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蓓|北京市八一學校
2021年10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21—2025年)》印發,北京市八一學校結合文件精神和學校實際,確定未來發展方向:通過品質課程的精品打造、品質課堂的精深推進、品質課題的精準引領,造就科技創新素養突出的現代學生,成就創新品質卓越的優秀教師,鑄就創新動力強勁的十二年一貫制國防科技特色學校。而各類工作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學科教學,為此,學校以學科建設為抓手,謀求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目前學校有30個學科教研組,共81個學科備課組長,擁有一批學科領軍人,如特級教師、學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師、海淀區名師工作站組長等。這些學科骨干成為課程與教學研究、實施、推進的核心力量,在學科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學校調研、梳理了制約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如:教研組長的角色定位與學科領導力提升,校本教研質量提升,如何平衡教學與教研、科研之間的關系等。在分析問題、探尋策略的過程中,總結了以下路徑——
依托區級經驗,把控評價導向。海淀區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以“學科教研基地建設”為突破口,發現并有效解決學科建設中的各類問題。學校參考區學科教研基地評價標準,引導教研組長結合學校特點,細化評價指標,開展基于評價要素的學科教研、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同時,按照高標準選拔出評價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等,推出優秀學科領軍人,并邀請其進行經驗交流分享,提升其在學科建設中的領導力。
發揮教師力量,開發精品課程。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資源。作為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在處理學段銜接問題上有著天然優勢,學校引導教師提高課程理解與開發能力,開發小初高一體化貫通式精品課程,讓學生在不同學段連貫學習某一主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體現于課程方面,學校優化課程結構,推出“課程體系5.0”,確立了包括基礎課程和特色課程在內的八大課程群,突出“五育并舉”“長程育人”的核心理念。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階梯型精品課程,不僅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各主題內容,也助力學校特色品牌建設。
引入專業力量,深度參與課題。學科建設需要充分調動各科教師的智慧,鼓勵其不斷開拓創新。為此,學校持續與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及科研院所合作,推進多個教學改進項目,以項目帶動教研,進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項目研究中,各科教師聚焦關鍵問題,基于標準設計、優化教學活動,并總結實踐經驗,形成典型案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核心素養落地。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TPACK技術融合,基于學科標準,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教學法知識;隨著高中新課標和義務教育新課標的頒布,探索統編教材的校本化實施;基于“疫情”下線上教學實踐,探索互聯網+時代混合式教學指導模式;等等。
各類工作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學科教學,為此,學校以學科建設為抓手,謀求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依托名師工作室,濃厚學術氛圍。學校充分發揮學科領軍人的學術影響力,借助名師工作室建設,帶動學科發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以王建穩名師工作室為例,學科骨干王建穩憑借學術影響力,為工作室的教師搭建了開闊視野、展示交流、教學研究的平臺。工作室的研修機制和團隊文化為教師深度教研提供有力保障,教師通過一個個小課題,深入研究課堂,完善課程建設。線上線下隨時切換,專題講座、課堂教學研討、課上聽評課、課下交流;自主研修和團隊教研相結合,借助各類研修資源,為學科教研組的深度教研提供支持。完善的學科研修制度、靈活的參與形式,濃厚了學校的學術氛圍。
學科建設是學校特色發展的著眼點,也是教育改革的關鍵點。全體教師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聚焦關鍵、推進重點項目,助力八一學校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