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南京審計大學 江蘇 南京 211815)
南京審計大學稅收學專業積極響應“新文科”建設需要,主動適應國家教育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建設高水平特色大學的要求,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堅持“特色、質量、國際化”的辦學理念,始終把“特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
稅收學人才培養改革主要圍繞審計特色,找準專業定位,形成“稅收+審計+大數據”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在新文科發展背景下,緊扣學校“培養品格與學養并蓄、知識與能力并重、國際與本土并舉的復合式、應用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持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體系優化和機制改革,走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之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以來,稅收學專業對全部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進行“全面再造”,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將課程思政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在此次人才培養方案中,繼續對專業課程進行“打磨”,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和法治精神。
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受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限制,加上師資力量薄弱,無法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的最新方向,造成人才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稅收學人才培養主要精準服務于三個方向:首先,滿足財稅等政府部門的人才需要。近年來財稅部門對稅務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稅務機關內部的督察內審人才極度缺乏,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中國稅制、稅務管理、稅務稽查、督察內審等課程。其次,滿足企業部門的人才需要。一方面,隨著稅收法治化和稅收征管智能化的加快,企業對財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稅務風險防控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近年來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發展較為迅速,僅南京地區稅務師事務所就超過上百家,涉稅中介服務機構對稅收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較大,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了中國稅制、國際稅收、國際稅務籌劃等課程。最后,滿足部分學生考研升學的要求。近年來考研人數猛增,競爭壓力較大,需要開設部分課程滿足學生的考研需求,例如增加“中國稅制”和“微積分”的學分,開設經濟學專題等。
在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均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的飛速發展,稅收學專業的培養模式亟須改變。因此,此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緊緊圍繞國家戰略以及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準確把握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結合點。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形成“稅收+審計+信息技術”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將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納入課程體系中,增加現代信息技術前沿概論、數據庫技術與應用、Python程序設計以及大數據分析等課程,同時融入審計特色,增設財政審計、稅務審計與督查等專業課程。稅收學專業通過對核心課程進行大規模的“重塑”,對重點課程進行強化,旨在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杜絕“死讀書、讀死書”的情況。
遵循外部需求—學校辦學定位—專業定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的內在邏輯關系,科學設計稅收學專業培養體系。對標一流課程建設需要,圍繞專業核心課程,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模式開展教學,利用網絡技術、校外資源支持核心課程建設,打造高質量的一流課程體系。在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中國稅制”“稅務會計”“稅務籌劃”等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國際稅收”“生活中的稅收”開展五級計分制改革,新設“督察內審”“土地增值稅清算專題”“企業稅收風險專題”等,不斷打造“金課”,淘汰“水課”,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性。
增加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課程的設置。幫助學生掌握最新的前沿技術研究方法,提高學習和未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增加“稅務+審計”特色課程。為增加稅收學專業特色,此次人才培養方案將開設審計學、稅務審計、督察內審等課程。其中,審計學為基礎,稅務審計為“外部審計”、督察內審為“內部審計”從而形成全方位、立體感較強的特色課程體系。
打造“金課”,淘汰“水課”。根據近兩年學生對課程的評價情況,淘汰部分“水課”,將相應的學分分配到其他課程,同時,借助稅收學一流專業建設平臺,打造“中國稅制”金課。稅收系已動員全系老師,根據稅法最新內容全面修訂出版“中國稅制”習題集,及時更新《中國稅制》大學慕課課程。
開設前沿課程。近年來稅法變動較為頻繁,各類減稅降費政策不為屈臺,為了讓學生掌握最新前沿知識,能夠對國家出臺的各類財稅政策有所了解,能夠通過所學知識分析各類政策的執行效果,此次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了“中國稅收前沿問題”“新時代的經濟學專題等課程”。
增加實踐課程。一方面,開設學科跨專業綜合實驗、專業綜合實驗等課程,另一方面,鼓勵和指導大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各類學科競賽、大學生暑期實踐項目等。此外,稅收學系已經與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稅務局、財政局簽訂協議,建設了8個實習基地,滿足部分學生的實習需要。
引進與培養并重。一方面引進高水平稅收學專業老師,特別是引進高水平專業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另一方面應加強現有師資的培訓工作。由于稅法內容涉及專業性較強,稅法內容變動也較為頻繁,需要定期組織教師對國家公布的新政策進行研討。例如增值稅退稅問題、消費稅改革問題、個人所得稅改革問題等。
加強師資團隊建設。稅收學專業可以根據課程安排分別建立課程團隊,例如稅法課程組團隊、稅收籌劃課程組團隊、稅務管理課程組團隊、稅務實踐課程團隊等,通過團隊建設,合理優化教師資源,也有助于各類課程的申報工作。
鼓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經濟學院以及稅收學系應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專業教師開展科研工作,例如組建科研團隊,開展縱向和橫向課題研究,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帶領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以及各類學科競賽等。
發揮好教師隊伍“傳幫帶”機制的作用。新引進的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稅收學系為青年教師配備經驗豐富的年長教師進行輔導,可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
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實踐活動。一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如參加財政學教指委每年舉辦的財稅專業暑期師資培訓班、財稅史師資培訓班等,不斷提升師資水平。二是鼓勵教師與財稅部門、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展開交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三是支持教師開展國內國際訪學活動,通過“走出去”提升對外交流水平。四是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高水平科研學術會議,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
為迎合時代需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大膽進行教學科研創新,在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中國稅制”“稅務會計”“稅務管理”等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開展討論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研究性學習。對于純線下的課程,依然鼓勵教師采取多種手段,豐富教學方法,例如將聲音、圖像、視頻等元素融入課程中。
創新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學業評價制度,目前已經對“國際稅收”“生活中的稅收”開展五級計分考核制,強化學生的過程性考核,授課過程由“老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真正提升學生對各類知識的掌握程度。
鼓勵開放式教學方法,目前已經對“中國稅收前沿問題”“稅收經濟學”等課程,聘請行業一流專家進行講授,將學科前沿知識、行業發展方向、最新科研成果、實踐案例等引入課堂,并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大力度改造課程,讓學生參與PPT演示、小組討論、現場觀摩等,提升課程生命力。
為了讓此次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真正落實下去,從而培養真正“有價值”的人才,學校、學院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僅從稅收學系的角度而言,首先,稅收學系老師全部參與新開設課程的備課工作,不斷打造“金課”。其次,采取“競課”模式,每學期根據學生對老師教學情況的反饋結果,按照評優次序安排專業課程,不斷淘汰“水課”,倒逼老師不斷提升專業授課水平。再次,開展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最后,鼓勵老師開設新課,針對全校公選課不足的情況,對開設新課的老師給予一定的激勵政策,一方面可以讓老師更加全面地投入教學工作中,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更加豐富多彩的課程。此外,考慮到南京審計大學實施的“書院制”改革,此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還需要強化雙院聯動,建立師生雙向交流渠道和平臺。一方面,繼續為稅收學專業每個班級配備一名專業班導師,加強班導師與學生的溝通,及時回答學生關于專業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部分課程、課題以及其他實踐類項目中,加強與書院的合作,共同指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來自學院和書院的雙重關懷。
新文科背景下稅收學人才專業培養方案改革主要是為了適應黨和國家需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目前稅收學系師資規模偏小、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學手段落后、產學研融合薄弱。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專業人才改革的基本原則和目標入手,對稅收學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重塑”,以期為其他開設稅收學專業的學校提供有益的借鑒。不過,本文主要從微觀視角進行改革研究,缺乏宏觀視角,而且本文主要圍繞財經類院校進行研究,對其他類型的院校借鑒意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