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一個班學生的作文,通常情況下,教師感到滿意的不會太多,這很正常,因為他們畢竟是在“學”;大部分學生寫得好,不但符合要求,而且佳作多,這種情況很少見。有名機靈的學生畢業多年回憶我的教學,說有次收到我改好的作文時,發現沒有分數,只在后面批了個“重寫!”大吃一驚,不得不花了一個晚上重寫,“得不償失,虧大了”,以后作文時總想著那個“重寫”后面的驚嘆號,如見棒喝,從此再也不敢糊弄老師了。
我確實會這樣,在學生作文上批個“重寫!”或“重寫。”——之所以不詳細寫評語,是因為我了解“這一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了解他的寫作狀態。他的作文寫得不合要求,我不能讓他這樣混過去;但我之所以敢于這樣批,前提是我知道“這一個”能明白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情緒,同時也意在向他表示:我相信你有判斷力。
他平時是個有見解的人,用詞準確,表達流暢,甚至還有些幽默感,可這次作文,他明明可以寫得生動一些的,他明明可以把問題分析得透徹一些的。他也不是時間不夠用,結果卻像個“碼字的”,就這么漫不經心地“糊”出800字,語焉不詳,一通空話、套話……這是一次“作文”,我不想讓他這樣敷衍了事,我要在這里表示一下不滿。但是,對一個不太敬重寫作,也不太在乎自己情感表達的學生,不需要苦口婆心,我也做不到苦口婆心,我必須直接告訴他:我不滿意,你得重寫。
這種學生聰明,往往很清楚老師為什么要他“重寫”,他未必不能寫好,很可能就是態度問題。我要讓他明白:這不是一次可有可無的“練習”,而是一篇表達心聲的“作文”,老師想知道你打算說些什么,想知道你會怎樣說,如果你只是因為要應付數理化測驗或競賽,或是認為“只要寫好了交上去就行了”而漫不經心,那寫作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永遠的負擔。
看到作文上批的那個“重寫!”或“重寫。”他便會猜想老師的情緒(因為其實他也在意老師的情緒),他不得不重寫,但他得斟酌一下如何“重寫”。雖然老師沒有具體的批語,但他得想一想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個人獨自思考的過程,可能是記憶最深刻也最有價值的。哪怕兩小時后就重寫交來了,也會明顯比原文要好。他有能力寫好,經過這個“重寫”,他以后會鄭重其事,不敢怠慢。
也許有老師會認為“響鼓不用重槌敲”,這樣的學生好教或“不需要教”。因為一直在所謂重點學校工作,我的觀察可能有偏頗,我的做法未必能移用到另一個地方。其實,這所學校的學生未必如一些同行猜想的那樣出類拔萃,不過是有條“分數線”控制,所以相對整齊一些。但很多老師也有這方面的經驗:學生的作文能力,中考的測量評價不一定準確。看一些“普通學校”文學社社刊刊登的習作,比起名校,絲毫不遜色。也就是說,學生寫作能力與“學校層次”的關系有限,教師可以有所作為。
當然,不是每個學生都適用于批“重寫”這種方法。我也遇到過不少學生,不是態度問題,確實是寫作能力不足,這時,絕對不能簡單地只批一個“重寫”,而需要啟發他們注意某方面的問題,或者告知一點兒修改的意見,甚至直接給他們一些建議。比如,我會提示“把三、四兩段位置對調一下,試試看”,或是“對這個事例如果再做點兒分析就‘立得住’了”,或是“這一段后面如果說個‘但是’,可能就有話說了”——有點兒基礎的學生,也想把作文寫好,看到這些點撥,可能會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