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賽
(徐州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A部 江蘇 徐州 221008)
當前,課程思政已成為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何為課程思政,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根據習近平總書記2016 年 12 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論述,課程思政的主渠道應該是“課堂”,不是哪門課,而是所有的課堂;內容應該是全面的,是有關“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方法應該是“融入”課程,是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是“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共同育人的效果。總之,課程思政是一種依托、借助于專業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1]。它的實質不是在高校中增設一門課程,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目標[2]。
與其他課程相比,高職語文課程具有與思政理論課的根本任務一致、課蘊含著豐富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這些優勢[3],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可以完全遵循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課程思政的概念提出對于高職語文課的思政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課程思政不應該是一種無意識、無計劃開展的即興的思想教育活動,內容也不應該單純地局限于語文課本身具有的天然的思政元素上,而需要高職語文教師在充分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要求的基礎上,努力思考思政元素、合理設計教學過程、科學運用教學方法、及時接收教學反饋、仔細評價教學效果、積極開展教學評價,即認真開展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使語文課真正成為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優秀課堂陣地。
高程語文課程的設計思路總體上可以按照以下三步進行:第一步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可能的課程思政元素,第二步從中適當選擇一定的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第三步認真開展教學過程設計,明確每一個教學過程將通過什么樣的教學活動、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傳遞哪一個或哪幾個思政元素;第四步及時接收教學反饋、總結教學效果,作為完善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指導后續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形成良性的教學循環。
下面,結合唐代詩人杜甫的詩歌《旅夜書懷》,分析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應用過程。
2.1挖掘與選擇思政元素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元素在挖掘與選擇時應注意做到四個結合。即與歷史結合、與現實結合、與理論結合、與學生結合。與歷史結合,就是從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出發,尋找課程思政的元素;與現實結合,就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內與國際發展的趨勢相結合,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與理論相結合,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思想理論精華融入到課程當中;與學生相結合,一方面指課程思政元素不宜過多,要數量適當、重點適宜,以免瓦解語文課的語文味,造成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反感;另一方面指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開展課程思政活動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水平、專業特點、知識水平等特征,有的放矢地選擇思政元素、設計教學活動。這樣,就能切實符合課程思政內容全面的要求,能夠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真正地融入到語文課程教學當中。
在《旅夜書懷》這首詩歌中,從歷史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詩歌本身就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詩人杜甫憂國憂民、襟懷天下的精神品質。從現實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切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這一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若論中華民族根植最深、影響最大的精神品質,必定是愛國情懷?!碧貏e是當前疫情突發的情況下,無數身處危險之中的人們,仍然掛念著他人,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愛國品質的傳承,也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精神的當代詮釋。從理論角度看,詩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以樂景寫哀情,但是,同樣的景色,卻可以因作者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如果此時的杜甫不是在外漂泊,而是真正地在外游玩,這兩句詩又應該怎樣理解呢?還是以樂景寫哀情嗎?由此可知,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死板地看待事物。而從“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詩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并不是適合官場。由此,結合學生發展,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要辯證地看待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職業學校的學生也許在學習上比別人稍差一些,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自己的長處,要正確地看待和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將技能學好,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有所作為。從學生的角度選擇思政元素:一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詩歌儲備,可以靈活應用網絡資源,但大多數同學較難與詩人產生心靈的理解與共鳴,同時,學生對單純的理論講授感到厭煩,渴望得到老師與同伴的鼓勵。因此,在選擇思政元素時,確定以杜甫憂國憂民、襟懷天下的品格作為主要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厚植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明確當前疫情常態化情況下“舍小我、為大我”的重要意義,并從杜甫的經歷出發,進一步引導將正確看待自己。
2.2教學模式與過程設計
(1)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主要采取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師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學習資料,學生開展學習活動,通過主動學習、協作交流形成對于思政元素的主動探索和吸收。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并予以適當的提點和總結。如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用有創意的方式,講述杜甫四個人生階段的故事,通過重走杜甫一生的道路,誦讀杜甫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詩歌,體會詩人杜甫一生的起伏變化,感受他憂國憂民、襟懷天下的胸懷,并自己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自然得到杜甫“官應老病休”卻“未能老病休”的原因,進一步能夠結合自身發展,體會辯證地看待自身的重要性。這樣,思政元素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與課堂活動相結合,學生對于思政元素的吸收是主動進行的,而不是教師強迫輸入的,思政效果較好。
(2)教學目標
①理解本詩的意象和意境特點,掌握以樂景寫哀情的表現手法;②探究杜甫人生的漂泊軌跡,體會杜甫沉郁頓挫詩風的特點與形成過程;③理解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培養學生心懷家國,赤子熱忱的可貴品質,并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
(3)教學過程
《旅夜書懷》教學過程共七個環節,其中課程思政的內容主要融入以下四個環節,具設計如下表所示:
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選擇、教學模式的確定、教學過程的整體設計,課程思政就成為了一個系統的過程,保證了課程思政的效果。而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還要及時關注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

學習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思政元素環節二:詠詩歌1.播放名家范讀,分析獲贊最多學生朗讀與范讀之間的音波對比圖,為學生講解五言律詩朗讀技巧講解。2.請學生通過多種朗讀方式,體會詩歌之美。1.聽范讀和代表學生朗讀,學習朗讀技巧。2.學生誦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感受本詩的音韻美。通過多種誦讀方式形成對于詩歌的整體感知,并體會中國古典詩歌之美。環節三:品夜景1.請學生從教師所給畫面中分別選出與首頷兩聯四句詩最切合的一幅,并將詩歌與畫面連線,明確本詩意象,講解意象知識點。2.請學生適當發揮想象,運用至少兩種修辭手法擴寫并配樂描繪四幅畫面所描繪的情景,明確作者以樂景寫哀情,請學生思考:如果此時杜甫不是羈旅,還是以樂景寫哀情嗎? 1.各小組討論,代表上臺連線,明確詩歌意象,學習本詩的意象特點。2.發揮想象,擴寫并配樂描述詩歌意境。思考教師提問。結合杜甫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讓學生體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環節五:析漂泊學生上臺分小組進行表演,并用有創意的方式展示杜甫一生的漂泊歷程,從中找到杜甫離開官場、四處漂泊的根本原因。學生通過表演,體會杜甫的人生變幻,自然總結出杜甫漂泊的根本原因。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環節七:味人生1.發揮想象,擬寫一段你穿越到當時,最想問杜甫什么問題。其他小組同學擔任杜甫,進行回答。投票選出最佳問題和最佳回答。2. 學生開展小組互評活動,結合兩節課活動,投票選出最佳活動小組。1.小組擬寫問題,互相提問并回答。投票選出最佳問題和最佳回答。2.學生互評,選出最佳答題小組。學生在活動中深入理解正確看待自己的重要性,辯證地看待個人的成長與成功。
總之,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活動的開展,要系統設計,整體安排,既充分挖掘課文課程思政元素,又合理地對思政元素進行課堂融入,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