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桂芳
相關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間,我國卵巢癌發病率增加了30%,死亡率增加了18%,我國每年約有1.5萬名女性死于卵巢癌。卵巢癌有幾大類型,其中70%到80%都是上皮性卵巢癌,較之生殖細胞腫瘤等其他類型的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的惡性程度是最高的。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早期多無明顯癥狀,70%的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加上對化療藥物不敏感,容易發生耐藥等,其五年生存率一直沒有太大改觀,只有30%~40%。
“如果能夠在一期就發現卵巢癌,那么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90%,但這樣的情況非常少。”謝幸教授解釋說,卵巢癌難以早期發現,與其發病的隱匿性不無關系。卵巢在盆腔內,位置比較深,病變不容易被發現;卵巢癌早期沒有癥狀,即使有癥狀也是腹脹、腹部不適等非特異性現象,容易和胃病、胃腸炎等常見疾病混淆。加之缺乏有效的早期篩查手段,不論是超聲、CT,還是核磁共振,目前的檢測手段都不能做到早期發現,即便腫瘤標志物檢查也沒有較好的特異性。現在臨床上常用的腫瘤標志物是CA125(糖類抗原125),但早期卵巢癌患者往往數值不高,高的又不一定是卵巢癌。比如說患子宮內膜異位癥、急性盆腔炎,數值也會高。所以不管從敏感度,還是特異度來看,都不夠理想。
“目前,卵巢癌治療是在手術盡可能切除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的基礎上輔以術后化療,但遺憾的是,這些病人經過初始治療以后,大約有70%在兩年內會復發,預后效果不樂觀。”謝幸教授說,卵巢癌復發后就是二線治療,大部分的病人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靠化療,因為卵巢癌轉移是全身性的播散,只有少部分有條件的病人,醫生經過篩選,可以通過二次手術來獲益改善癥狀。
卵巢癌的發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基因突變被認為是導致卵巢癌發生的因素之一。BRCA(乳腺癌易感基因)是一種與卵巢癌相關的人體抑癌基因,一旦突變,就喪失了抑制腫瘤的功能。目前美國、歐洲一些國家都推薦對所有上皮性卵巢癌進行基因檢測。相關數據顯示,在美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中約有40%的人有基因突變。對此,謝幸教授解釋說,“BRCA1、BRCA2能確保細胞的遺傳物質DNA的穩定性,防止細胞生長變異,因此其在調節細胞復制、DNA損傷修復、細胞正常生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旦它們發生有害突變,不能完成細胞修復,癌細胞會通過一種替代性的應用PARP酶的通路進行癌細胞DNA修復,從而導致患癌率的增加。”因此,家族中有卵巢癌患者的高危人群要進行BRCA基因檢測,以便早期發現卵巢癌。
BRCA檢測不僅是卵巢癌高危個體篩查的重要參考數據,對卵巢癌患者后期用藥也極具臨床指導意義。一旦患卵巢癌特別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也應進行BRCA檢測,這有助于指導后續化療方案,更好地判斷預后,及時進行風險評估,讓患者擁有最大的臨床獲益。

謝幸教授介紹,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治療是目前國際上針對卵巢癌治療所采取的較為前沿的方法。目前,美國、歐盟以及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已先后批準新型治療上皮性卵巢癌的PARP抑制劑上市。這種療法通過抑制PARP酶來靶向阻斷癌細胞的DNA修復路徑,從源頭上導致癌細胞死亡,以達到治療卵巢癌的目的。

“我們都知道,化療藥物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它是細胞毒類藥物,它對正常細胞和癌細胞都可能造成殺傷,當然對癌細胞的殺傷程度是更大的,因為這些藥物主要是針對那些增殖很快,或者有惡性行為的細胞。而靶向治療是基于基因分子水平的治療方法,可以瞄準病變源頭,繞開健康細胞,使治療更有針對性。相對于傳統的放化療,副作用更小,患者耐受性更好。”謝幸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