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湖北大學)
盧梭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十八世紀末的工業革命,那個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交通更加快捷,機器代替了手工業,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人類在開發自然的同時也在毀壞自然,進行肆意開發,壟斷和無休止的殖民擴張,對海洋、湖泊、森林等進行占有和掠奪。所以,這也使大城市中彌漫著喧囂而又壓抑的氣氛,使得人們更加渴望清新的大自然,這也是盧梭的作品中如此偏愛熱帶叢林的原因。
勒內·馬格利特的經歷與兩次世界大戰有關。處于少年時期的他就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年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使人們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因為戰爭人們不得不與家人分離,社會經濟也停滯不前,失業率激增,人們陷入一種恐慌黑暗的氛圍,足以可見馬格利特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并深受其影響。
從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看出,盧梭受到工業革命弊端的影響,流露出了對自然的渴望,他渴求放松心靈、回歸自然,所以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通過繪畫來給自己的心靈創造出一份寧靜的棲息之地。而馬格利特也和他一樣把繪畫當成心靈的棲息地,通過繪畫來抒發心中對戰爭的不滿。
在勒內·馬格利特的《紅色模特》中,畫面中是一雙漸變成腳的靴子,而腳和靴子卻融合成了一個不屬于現實中的物體,這種結合是不合理性的。而馬格利特正是借助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荒誕表現來引起事物間一種特殊的矛盾關系。正如他自己解釋道:“關于這雙鞋子的問題,想表現的是,在習慣的力量下,野性的事物是如何演變成馴順的事物的。”

圖1 馬格利特《紅色模特》
在盧梭的《夢》中,畫面在一片熱帶叢林中,月光如晝,熱帶植物郁郁蔥蔥,兩頭獅子和一頭大象在密密麻麻的花枝中格外顯眼。在兩頭獅子之間是一個吹奏長笛的黑人。在畫面左邊,一個長發的裸體女人側身躺在沙發上,而兩只獅子緊緊盯著她。盧梭也曾解釋道:“沙發上沉睡的女人是夢見自己被運進森林的?!边@就是照片中有一張沙發的原因。他也曾對批評家安德烈·薩爾蒙說過:“把沙發放在這里只是因為它火紅的顏色?!边@就是他為沙發的出現提出的兩個理由:一個是抒情的需要;另一個則是形式的要求。
這兩幅畫表明,兩人都善于跳出框架,將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人們通常想象不到的元素結合在一起,并根據繪畫的主題將不同的元素安排在同一幅畫中。作品色彩斑斕,令人嘆為觀止,畫中有一種虛擬的夢幻和現實的感覺。它是不同環境和物體類型的組合,超越了客觀現實,創造了一個虛幻的象形空間。同時,兩人都擅長重構物體,扭曲、夸張和改造真實的物體,以表達不同事物之間的意外聯系。因此,他們的藝術風格的共同點是,都在幻想和現實之間游走。
盧梭去世前的作品《夢》雖然展現的是一種幻想中的熱帶叢林,但那其實只是盧梭腦海中的美好夢境?,F實生活中,盧梭也沒有去過熱帶雨林,而作品的創作能得以呈現出來是源于盧梭對畫報以及近郊熱帶植物園的觀察,所以這是通過直接觀察而產生的作品。但畫面中景象所呈現出來的和諧情景卻能帶給人一種奇妙且超脫夢幻的意境。
勒內·馬格利特的《失落的騎士》是他晚年時所創作的作品。飛奔騎士的形象貫穿了馬格利特整個繪畫創作時期,從他藝術生涯的最初一直到他的晚年,都對以騎士為形象的繪畫保持高度的熱情和執著的堅持。在這幅畫中,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女騎士被描繪成緩慢地騎著馬穿過森林。乍一看,一切看起來都盡可能地逼真。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一種錯覺:馬并不是在森林中騎行,而是在應該被覆蓋的地方被刻意涂抹,而在應該暴露的地方卻消失了,有時在樹前,有時在樹后。這匹馬仿佛被樹木撕碎了,所以不知道是馬在森林中騎行,還是森林在馬中騎行,騎手仿佛附著在樹皮上,這讓觀者感到困惑,并將其帶入現實和矛盾的漩渦中。畫中女騎士的人物形象仿佛就代表著速度、目的、時空;而交錯相隔的森林、馬的形象仿佛代表著空間。正如馬格利特曾解釋道:“他就是對現實中的物理常規提出了質疑,同時在探尋著外在事物是否存在?!敝挥邪堰@帶有疑問式的想法融入了繪畫,對這幅作品做了視覺化的處理,才把這樣一幅如夢似幻的作品呈現在大家眼前。

