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男 雷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2)
高校輔導員已經成為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育人主體,高校輔導員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成功實踐。正是基于對輔導員重要作用的深刻認識,不斷探索和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激勵機制就成為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核心內容。經過梳理可以發現,輔導員制度及其激勵機制的演進脈絡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從選聘方面來講,一是始終堅持高標準選聘優秀人才。從探索建立輔導員制度時強調政治品質優和理論水平高的標準,到1965年《高等學校學生班級政治輔導員工作條例(草案)》提出必須為中共黨員,且有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標準,再到“教育部第43號令”對選聘輔導員時政治面貌、政治素質以及業務水平等基本條件的具體規定,過硬的政治素質始終是選聘輔導員的首要考量標準。這種高標準的選拔要求也在一定意義上增加了輔導員職業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二是不斷拓展輔導員選聘渠道。從最初注重從校內高年級學生中選聘,到拓展為從校內外優秀畢業生、教師隊伍、黨政干部隊伍中選聘輔導員,特別是《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把選聘各級黨政機關、科研院所、軍隊、企事業單位黨員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等擔任校外輔導員,作為對專職輔導員隊伍補充和增強的舉措,切實拓寬了輔導員的選聘渠道。三是對輔導員素質能力有著嚴格要求,即輔導員必須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能力。
從管理方面來講,一是規范了輔導員的職業身份。1953年,清華大學建立了“雙肩挑”輔導員制度,并強調,輔導員制度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發文提出,輔導員隊伍是黨的政治工作隊伍和師資隊伍的一部分,“教育部第43號令”則進一步從政策法規層面對輔導員“雙重身份”的職業屬性進行了制度化規定。二是規范了輔導員隊伍的聘用方式,明確提出不得用勞務派遣、人事代理等方式聘用輔導員,這就從國家政策法規層面為保障輔導員的法定權益等提供了明確的制度依據。三是明確了輔導員“雙線晉升”的職業發展路徑。輔導員制度創設伊始就把“既可以做業務工作,也可以做政治工作”作為隊伍的基本發展方向,并不斷通過制度創新來鞏固和暢通輔導員的“雙線晉升”路徑。四是從制度上明確了注重工作實效性的評價導向?!敖逃康?3號令”明確提出輔導員的職稱評審和職級晉升應著重考察育人實效和工作實績,更加明確了注重工作實效性的評價導向。
從培養方面來講,一是不斷加大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從20世紀80年代提出要確保輔導員物質待遇不低于同期教師水平,到2004年“中央16號文件”提出要在職務職稱以及工資待遇方面給予傾斜照顧,再到新時代強調要保障輔導員崗位津貼、交通補貼、加班補助以及隊伍建設專項經費等,國家逐步建立了與輔導員工作體量相當的待遇保障體系。二是構建了輔導員科研平臺。設立了國家級、省級、校級輔導員工作研究專項課題(項目),打造了《高校輔導員》等專業期刊,支持輔導員團隊成立輔導員工作室等,為輔導員開展科學研究、提高業務能力創設了良好環境。三是在人才項目中加大了對輔導員隊伍的支持力度。2019年,國家提出要把輔導員中的優秀分子納入各類高層次人才項目,在“萬人計劃”等國家層面高層次人才項目中增加對他們的支持力度。四是逐步構建了輔導員專屬的職業榮譽體系,形成了“輔導員年度人物”“最美高校輔導員”“優秀輔導員”等輔導員職業榮譽制度,提升了輔導員職業的社會影響力,增強了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從發展方面來講,一是構建了全方位的輔導員教育培訓體系。在縱向上,建成了國家級、省級、校級各個層面的輔導員培訓基地,構建了科學化的輔導員培訓項目,設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計劃等。在橫向上,搭建了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優秀輔導員骨干研修班等多個學習交流平臺。二是切實把輔導員作為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干部隊伍的重要人才蓄水池,強化對具有輔導員、班主任、思政課教師工作經歷人員的使用力度,明確要求教師晉升高一級職務(職稱)時,須有至少一年輔導員或班主任經歷并考核合格,并提出學校黨政管理干部原則上應有思政課教師、輔導員或班主任工作經歷。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學校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評價體系之中,強調不斷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力度。
新時代高校在繼承高校輔導員隊伍激勵機制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特點和高校實際進一步創新發展了輔導員隊伍建設激勵機制。筆者以陜西省屬部分高校輔導員隊伍激勵機制建設為分析對象,從微觀角度探討了新時代高校創新輔導員隊伍激勵機制建設的主要特點。
