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秉輝
如今,許多慢性病與人們的生活行為相關,甚至被稱為“生活方式病”。預防之法為摒棄不良生活行為。在不良生活行為中“多吃少動”最受詬病,許多疾病與之相關。所以追求健康應有合理的飲食和運動。
危害民眾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世界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我國慢性病已占我國人口死因的85%。
慢性病可治,但難以徹底治愈,最好的方法是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有病人體質方面的“易感”因素,即對致病因素較別人更易接受,但關鍵還是致病因素。這些致病因素絕大多數都在人們的生活行為之中。此說雖讓人們不安,但亦是告訴人們此類疾病可以預防。
眾所周知,脂肪攝入過多、吃得太咸,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有關,而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則是心腦血管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梗塞、腦溢血的基礎,吸煙、酗酒等與癌癥關系密切,而多吃少動則是糖尿病的誘因。
別以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一些罷了,糖尿病損傷血管,加重動脈粥樣硬化,誘發心腦血管病。欲防控心腦血管病、癌癥,就得防控糖尿病。糖尿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而發病的主要因素則是“多吃、少動”。故欲預防糖尿病,得反其道而行之,即少吃多動,也就是通常說的“管住嘴、邁開腿”。
“管住嘴”固然是重要的,但空間有限,飯也還得吃,營養也需要。所以“邁開腿”就更顯得重要了。邁開腿,只是“運動”的一個代名詞,運動不僅僅局限于走或跑,當然走或跑確實也是很好的運動。運動的作用,不僅在于預防糖尿病,還能加強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不僅使人動作利索、關節靈活,還能愉悅身心,預防抑郁癥。運動醫學界有一個響亮的口號:“運動乃良醫。”
那么,如何運動?從運動醫學的角度看,有益健康的運動是指有若干大塊肌肉參與的、可以增進心肺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和改善神經內分泌調節的動作,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定的強度。如果僅僅是動動關節、扭扭頭頸的“活動”,則除活動關節外,其他有益作用不多。當然這里強調的是需要有一定的運動量,能達到這個量的活動,如做家務、上樓、步行等,并不強調一定是進行特定的體育鍛煉。
達到怎樣的量,才是適合的運動呢?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行走10分鐘(約1000步)為一個“千步當量”。一般成人每日應有6~10個“千步當量”的運動。如肥胖者需減肥,恐每日至少需走個1萬步。老年人,若年輕時無運動基礎的,則可減少些。慢性病發生并發癥的或暫不宜運動。
總之,提倡運動,并強調運動需有一定的量和持之以恒,但也需“因人而異”,避免運動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