圖3 馬格利特《失落的騎士》
盧梭和馬格利特的作品都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他們從周圍的人、事和風景中找到自己的出發點,然后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畫中反映現實。換言之,他們作品中的場景是夢想和現實的混合。一方面,他們作品中的場景來自現實世界的場景;另一方面,生活中的事件可以觸發夢境的產生。任何夢中的情景,無論多么離奇,都無法與現實世界分開。但也因為盧梭和馬格利特在各自的社會中有著不同的需求和反應,他們產生了非常不同的藝術風格,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藝術是相似的,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夢想是建立在現實之上的。
《入睡的吉卜賽女郎》這幅畫是盧梭最富含神秘氣息的作品。畫面中,一位皮膚黝黑、衣著奇特的吉卜賽女人在沙漠中央,仿佛在安然入睡,身邊有一個水壇。在蒼茫無邊的天際交界處,一頭獅子在月光下的沙漠中,看著和嗅著那個睡著的吉卜賽女人,獅子的尾巴在上翹仿佛正在伺機而動,好像下一秒就要打破這份安寧。但在這種絕對平靜的氣氛中,人與獸之間似乎發生了一些不可預知的事情,人們不知道獅子是對睡著的吉卜賽人蠢蠢欲動,還是在默默地守護她。我們仿佛面對著現實與幻覺之間的矛盾,當夢幻般的情境與不確定的命運或平靜的情景混合在一起時,就會產生一種神秘的效果和奇妙的視覺印象。

圖4 盧梭《入睡的吉卜賽女郎》
馬格利特的《情人》是他在1928年創作的情人系列四個變奏曲中的第一幅,畫家引用了電影中的經典畫面,即近距離接吻。但在畫面中,他們都被布遮住了,不能看對方的眼睛,也不能觸摸對方的皮膚,雖然他們在一起接吻做親密的事情,但布給人一種強烈的距離感,似乎布阻擋了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這讓觀者對這樣一對隔著布接吻的情侶感到好奇,甚至無法判斷馬格利特是想表達戀人的溫柔,還是想表達隱藏在愛的表面之下的其他情感。但也有許多學者對于被布包裹住的頭部產生兩個方面的猜測:一是認為這是源自馬格利特對《蒙面人傳奇》電影中人物慣用的蓋頭印象;二是認為這是他年少時目睹母親溺水而亡場景的經歷所引發的無意識表現。也正是由于猜測不出,才使得觀者會不自覺地被馬格利特引入畫面潛藏的魅力中,仿佛他的畫作帶有強烈的魔幻效果,使人一眼就看出這是獨特的馬格利特式繪畫。

圖5 馬格利特《情人》
從這兩幅畫就可以看出盧梭與馬格利特的繪畫風格很相似。首先,從視覺上就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各自都通過自身充分的想象力,將夢幻與現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且一反畫面描繪的傳統約束,在思想和內容上更加自由,他們會將極其普通的事物組合成為一個全新的、不可思議的畫面,他們的藝術作品往往不會是按照真實的樣式去呈現,這也超越了客觀現實的規律。所以作品十分吸引人的眼球,使人不由自主地去思考畫面深意。其次,他們的繪畫會給人心理上的震撼。畫面中巧妙的圖案和布局構思,顛覆了以往傳統的繪畫習慣,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必然能出奇制勝,令人印象深刻。最后,其實無論作品題材如何,他們的藝術作品總能散發出猶如詩意般朦朧神秘的氛圍,這也正是他們繪畫作品中的獨特所在,更是使觀者無法抗拒的藝術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