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麗,羅雪婷
(1.齊齊哈爾大學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2.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德國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貿易伙伴之一,在很多領域都與我國開展了合作,并且越來越多德國企業進入中國,對能懂德語、會說德語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此外,德國因其高含金量的文憑、高等教育免收學費的制度及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很多中國留學生。所以,德語成為當前十分熱門的語言,不僅英專學生,很多理工科專業學生都選擇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然而,目前高校二外德語教學效果很難達到預期,學生德語水平遠達不到能夠交流的程度。因此,如何改變當前二外德語教學的局面,提升學生德語的實際運用能力,成為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中選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零基礎,因此,要先學習德語語音,然后才能開始學習德語詞匯、語法等知識。以筆者所教授的英語專業二外德語課程為例,該課程共4學期,前兩學期每學期48學時,后兩學期每學期32學時,在語音教學階段就要花費8―12課時,但是這對學生來說也僅僅是初步掌握德語的發音規則,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系統、反復的練習,學生的語音知識不扎實,一段時間以后就會遺忘很多發音規則,即使教師不斷地糾正發音,學生發育仍然非常不標準。
語音教學結束后,學生開始正式學習語法。然而,德語語法要比英語語法復雜很多,若按照《新編大學德語》教材推薦的每單元6學時,則每單元都淺嘗輒止并且缺少練習時間,基礎知識難以消化、理解和吸收;若每單元8學時,則有部分語法知識學不完。因此,對于二外德語教師來說,在這么少的時間里完成全部教學內容是非常困難的。
對于英專學生來說,第二外語是必修課程,大部分學生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學習德語,僅僅為了獲得這門課程的學分,完成學業。其他專業的學生選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通常是出于興趣或者對職業規劃的需要,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最初的學習熱情消退之后,面對比英語更為復雜且難度較高的德語語法,學生的態度逐漸變得消極。并且學生的專業課學習任務繁重,時間精力有限,大家都著眼于專業課的學習和成績而忽視德語學習。另外,部分學生自制力較差,沒有意識到大學學習的重要性,對自己的學業缺少重視,對非專業課的二外德語更是聽之任之。即使任課教師多次督促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復習鞏固課上所學知識,加深記憶,效果還是微乎其微,學生對于以往所學知識很快又會遺忘。
目前二外德語課堂普遍存在選課人數較多的問題。教師課上難以顧及每位同學,有些錯誤的學習方法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并糾正的話,就會貫穿整個德語學習過程,增加學生學習的困難,降低學習效率,使學生逐漸失去德語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同時,在這樣的選課班級中,每個學生來學德語的目的和需求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為了考研,有的是為了出國留學,有的是想為就業增加優勢,還有的僅僅是為了拿到學分。當前的二外德語課程基本都是傳授語言知識,課堂大半時間都在講詞匯、語法和句子翻譯等,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首先,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教學任務,教師大多會選擇效率最高的課堂講授方式進行教學。講授法確實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向學生呈現更多的知識內容,節省了與學生互動、小組討論等消耗的時間。但是這樣“填鴨式”的教學忽略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缺少自主思考時間,參與課堂實踐活動機會少,學到的知識不扎實,容易遺忘。
其次,目前高校二外德語教學基本都是以教材為中心確定教學內容,重在傳授語法知識,學生通過做題、翻譯課文等方式進行消化,而較少涉及德國風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教材上有些內容已經有些陳舊,使得任務繁重的課堂更加枯燥,學生缺乏學習德語的興趣和熱情。另外,教學中缺少聽說訓練,學生掌握的德語語言知識始終停留在書面上,缺乏實際運用機會,學生聽力和會話能力薄弱,無法滿足社會對德語人才的需求。
課時問題是二外德語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對德語學習來說,學生沒有足夠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很難獲得好的學習成果,并且學生學習德語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因此,高校可以考慮針對不同需求分別開課:為考研和出國學生或者想要通過大學德語等級考試的學生開設快速班,側重詞匯、語法、閱讀等方面學習,速度較快,在教學中加入考試專題培訓、寫作技巧訓練以及適量聽力和口語訓練,并為這類課程適當增加學時;對于想要就業的學生開設能力訓練班,著重訓練學生用德語進行會話的能力;對于僅出于興趣,想要獲得學分的學生開設普通班,完成基本的德語學習,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這樣可以針對不同的課程進一步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小班級規模,教師的授課方向也更加明確,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
教材是教師制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指導。教師要合理地使用教材上的習題和課文等內容,學會取舍和補充,保留教材中的精華部分,適當加入更能體現德國文化、更符合時代精神、更令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教學內容的選擇盡量涵蓋德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比如德國飲食、德國節日、德國電影等趣味性主題或者緊跟時事熱點的新聞、評議等,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一方面,增加學生對德國的了解,開闊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德語學習保持長久的熱情和動力;另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除了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之外,教師還需要做好課后教學內容的擴充和延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尋找課程資源作為對課堂內容的補充和擴展,推薦德語書籍,與德語和德國相關的公眾號、視頻等,提供更多、更前沿的學習內容供學生課后學習;并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安排跟專業相關的實用性內容和資料,滿足學生對德語知識的學習需要。
