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新 王鳳瑜 |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嘉興南湖高級中學
美的教育需要“滲透”,更需要“審視”,引導學生去發現、體驗和鑒賞事物的美,并積極去創造和表達美。美育是“促進美的教育”,這既是美育的初心,也是美育的基本任務。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嘉興南湖高級中學(簡稱“北師大嘉興附中”),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以美育為特色定位,從“促進美的教育”這個基點出發,引導學生在“審視”美的過程中“入乎其內發現美,出乎其外創造美”。
“促進美的教育”首先是喚醒學生的審美感覺,通過引導學生感知美好事物,挖掘審美要素,體驗審美情趣等,提高其感受和鑒別美的能力。校園文化是美育的溫床,具有“潤物無聲”的熏染作用。喚醒審美感覺,最重要的是要有促進和發揮美育功能的校園文化。
人文環境滋養美麗心靈。北師大嘉興附中毗鄰革命圣地南湖,建筑物白墻黛瓦、線條高低錯落,盡顯江南水鄉特色,再加上三水交匯、四橋聯通的整體校域空間布局,校園環境充分融合了中正大氣和鐘靈毓秀的風格特點。
校園人文景觀特色鮮明,“三原色”文化帶縱橫交錯。“南湖紅·紅色文化帶”以紅色長廊為代表的黨史文化啟迪精神之美,“江南綠·綠色文化帶”用江南文化名人滋養人文情懷,“北師大藍·藍色文化帶”以京師文化館為主要內容的北師大文化激勵學子青春夢想。
學校開展樓名、路名、校歌征集以及校訓解讀、校徽設計等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既優化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又加深了學生與學校的情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校鼓勵學生共創共享藝術空間,在共創共享的藝術之美中進行審美教育。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藝術中心,設有陶藝室、纖維藝術工作室、版畫工作室等多個創作空間,展出藝術作品300余幅。藝術中心從整體布局到細節設計,從燈光到色彩,再到每一幅畫、每一個裝飾細節,都凝聚了學生無盡的創造力。
2021年底,學生又拓展了藝術空間的邊界,打破了傳統的空間限制,將藝術與生活鏈接。師生共同努力,將700平方米的餐廳變成了“藝術館”,讓藝術喚醒食堂的詩意,使學生在藝術中成長。
校園中的每一個文化場,都蘊含著崇高的審美意象,既靜謐又靈動,既獨特又開放,與整個校園環境相得益彰。具有豐富的教育意蘊,是學校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學生在與環境的對話中,感受美、洞察美、鑒別美,提高審美能力。
朱光潛先生說:“世間并沒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經過心靈的創造。”人的美和美的人生,乃至美的社會都要靠創造。引導學生參與美的創造,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促進美的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學校為每個班級安裝了專門的宣傳板。這塊宣傳板是美育的載體,也是班級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宣傳陣地,更是班級文化與精神的表達窗口。學校每學期都舉行“靜雅教室”評選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圍繞特定的主題設計版面,并對創意進行文字說明。學生用他們的無限才情、火熱的創造力,構建出生動美好的形象去布置“美的教室”,也表達著他們的希望、夢想、追求和信念……
志愿服務是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校每學期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加油站、醫院、博物館等單位做志愿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校設立朗讀亭、書吧等志愿服務崗位,有固定的志愿者常年服務。校園里的每一次大型活動都能看到各類志愿服務者的身影。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提升和發展了人生的精神境界,強化了主人翁責任感,更引領了時代新風尚。
學農教育則為學生打開了另一扇窗。學校有1000平方米的“菁耕園”種植基地和120多棵果樹的生態果園“百果林”。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責任田”和“專有果樹”。同學們在農林基地學習種植、養護等技術,并以農林基地為依托,開展農業與生活、農業與生態等主題的研究性學習。親近土地,磨煉意志,傳承農耕文明,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面向不同的時空踐行美,做美的創造者。讓學生站在學習和生活的舞臺上閃閃發光,心懷家國夢想和國際視野,用美去點亮世界和未來。
展現是這個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之一。我們不僅要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還要善于展示世界。學校給學生搭建多元的平臺,讓學生敢于表達美好,樂于表達美好,善于表達美好,讓美從內心流向世界,從自己流向他人,從而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學校建設書香校園,開展常態化的線上+線下的多主題誦讀活動。例如節日主題:包括勞動節、青年節、建軍節、國慶節等國家節日,也包括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通過這些節日主題朗讀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優秀民族文化。名人主題的范圍很廣,有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他們的紀念日,通過朗讀的方式表達情思。主題誦讀使朗讀與理想信念、價值追求、道德觀念的教育有機融合,弘揚校園主旋律,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也傳播了美的情懷。
北師大嘉興附中校園文化藝術節已經伴隨著師生走過了7個春秋。在話劇表演中,同學們將古今中外文學經典中的藝術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在書畫、攝影作品展覽中,學生用線條、色彩或者光影生動地記錄世間萬物;在每一年藝術節文藝匯演的舞臺上,每一位參演者更是一顆閃亮的星……歡樂的時光里閃耀著激情與創意,熱愛與創作,夢想與創新,自由與活力。時隔多年,每一位附中學子一定會清晰記得當年那些經典的場景——那里有同學們靈魂的綻放,有他們與美的深情擁抱。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向“世界發聲”。在北京高校研學中,學生們走進北京師范大學,與藝術系的教授面對面交流,表達他們對文化的理解、對美的沉思。在丹麥研學中,學生們感受到迥然不同的北歐文化,同時向外國友人講述了中華文明。作為聯合國守望地球氣候尖兵校際伙伴學校,學校環保社團還以視頻的形式提交校園“減排”措施,為實現全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這些活動增長了學生的見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交流、碰撞中提升了他們對美的理解與表達,同時也強化了學生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而美育就在自由的創造性的審美關系與情境中,得到充分實現。
為了引導附中學子追求卓越,學校采用梯級評價方法,在“尊重個性差異”的理念下,讓每個學生的長處都被“看見”。如今,學校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最美附中人”梯級評價體系,這既是一種評價方法,激勵手段,又是一種美育路徑。
“最美附中人”的評選是學校一年中重要的德育活動。現場考核是評選活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圍繞評選標準,學校精心設計相關主題的展示環節,既完成了考核,又以生動的案例詮釋了“美”的形象與“美”的觀點。
對于在“最美附中人進階之路”上的各項榮譽獲得者,學校會在開學典禮或年級大會上隆重表彰,在校園微信公眾號設立《成長榜樣專欄》,對各類獲獎學生進行全面宣傳。學校為獲得“最美附中人”稱號的同學舉行年度頒獎典禮,并組織任課教師和同班同學為其撰寫頒獎詞……這是屬于最美附中學子的高光時刻,也是讓所有附中學子切實感知身邊的優秀典范,激發與“美”同行、向美而生源動力的重要時刻。
全體附中學子在“最美附中人”進階之路中,確立階段目標,不斷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從而遇見更美的自己。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漫步在北師大嘉興附中的校園,各種內容的美在這里交匯、碰撞。促進美的教育,讓教育本身美起來,這樣才能讓校園成為美的孵育器,才能培養出“美的人”和“美的人生”,繼而貢獻于“美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