激勵機制本身就是激勵和約束的有機統一體,對輔導員的激勵體現在對輔導員的管理和約束之中。為此,注重發揮目標責任考核的約束、激勵以及導向作用是許多高校加強輔導員隊伍激勵機制建設的基本遵循。就考核制度來講,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輔導員考核管理制度,這些考核管理制度多是根據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并結合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實際需要制訂的。從考核制度的特點來看,對輔導員的考核與評價大致有兩類制度體系,其一是比較宏觀地對輔導員進行年度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當年度崗位補助或津貼關聯,強調考核的重要性;其二是根據較為詳細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年度考核,即通過設定賦分減分指標體系,依據相應的考評體系對輔導員目標責任達標情況進行考核。從考核標準來看,各高校的輔導員考核制度多是根據輔導員的九大工作職責來制定輔導員的達標指標體系、加分指標體系、減分指標體系等考核標準。
大多數高校都制訂了輔導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專門制度,基本落實了“三單列”的政策要求,并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一是在基本條件上對申報高級職稱的輔導員學歷要求較為寬松,多是要求具備碩士研究生學歷即可參與高級職稱評審。二是注重對輔導員育人實效和工作業績的考察。普遍將輔導員的育人成效、個人以及指導學生取得的榮譽和獎勵等納入成果統計范圍。三是教學科研標準區別于思政課教師以及其他專業教師的基本要求。大多數高校對中級及以下的輔導員職稱評審主要考查育人成效和工作實績,對副教授及以上職稱評審,各個高校都有相應的論文、著作以及課題成果的要求。四是部分高校設置了破格或直通條件。比如,部分高校將輔導員獲得“全國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一等獎”等重要業績和獎項納入職稱評審破格條件。
職級晉升制度側重穩定輔導員隊伍,鼓勵輔導員長期扎根學生工作一線。從時間上看,許多高校有關輔導員職級晉升的制度多是在2017年以后修訂的,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教育部43號令”的具體實踐。相比于職稱制度,職級晉升制度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相關科研要求較低,主要圍繞輔導員九大工作職責對輔導員進行考核,聚焦輔導員的工作實效,制定相應的晉升標準。二是在導向上鼓勵輔導員長期扎根學生工作第一線。不少高校要求競聘副處級輔導員候選人必須任正科級輔導員滿3年,且在輔導員崗位工作滿10年。這樣的規定有利于引導輔導員向著專家化方向發展,保證一線工作力量相對穩定。
許多高校都制訂了專門的輔導員評優評先制度,探索構建了適合自身實際的輔導員職業榮譽體系。就制度內容來講,各高校的評優評先制度都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在物質激勵方面,高校普遍將輔導員隊伍納入教師隊伍進行表彰獎勵,明確了輔導員獲得不同級別榮譽或相對應的學校物質獎勵標準。在精神激勵方面,高校普遍把評優評先結果作為輔導員晉級晉升的重要參考,將輔導員個人或指導學生“獲得省級及以上相關的榮譽稱號或獎項”作為輔導員優先或破格晉升的重要條件。另外,大部分高校都常態化開展輔導員年度考核和評優工作,對長期扎根學生工作一線的輔導員進行表彰嘉獎,個別高校還專門評選了輔導員序列師德先進個人,極大地增強了輔導員隊伍的職業榮譽感和崇高感。
當前,高校在鼓勵輔導員積極開展工作的實踐探索中,更加突出運用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黨史文化資源提振輔導員隊伍的精氣神。一是在加強理論武裝中堅定理想信念。輔導員既是黨的干部,又是人民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較高的政治站位,嚴守政治規矩和政治底線。因此,各高校都常態化組織理論學習、召開專題研討會、開展業務培訓等,使輔導員不斷筑牢理論基礎,堅定理想信念。二是在傳承紅色基因中賡續精神血脈。各高校重視運用紅色資源,在寒暑假組織輔導員前往井岡山、延安等革命遺址進行實地研學研修,讓輔導員踏尋先輩足跡,賡續紅色血脈,不斷增強干事創業信心。三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強化使命擔當。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各高校積極組織輔導員參加百名團干講黨史、黨支部書記講黨課、思政大練兵等,讓輔導員帶頭學黨史、講黨史,不斷樹牢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輔導員隊伍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專業性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輔導員隊伍激勵機制是調動輔導員工作積極性,增強其職業榮譽感、認同感,提升其專業素質能力,穩定輔導員隊伍的必要舉措??偟膩砜?,新時代高校已逐步建立起了以“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感情激勵”相結合以及“自勵、他勵、互勵”相貫通為主要特征的輔導員隊伍激勵機制,并注重發揮目標責任考核制度、職稱評審制度、職業榮譽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激勵作用,這些措施有力推動了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