養”目標,按照“六個要”標準(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致力于鍛造一支高水平的基礎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一方面,加強培訓研修,提升全員業務素質和能力。學校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展思想理論“面對面”、集體備課磨課、傳幫帶、觀摩、進修等培訓研修活動,著重提升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增強教學實效。學校成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沙龍、啟程工程、致遠工程、拔萃工程、名師工作室等學術共同體,幫助各階段教師更快更好地成長。
另一方面,促進隊伍融通和凝聚,著力解決各管一攤、各自為戰、協同育人能力不足的問題。學校成立“大中小思政一體化項目組”,對思政教育進行系統思考、整體規劃、立體設計,從橫向延伸的一體化來定位課程思政,從縱向貫通的一體化來發揮課程思政育人效應,從教書與育人的一體化來踐行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從教學目標的一體化來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
此外,學校引進專家團隊,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建立合作機制,在教師培訓、課程建構、學生實踐、資源分享等方面取得高校資源支持。
學校從課程、日常、學科、文化、網絡五個維度入手,抓好各要素之間的協同聯動,推動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一是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推進課內全覆蓋。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實施,要與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等學科課程融合在一起,打造學科思政平臺,共筑育人“同心圓”。各學科依據新課標要求,將大思政落實到課堂。學校將團委和少先隊的組織教育、德育活動、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以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方式促進學生真實成長。
二是做實日常思政工作,夯實課外主陣地。學校把思政教育滲透到第二課堂,開展了一月一“基因”的主題教育活動,十二個“基因”構成了八一學校的核心價值體系。學校根據12年學制的特點,探索分層次、分階段的教育方式,創新日常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三是挖掘學校資源,編織學生思政教育網。學校通過打造思政社會實踐資源庫、社會大課堂展示和互動體驗課程等途徑,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將生動的社會現實生活引進校園。例如,學校與兒童電影制片廠簽訂協議,開發“光影悅讀”課程,讓學生在課后服務時間觀看紅色電影。
四是提升網絡思政功效。學校以強化學習強國號、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站等建設為重點,把學生講述黨史故事的視頻等優質內容上傳至網絡平臺,積極推進新思想進新媒體,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五是發揮文化思政功能,營造育人軟環境。一方面,“我們是共產黨辦的學校,我們是與軍旗同名的學校”深深刻印在師生腦海中。另一方面,弘揚師德文化,傳承大愛師魂。全體教師立志做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站在“黨之大計、國之大計”的政治高度,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通過“大思政”理念的引領、“大思政”格局的構建,八一學校匯聚了來自各方的“大能量”,較為有效地解決了當前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了思政教育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