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麗燕 王琦明 朱雨琛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中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新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高度重視,表明了黨中央積極推動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決心。202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浙江省需堅持定性與定量結合、客觀與主觀結合的科學方法構建共同富裕的綜合評價體系,以全面反映示范區工作成效。這表明,共同富裕水平的客觀評價與深刻分析,已然成為目前我國最為重要的議題。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是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先導性、基礎性產業。房地產業共同富裕的實現,有利于解決我國住房方面的突出問題,實現人民群眾住有所居的目標,能有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基礎上,科學地構建評價體系,以多維度視角全面評價地區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水平。因此,本文通過收集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省11個地級市的數據,結合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通過構建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結合空間計量分析,研究住房領域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間分布差異和動態演進特征,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推動房地產業的共同富裕發展。
共同富裕的概念最早是由毛澤東同志于1953年提出的。他強調,社會主義的富裕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中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提出,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我國關于共同富裕的學術討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要集中于共同富裕的理論內涵論述與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探討。劉培林等(2021)提出,共同富裕的實質是政治、經濟、社會共同創造和享有美好生活,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于成文和王敏(2015)認為,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富裕的基礎上有差別的富裕,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同時富裕、同步富裕(胡鞍鋼 等,2021;李安義 等,1996),更不是富裕的兩極分化。楊文圣和李旭東(2021)從主體、客體、路徑等角度對共同富裕的內涵進行了探討,提出共同富裕的內涵包括共有、共享、共建三個方面。因此,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內涵必須抓住富裕和共享兩個關鍵點。其中,富裕包含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兩個層次,共享則意味著在分享上可以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李實,2022)。以上論述均表明,共同富裕的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發展與進步,其實現路徑既要重視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保障和福利提升,又要關注發展效率與社會公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在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具體來說,共同富裕的建設就是要以創新發展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以協調發展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以綠色發展解決可持續問題,以開放發展解決“雙循環”問題,以共享發展解決獲得感問題。目前,已有學者對共同富裕水平評價進行了指標體系構建。陳正偉和張南林(2013)基于收入分配制度,對全國31個省市進行了富裕度的評價。申云和李京蓉(2020)從精神和物質富裕兩個維度,對農村居民生活富裕程度進行了測算。宋群(2014)從整體水平、差距和國際水平比較三個方面,對全國范圍共同富裕水平進行了初步探索。陳麗君等(2021)提出,共同富裕水平可以將發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續性作為評價維度,結合層次分析形成指標權重,構建共同富裕指數模型。楊宜勇和王明姬(2021)則從多層次理解內涵、多視角評價地區、多維度測算系數、多領域推動進程四個維度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分別以富裕差異、富裕共享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環境體現“共同”和“富裕”。國外的研究中沒有關于共同富裕的直接論述,但從共同富裕包含的內容來看,福利經濟學、收入差距、發展水平測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作為共同富裕研究的參考。例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多維貧困指數MPI、人類發展指數HDI,以及國外學者(Hagenaars,1986)提出的收入和閑暇多維貧困指數等。
整體來看,共同富裕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而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水平的測度,更是一個全新的研究內容。從本質內涵來看,房地產業的共同富裕是實現人民群眾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景,這與已有的共同富裕指數模型構建邏輯是相近的。因此,共同富裕指數模型可以作為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模型的參考。結合房地產業的重點與特點,在已有的指標上結合“住有所居”進行指標開發,能夠實現地區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水平的合理評價。
