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浩,錢婉婷
桂林旅游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桂林 541006)
營養的食物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為人民大眾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作為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1],因具有普及營養學知識、增強健康意識、傳播科學合理的膳食理念、促進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作用而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開設。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2]。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考核和評價方法等,將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使思政教育適時、適量和適度,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中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3]。在確保教學內容全面、系統的前提下,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有機融入思政元素(表1),實現“知識傳遞—綜合應用—拓展創造”的梯次課程教學目標。

表1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部分教學內容及其思政育人目標
此外,授課過程中還要注意課程內容系統性,按照緒論—營養學基礎知識—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合理膳食與膳食指南—不同人群的營養與膳食—營養與疾病等順序進行講授。這樣前一模塊為后一模塊的基礎和鋪墊,不僅使課程內容有了連貫性,使學生更加容易學習弄懂課程知識體系,而且在言傳身教過程中也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一種課程教育目的的實現,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使用[6]。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以“師”為本的現象嚴重,學生嚴重缺乏自主學習意識,預期教學效果也不佳[7]。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組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課程教學系統設計,落實教學實施過程的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任務導向、創新導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積極為學生的學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成長。
通過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及PBL等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有效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程參與度。課內師生以面對面互動為主,課外通過QQ、超星學習通等網絡平臺加強互動,增強課程趣味性。
在理論課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適時拋出熱點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參與度,如:講授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時,可以“低糖電飯煲”為例進行辯論;講授食品生物性污染時,可以“黑龍江雞西酸湯子事件”為例進行討論。通過上述方式,加深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訓練并提升其辨析能力和職業素養。
實驗課采用分組模式,2~3人/組。課前要求學生預習并檢查;課中及時發現、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課后登記實驗結果并簽名;每人均需提交實驗報告。教師根據實驗報告及課堂表現對實驗成績進行評定。這樣確保學生人人都參與實驗過程,提高實驗課教學效果。
課外主要通過布置一些主觀性的作業和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讓學生主動思考、策劃、創作,在參賽過程中既鞏固課程知識,又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能力。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除增加實驗環節外,課程組還通過案例法、任務驅動法和項目法等(表2)增加學生實踐鍛煉機會,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表2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部分實踐教學方法及其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
2.3.1 不同專業學生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作為食品類專業核心課和拓展課,可多講一些專業、前沿內容。而作為非食品類專業選修課和通識課,在兼顧課程內容系統、全面的基礎上,盡量少講分子解構式、專業術語等內容,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科普講授。
2.3.2 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教學方法
如食品營養價值評價可以“牛奶和豆漿的營養價值哪個高?”為范例進行教學,這樣貼合實際,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在講蛋白質分類(完全、半完全和不完全蛋白質)時,可從必需氨基酸含量、對人體作用和實例等方面列表對比教學,既清晰明了,又突出重點。
2.3.3 對食品營養與健康感興趣或學有余力學生
針對這類學生,可在重要知識點后增加拓展內容,推薦課外閱讀書目、文獻和網站,或將課程組制作、收集和整理有關課程知識點的音視頻、微課等資料通過超星學習通等平臺讓學生去選擇學習;定期邀請食品營養與健康方面的專家、技術人員等舉行講座,拓展學生知識面;開放實驗室,允許學生課外使用實驗室進行創新創業訓練、科研實踐等,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也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升。
通過逐步提高過程性評價在總評成績中的比重,構建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從以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為主到考查學生學習態度、能力、精神和素質等多種評價要素相結合的轉變,使評價方法更具科學性和真實性,讓評價體系成為促進教師教學模式轉變和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原來總評成績中期末考試成績占比較高(表3),且采用開卷考試,致使一部分學生學習浮燥、不注重平時的學習和評價,而特別關注期末考試,考前突擊備考,學到知識大多為死記硬背,不利于培養學生踏實穩重的學習作風。調研后,在保證對課程必要知識點考核的基礎上,逐步增加主觀試題比重,注重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逐漸降低期末考試成績比例,新增實踐成績(表3),期末考試采用閉卷等措施,使學生心態變得更加平和,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和實踐教學,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大為提升。

表3 近4學期“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總評成績構成單位:%
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按照領會、鞏固、應用等掌握知識的3個階段[9]布置進階式的任務和作業,形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面呈現方式(表4)。文獻綜述和膳食調查使學生知道課程相關的知識理論,食譜設計和營養宣傳使學生加深記住和初步應用相關的知識,而視頻拍攝則使學生會靈活運用相關的知識。循序漸進中,使學生掌握課程的知識內容。

表4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作業形式、內容及思政育人目標
課程作業和任務系統化、形式多樣化、量的加大和難度的提升,提高了學生學業挑戰度,不僅使學生更加努力學習,鉆研課程知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了綜合素質。
組建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教學團隊,團隊根據教師研究方向采用模塊化教學。團隊教師認真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立足人的思想道德養成的系統性特征,將教書和育人視為一體,賦予課程以整體育人的功能[10]。教師注重科教融合,聯系實際和熱點,努力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積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實現從純粹的教學工作者向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轉變。
由于將思政教育、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等滲透于教學全過程,經不斷探索和總結,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隨評價體系的逐步完善,雖期末考試成績在總評成績中占比逐漸下降(表3),但學生期末卷面平均分、及格率和90分以上比例卻逐漸提高(表5),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對課程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有了明顯改善,學習效果有了顯著提升。

表5 近4學期學生“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成績情況統計
經有意識的引導和培養,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的主動性和效果有明顯改善。近3年,課程組教師指導學生獲得的創新創業比賽獎項有:獲中國營養學會第三屆千日營養杯全國營養配餐大賽特等獎1項;獲國家級大創項目立項4項;獲“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比賽自治區級及以上獎勵10余項。教學相長,通過比賽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也培養了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為未來的創業和成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教師而言,在指導學生比賽過程中獲得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寶貴經驗,對檢驗教學效果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也提供了良好途徑。
學生普遍反映比較喜歡實驗實踐的教學方式,既鍛煉了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合作精神;作業布置次數雖然不多,但難度較大,平時投入課程的學習時間也大為增加。在近3輪學校組織的教學效果評價中,課程的學生、同行和督導評教均為優秀,學生對課程總體滿意度較高。
同時,通過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學習,學生也養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近3學期調查顯示,課程開始前不吃或不按時吃早餐的同學占50%以上,每日堅持參加體育運動的同學不到30%。經過課程的學習,到學期中時按時吃早餐和每日參加體育鍛煉的同學均達到90%以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素養有了明顯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組將深入貫徹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進一步加強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遵循三位一體的原則,在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深厚的家國情懷、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科學的世界觀,使思政教育春風化雨般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