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鋒 劉丙寶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少年強,則國強。大學生作為青少年中的領隊者,他們是未來參與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大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是將來他們能夠為服務祖國的前提和基礎。教育部在 2014年就出臺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要求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工作時秉承“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時加強學校體育教育的管理和領導工作。《標準》的提出充分體現出國家對學生健康以及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2019年6月底《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發展戰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并頒布,倡導“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個人協同,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高人們健康水平。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是推動健康行動的主要載體,承擔了重要的歷史使命。因此,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大學生養成運動習慣,為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本文主要調查分析了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并根據統計情況提出了基于培養大學生運動習慣目標下的高校體育課程開展策略。
筆者隨機抽取了某高校不同專業的500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260人,女生240人。
1.文獻資料法
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搜索“運動習慣養成”、“高校體育課程”等關鍵詞,共獲取文獻資料約20余篇,對檢索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后,選取4篇與本文有密切關聯的資料,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專業的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筆者對高校500名大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與問卷調查,進而間接獲取所需要的數據信息,其中共發出問卷500份,收回496份,回收率99.2%,有效問卷496份,有效率100%。
3.數理統計法
筆者運用SPSS數據統計軟件收回的調查問卷中的有效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4.邏輯分析法
在調查與研究時采用綜合分析、類比、歸納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邏輯分析。
根據表1統計數據可知,高校中絕大多數大學生都明白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他們均認為在生活中體育運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依舊有6.7%的大學生認為即使不參與體育運動也能生活得非常好,體育運動對他們而言沒有較大的意義。在所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體育運動有利于獲得強健的身體的學生人數有404人,他們認為通過參與運動后所獲得的強健身體有利于他們面對接下來人生中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有104位大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使能夠認識到和自己有同樣體育興趣愛好的朋友,因此體育還能夠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具有社交的功能;有247位大學生認為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上帶來的壓力能夠通過運動得到釋放,體育運動不僅能夠消耗自身體能,還能夠讓自己在運動的過程中釋放自我、排解壓力。

表1 體育運動態度認知調查統計表(n=496)
由調查數據可知,學校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個人因素是學生認為影響自己運動習慣的三大因素。大部分大學生認為“重分數輕體育”的教育環境是自己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主要原因,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方面影響了自己是否運動原因,主要取決于學校體育設施設備的維護情況、學校體育社團的開展情況以及學校體育比賽環境氛圍等幾個方面的因素。在影響大學生運動習慣的五個因素中,社會因素與家庭因素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見一個良好的社會運動氛圍與家庭運動氛圍對培養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習慣有著一定的影響。
由圖1調查數據可知,大學生每周除去體育課外,運動頻率為1次和2次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多,每周運動3次的大學生人數為54人,每周運動4次及以上的大學生人數為36人,然而還有82人除了參與體育課程外處于不運動的狀態。由此可見,雖然大學生在高校生活中具有較多的可自由支配時間,但他們在參與體育運動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管理,久而久之則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

圖1 除體育課外大學生平均每周體育運動頻率調查結果統計圖(n=496)
通過調查數據發現,大部分高校大學生都能夠意識到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性,自己也能夠明確在參與運動時應該選擇何種運動項目及運動形式,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實際參與運動的頻次卻較少,堅持度不夠,無法形成有效的鍛煉習慣,可見學生沒有養成一定的運動習慣。而造成學生運動習慣較差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國家近幾年來雖說不斷提倡“健康第一”的思想,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及升學、入學考核體制的限制,學生在上小學、中學時,學校依舊存在著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導致學校的領導、科任教師以及學生家長都沒有將體育課程重視起來,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也往往總是被其他文化課所占領。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升入大學,他們也對體育課程不重視。另外,課外體育活動保障力不足、體育經費投入與需求不匹配、課外鍛煉指導缺乏、學校體育社團徒有虛名、課外訓練與競賽嚴重不足也是不利影響因素,因此這對培養學生養成運動習慣以及提升學生體育運動自主性就造成了影響。
由于各類高校在招生上不同程度上的擴大,大部分高校目前就讀大學生人數較多,但是能夠為學生提供體育運動的場地有限,器材少、人均配備率低的現狀難以改變,導致體育設施設備的配備不足。教育離不開經濟的支撐,體育的發展更是同樣需要經費的支持。即使大學生想參與體育運動,但缺乏參與條件的支持。新發展階段,特殊時期的當代大學生,我們必須走近學生,傾聽學生的需求,積極指導,再配以各種切實可行的課上課下活動,鼓勵學生走出宿舍,放下電腦,走上操場,大家動起來,一起向未來!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系統的社會活動,需要社會、家校、個人協同參與,凝心聚力方能形成合力,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是情感和愛的交融,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以生為本,以體育人,以體培德是學校體育的重要內容。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其學習的動力都源于興趣和愛好,幫助學生發現體育的樂趣,教會運動技巧,養成鍛煉的習慣尤為重要。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鍛煉的同時,也要正確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達到陶冶情操的效果。”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培養體育鍛煉的意識至關重要。任何事務只注重單方面的作用往往只會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唯有合力、協同作用方可事半功倍。
“四三”模式是指“三開放”、“三自主”、“三自治”、“三互動”,是一種以現代教育、現代體育及現代學校體育三者的發展趨勢下所提出的一種非常新穎的體育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遵循“以學生為本進行辦學,以素質為本開展育人工作,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厚積薄發”的教育理念。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具有特色比較新穎,且能夠符合高校大學生的身心需求。“四三”模式的核心與宗旨,就是讓學生在高校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能夠全方位、全過程地接受體育教育。“四三”模式理念與培養學生運動習慣的主題思想相一致,都是鼓勵學生能夠通過參與課堂體育活動后能夠積極參與到校園、社會等其他體育活動當中去,進而達到提升學生鍛煉能力,使他們養成運動習慣,提高自身體質健康水平。
運動教育模式的指導思想來自于游戲理論中所存在的教育理論,它通常是在教師直接指導、學生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方式下,組織時以角色扮演、固定分組為主,并將比賽貫穿于整個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感受到豐富而真實的運動。運動教育模式最早出現在美國的體育課堂上,到目前已經有比較完善的一套理論體系。因此,在我國的高校體育課程中引入先進的運動教育理念,不僅能夠讓學生具有豐富的運動知識與技能,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社會適應性,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運動教育模式還有利于讓大學生在學習與參與運動時具有創造性和主動性,這對培養學生體育意識以及綜合運動實踐能力非常有利。因此,高校在開展體育課程時,需要結合當前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與現狀,掌握體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在體育課程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進而使學生慢慢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
體育課程教學中運用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結合高校對學生體育方面的培養目標以及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學習的需求,進而使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使他們能夠掌握幾種能夠鍛煉身體的運動技能,將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充分發揮出來,為終身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高校體育教學課堂中,教師通過引入體育俱樂部的經營方式與管理手段,進而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并活躍體育課堂氛圍,這種教學模式下讓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體現出來。在課程設置上,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大多是以技能性和健身性的項目為主,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教師以俱樂部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課堂上的實施,不僅能夠讓學生發展了自身個性、增強了自身體質,還未運動習慣養成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探索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校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本質上學校體育工作全面開展和落實的關鍵工作,也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目的。現實中,提起體育,很多家長、領導會下意識地將運動和考試掛鉤,其實,體育運動的意義對學生的影響或將持續一生,要拒絕體育鍛煉的功利化,過分關注運動帶來的直接結果,而忽視了運動習慣的養成。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具備運動的能力,同時對運動有很好的認知,能夠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儲備,這才是對運動素養的正確了解。新發展階段學校體育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