為了構建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綜合評價模型,本文基于合理、可操作的原則對指標進行了篩選,兼顧房地產業施工、建設、交易等多個方面,以實現指標體系的全面性。通過借鑒已有研究,本文從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五個維度進行指標的選擇。具體指標構建如表1所示。
表1 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模型指標體系
本文采用的宏觀數據均來自《浙江省統計年鑒》,部分缺失值由插值法進行補齊。供應、成交、庫存、政策等相關數據來自袋鼠匯數據庫。
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包含5個一級指標,40個二級指標。為了對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計算,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與熵權法相結合的方法,以實現指標權重的權威性與客觀性。
首先,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主觀賦權。為此,本文設計了《浙江省共同富裕指數AHP專家咨詢問卷》,協助行業專家和實務工作者判斷和評估指標的重要程度。該問卷將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兩兩比較,比較尺度劃分為更重要、比較重要、同等、比較不重要和更不重要五個層級,分別對應5、3、1、1/3和1/5的分值。根據不同指標的比較,得到判斷矩陣。計算判斷矩陣中各個標度的幾何平均數,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權重系數。隨后,通過熵權法進行指標權重的客觀賦權。熵值法是一種多目標決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解決多指標變量之間信息重疊的難題。本文收集了2015-2021年浙江省各指標數據,利用熵權法進行權重計算,最終得到各個指標的權重系數。最后,取兩個權重系數的均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的綜合權重。
指數是指不能同時度量或直接匯總的事物在不同時間對比的綜合相對數。在指數中,各個指標的量綱、意義、形式均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將其進行處理,以實現各個指標的可比性。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的構建,采用功效系數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功效系數法就是用每一變量值減去該變量的最小值除以極差,得到的結果分布于區間(0,1)內。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的合成公式為:
其中,P表示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Qi表示一級和二級指標的最終得分,ωi表示各個指標的權重系數,n為各個指標的項數。
本文根據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測算出2016-2021年浙江省各市的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表2和表3分別列出了樣本區間內的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和2021年共同富裕各維度指標測算值。總體來看,杭州、寧波處于省內領先地位,湖州、臺州、紹興、嘉興、金華處于省內中上游水平,麗水為省內末尾水平。
表2 2016-2021年浙江省各市房地產業共富發展水平測度
表3 2021年浙江省各市房地產業共富發展水平各維度測算
在創新發展方面,杭州創新能力最強,臺州、麗水創新能力最弱。杭州創新發展得分為0.780,其中有七項二級指標排名省內第一,分別為外資投入、建設效率、產業產值、建筑產值、教育水平、科技支出、政策強度,同時其余指標也位于中上游位置。這說明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環境來看,杭州在省內占據絕對領先地位。杭州作為浙江省的省會城市,在經濟發展上具有良好的資源條件。近年來,杭州市政府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推動城市科教創新發展,通過數字化治理提高政府辦事效率,使得創新成果普惠人民群眾。臺州、麗水創新得分分別為0.108和0.107分,處于省內末位。從具體指標來看,臺州和麗水在外資投入、教育水平、科技支出和政策強度四項指標上處于明顯落后地位。
在協調發展方面,寧波分值最高,麗水分值最低。協調發展指標的選取主要是對房地產業的內部協調和與其他產業的發展協調性進行綜合考慮的結果。在協調發展方面,寧波近年來發展迅猛,各項指標均有明顯的提升。在城市大步前進的同時,寧波并未忽略發展建設的內部協調和產業協調,使得城市能夠保持健康穩定發展。但是寧波市尚有一些問題存在,其居民資金杠桿率較高,在省內位于第二,僅次于杭州。
在綠色發展方面,湖州居于首位,溫州分值最低。綠色發展維度指標的選取主要是對房地產業發展可持續性和城市環境建設兩方面進行考慮的結果。湖州作為中國十大秀美之城,城市綠化覆蓋率和空氣質量表現較好,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為省內首位。由于湖州整體新房房價處于省內末游水平,而其收入排名中游,其房價收入比較其他市處于優勢地位。相對地,省內綠色發展水平最低的城市是溫州,其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8%,房價收入比較高,一、二手住房成交均價差距過大。綠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地區宜居程度和房地產業發展健康程度。溫州市由于過去十年大范圍投機炒房,其房地產市場發展存在一定的畸形狀況。但近年來,溫州市通過出臺一系列房地產政策進行積極的宏觀調控,逐漸引導市場向好,因此近年來的得分有所提升。
在開放發展方面,杭州、寧波以絕對優勢占據一、二位置,衢州得分最低。開放發展指標主要是對城市開放水平、行業開放程度兩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后選取的。從城市開放水平來看,杭、甬兩城近年來通過降低落戶門檻、提供購房租房補貼和就業補貼等大力支持人才引進,2020年杭州市新引進大學生43.6萬人,居全國首位,寧波則新增就業大學生16.6萬人。寧波作為重要的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有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0億噸的寧波舟山港,其城市進出口總額遠超除舟山以外的其他城市。杭、甬兩城的人才引進政策帶來了大量的租賃和購房需求,而且由于兩城有強勁的經濟底蘊,在長租公寓、大型開發商、大型中介城市進駐層面,杭、甬兩城得分也顯著高于其他各市。