首先,教師教學除了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自主學習。大部分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的意識主要是源于對學習的不重視,而導致這種不重視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對學習、對今后就業和人生方向的正確認識。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其認真對待自己的學業,提高學生對學習的重視度。教師可以通過往屆學生或身邊學生的成功案例,讓學生明白學習可以改變人生,學習的困難是可以克服和解決的,以此讓學生意識到勤奮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外語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比如通過“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一步步引導學生探尋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即使在課堂外仍然可以把握學習規律,獨立思考,自主總結,有效地掌握新知識,實現自主學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為學生營造嚴謹且較為寬松的學習氛圍,以免學生因緊張或害怕而畏懼參與課堂活動;幫助學生確立階段性和長遠的學習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途徑;通過不同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尋找德語學習中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愉悅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教師還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監督者”,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傳統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期末閉卷考試,教師可以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增加不同的考核形式,比如階段性的口語測試、課前PPT匯報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學生平時學習的壓力和動力,促使學生在課堂外持續自主地學習德語。另外,教師要在學生獲得階段性成果或取得優異成績時,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肯定其學習成果,從而增強學生繼續學習德語的信心。
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直接影響學生課上的專注力、對知識的理解及接受程度。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合適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效率最大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改進教學方法,并且增加不同的教學模式。
英德雙語對比教學。在講解語法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英語語法進行對比教學,比較其與德語語法的相似和不同之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深對語法知識的記憶。比如德語中不定式“zu”的用法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在英語專業二外德語課上,結合英語中的“to”進行對比教學,經過實踐,這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明白其用法。目前,高校學生普遍都有英語基礎,因此采用英德對比教學對于學生理解德語語法有較大的幫助。
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進行教學。學習語言不能僅僅停留在書面上,除了學習詞匯、語法等知識外,還要學習如何利用這門語言去表達。教師要利用網絡上的原版德語音、視頻資料,如電影、歌曲、短視頻、電視節目等資源,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供學生模仿、分析、學習,增添學習的樂趣,同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升學生的聽力,加強學生對德語的感知。
豐富教學形式。傳統二外德語課堂教學主要圍繞課件、教材等教學材料,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進行授課,這樣的方式可以將知識盡可能多地、直接地傳授給學生,節約時間成本,仍是今后二外德語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模式。但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達到更佳的聽課效果,教師要加入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比如探究式、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帶來更好的課堂體驗。教師還可加入適量交際教學和情景教學,創造用德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和環境,讓學生通過實踐鞏固所學德語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德語會話能力。
高校二外德語教學改革刻不容緩,也是德語工作者一直在進行的課題。當前二外德語教學面臨的問題,教師必須多角度地對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并結合以往經驗采取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教”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升課堂質量,培養出真正具有德語應用能力、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生。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和教師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每一位高校德語教師也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為實現教學改革目標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