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家鈴 李文芳 葉筱筠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拿到最新的檢查結果,醫生告知“疾病代謝完全緩解”,黃女士(化名)和家人喜出望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血液內科團隊的醫生一直懸著的心也終于放下了。
54歲的黃女士是浙大邵逸夫醫院首位接受上市CAR-T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復發難治淋巴瘤患者。回想起過去一年多來的抗癌歷程,黃女士心有余悸,又感到這是“不幸中的萬幸”,雖然一次次的化療一直沒能阻擋肚子里頑固生長的腫瘤,好在成功接受了CAR-T治療,終于戰勝了體內的腫瘤。
事情還要從去年說起。黃女士是一名普通職工,去年4月開始無緣無故出現下腹部隱痛。她起先并沒有太在意,但腹痛持續了半個多月,黃女士覺得不對勁,到家門口的衛生院做了B超檢查,發現盆腔有個5厘米的包塊。
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后,黃女士來到了浙大邵逸夫醫院,經過影像學以及穿刺病理檢查,她被確診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并迅速轉入血液內科進行治療。
浙大邵逸夫醫院血液內科張瑾主任醫師介紹說,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也是最常見的淋巴瘤之一。據統計,近一半的患者通過規范化治療可完全控制病情,但仍有30%~40%的患者復發,如果是在治療結束后6個月內就復發,患者生存期往往很短。
事不宜遲,醫院馬上安排黃女士轉入血液內科進行治療。經過8個療程漫長而艱辛的化療后,黃女士的腫瘤得到了控制。
可沒等一家人高興太久,今年2月復查時,黃女士的盆腔又出現了新的腫塊,淋巴瘤復發了。雖然血液內科立即安排了針對性的二次化療,但效果卻不理想,復發后的腫瘤來勢洶洶,把黃女士逼到了絕境。
就在這時,張瑾主任醫師團隊提出了CAR-T細胞療法。這是一種最新的腫瘤免疫治療,全稱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2021年在我國獲批上市,用于成人復發難治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
據介紹,T細胞是人體內最主要的免疫細胞之一,充當著“哨兵”的作用,能發現并消滅“入侵人體的外來微生物”。然而,狡猾的腫瘤細胞能避開T細胞的識別和攻擊,在人體內生存下來并不斷增殖。CAR-T療法就瞄準了這一點,通過增強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分辨和殺傷能力,來精準打擊腫瘤細胞,治愈癌癥。
CAR-T療法是國際上備受矚目的“救命療法”,不少報道稱其為“一針即可實現腫瘤細胞清零”。事實上,CAR-T療法并不是“打一針”那么簡單,需要從患者血液中收集分離T細胞后進行基因修飾,經體外大量培養擴增后再回輸到患者體內。
浙大邵逸夫醫院是目前浙江省內有資質開展CAR-T治療的四大中心之一,對T細胞的采集、改造和擴增,到回輸后不良反應的監測和處理,每個環節都有專業團隊保駕護航。
經過多學科聯合會診討論和與主治醫生的詳細溝通咨詢,黃女士和家人決定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以血液內科為主導,由重癥監護室、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感染科、醫學影像科、核醫學科、檢驗科、營養科、護理部等共同組成的浙大邵逸夫醫院CAR-T治療診治團隊,全程呵護著黃女士的健康。
2022年3月11日,張瑾主任醫師團隊采集了黃女士的T淋巴細胞,經過體外改造和擴增后,5月11日CAR-T細胞順利回輸到黃女士體內。隨后半個多月里,黃女士在血液內科團隊的嚴密監測、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下,克服了CAR-T療法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即粒細胞缺乏以及2級的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于6月1日順利出院。
一周后,黃女士再次來到浙大邵逸夫醫院血液內科門診復診,復查PET-CT提示盆腔腫塊明顯縮小,考慮淋巴瘤治療后疾病代謝完全緩解。
張瑾主任醫師介紹,淋巴瘤是造血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化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療診治技術的進步,現在淋巴瘤的治療方式還包括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等。
“CAR-T細胞治療是一種腫瘤免疫治療,但它不是一種可以量產的藥物,而是一種私人定制的細胞療法,涉及到個體患者的基因檢測和癌細胞信息特征的分析,是因人而異的個體化精準醫療。CART-T療法在我國得到獲批與推廣,將為更多本土患者帶來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