在共享發展方面,寧波居于首位,麗水得分最低。共享發展從居住幸福度、政策保障、共享差距等維度進行綜合考慮以選取指標。從代表居住幸福度的人均住房面積來看,寧波處于浙江省內中上游水平,紹興人均住房面積省內最高;從政策保障來看,寧波2020年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支出為53.2億元,為省內第一,當地政府改造老舊小區的數量也處于省內前列;從共享差距來看,寧波市內各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差異系數為0.074,對比省內其他城市,寧波市內各區收入差距較小。作為共同富裕中的重要環節,共享指標的領先表明寧波市人民群眾能夠充分享受城市發展的福祉,有較強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1.空間趨勢面分析。為了更清晰地展現浙江省各地級市房地產業共同富裕狀況的空間結構變化,分別繪制2016年和2021年浙江省各地級市共同富裕指數空間趨勢圖。綠色曲線為東西方向上共同富裕指數趨勢線的投影,藍色曲線為南北方向上共同富裕指數趨勢線的投影。總體來看,浙江省各地級市共同富裕水平測算分值的空間結構特征穩定,在2016年和2021年的南北方向上皆表現出“北高南低”的空間結構特征,在東西方向上則表現為穩定的倒U型結構。在南北方向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富裕水平由2016年明顯的遞減函數變為2021年開口向下的二次函數,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杭州、寧波兩城與浙北湖州、嘉興等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差距較小,但是近幾年杭州、寧波兩城快速發展,2021年的共同富裕水平測算顯示杭州、寧波兩城已與浙北其他各市拉開巨大差距。在東西方向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倒U型”特征的空間結構逐漸弱化,說明浙江東西部和中部的共富水平差距在逐漸縮小,主要原因在于浙江中部的金華近幾年省內排名上升較快,從2016年第十名上升至2021年第六名。
圖1 2016年(圖左)與2021年(圖右)浙江省共富水平空間趨勢圖
2.空間演化格局分析。為進一步探究浙江省各地級市共富水平狀況分布和演化的空間特征,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IDW)分析繪制2016年和2021年的浙江省共富水平分布格局示意圖。這種方法以插值點與樣本點間的距離為權重進行加權平均,樣本點離插值點越近,賦予其的權重越大,紅色表示共富水平比較好,藍色表示共富水平狀況較差。從圖2可以看出,2016年浙江北部城市杭州、湖州、寧波、紹興和嘉興的共富水平明顯高于浙江南部。隨著時間的推移,2021年呈現出明顯的以杭州和寧波為雙極核、圈層遞減的空間分布特征。從排名來看,2016年排名和2021年排名區別不是很大,造成空間分布差別的主要原因在于杭州、寧波兩市和其他各市發展速度不均衡。
圖2 2016年(圖左)與2021年(圖右)浙江省共富水平空間分布圖
本文以共同富裕示范區浙江省內11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從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個評價維度出發,以空間反距離插值法作為空缺值插值手段,以概率思想將層次分析法的主觀性和熵權法的客觀性相結合作為組合權重,進行浙江省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測算,得出如下結論:
1.杭州市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處于領先地位,寧波次之。通過綜合測算發現,杭州市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在省內始終處于領先地位,寧波市次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寧波市與杭州市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差距逐漸縮小,逐漸形成以杭州、寧波為第一梯隊,省內其余城市為第二、第三梯隊的格局。第一梯隊的城市各項指標發展較為均衡,尤其是在創新發展和開放發展方面,綜合表現較優。第二梯隊為紹興、湖州、金華和嘉興,組內共同富裕指數平均得分為2.3分。該組綠色發展指標較好,甚至超過第一梯隊的城市。從創新發展指標和開放發展指標來看,第二梯隊城市與第一梯隊城市差距非常大;從共享發展指標來看,該組城市有較好的表現,部分城市該指標值甚至超過第一梯隊城市。第三梯隊為臺州、溫州、衢州、舟山和麗水,組內共同富裕指數平均得分為1.9分。該組城市在五大一級指標中,均有某項指標尤其落后,造成了整體排名靠后的狀況。舟山房地產業共同富裕指數在省內排名相對落后。
2.浙江省各地級市共同富裕水平測算分值的空間結構特征穩定,2016年和2021年在南北方向上皆表現出“北高南低”的空間特征,在東西方向上則表現為倒U型結構。這是因為浙江省北部的大多數城市地理條件相對較優,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省會城市杭州的外溢影響。
3.隨著時間的推移,2021年呈現出以杭州和寧波為雙極核、圈層遞減的空間分布特征。杭州市作為一座新一線、強二線城市,經濟條件較好,人口吸附力強,房地產市場發展水平較高。近年來,杭州市借助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城市數字化治理改革,促進城市福利惠澤人民。因此,杭州市在共同和富裕兩個維度均處于較優的水平。
1.保障住房供需平衡,促進房地產業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而房地產業的共同富裕就是在住房供給上保證供需平衡、結構均衡。同時,房地產業共同富裕的實現不能靠盲目的增長驅動,而是要充分踐行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理念,實現房地產業質的提升,保證地區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2.堅持“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發展路徑。從研究結果來看,浙江省各地級市房價收入比較高,人民購房壓力較大。為了實現房地產業的共同富裕發展,需要堅持“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這一市場與保障協同發展的路徑。同時,為實現人民群眾住有所居的目標,需要擴大保障面,充分利用大數據手段,挖掘數字經濟潛力,提升保障機制,由傳統的被動保障向主動保障轉變,提升全體人民在居住領域的幸福感。
3.大力支持鄉村振興,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盡管浙江省各地市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但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狀況仍較明顯。城鄉差距過大不利于城市的共同富裕。這表明,各地級市需要從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出發,推動城市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住房問題的解決。在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過程中,中心城市要進一步通過產業轉移等方式承擔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責任,發揮“先富”帶動“后富”的引領作用,保證房地產業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