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嵐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傳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讓青少年更好地掌握黨的創新理論,讓理論適應當下的傳播規律,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宣傳,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也是主流媒體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廣播電視理論節目緊扣時代命題,在主題、內容、表達等方面都做出積極探索,以電視理論節目為例,涌現出《思想的田野》《這就是中國》等一系列有深度、有溫度、有創新的作品。作為聲音的傳播媒介,廣播理論節目如何做到入耳、入腦、入心?時代在發展,廣播理論節目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的節目樣態、新的表達方式,積極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歌曲《領航》響徹《青春心向黨 音樂思政課》現場
2022年5月,湖南廣播電視臺推出廣播理論節目《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節目圍繞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從政治上著眼、從思想上入手、從青年特點出發,將廣播理論節目與思政課這一形式有機結合,讓思政課更加接地氣、入人心。
思想的力量,總是能夠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節目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講話中寄語青年人的“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為核心價值引領,與總書記2021年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希望年輕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要求一脈相承。
《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分為六個篇章,包括《序——青春之我》《立大志有理想——我們都是追夢人》《明大德 敢擔當——不負人民》《能吃苦 成大才——每個人都了不起》《肯奮斗擔大任——擼起袖子加油干》《尾聲——青春向黨》。節目內容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打破了傳統理論節目的風格。80 分鐘時間,呈現出的是一堂高度凝練的思政課堂,以青春之我的時代故事,讓廣大青少年更好地讀懂中國、把握未來。例如:節目中講述毛澤東以新民學會為基礎,擴大有志青年朋友圈,直接領導建立了長沙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個團組織,激勵青少年肩負國家重擔;節目展現了雜交水稻開創者袁隆平院士和工匠精神杰出代表艾愛國等人物的事跡,謳歌了一代代滿懷理想的青年為國為民的時代風采,幫助當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校準人生航向,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正、行得遠。

學生代表表演節目《我的青春時代》
節目中講述的年輕邊防戰士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在西藏山南地區有一條最危險的邊防線,那是中國少有的沒有劃定國界的邊境線之一,年輕的戰士們必須用血肉之軀去守護,向世界宣示祖國的主權。這些年來,已經有十多位戰士犧牲在巡邏途中。2005年,19 歲的戰士古怒,就在退伍前最后一次巡邏任務途中,把生的希望留給了藏族戰友,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守護每一寸土、每一寸天的背后,就是青春向黨、向人民之心。而每一項成績的創造,每一個難關的跨越,也都在堅定青少年對黨的愛戴與忠誠、對中國道路的認同、對民族復興前景的信心。
理論宣傳本質上是一種思想表達與接受的互動過程,最忌諱直接的吶喊和生硬的灌輸。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如何才能鼓舞和推動人?表達方式尤為重要。
把抽象的理論從書本中拽出來,融入到現實中,再輔以老少皆宜、活潑生動的新表達,使理論節目能夠以更加吸引人的嶄新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是新時代賦予理論工作者和主流媒體的職責和使命。
《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呈現出的是一堂“配方”新、“工藝”精、“包裝”炫的思政課。節目講事實、擺道理,既有深刻理論也結合生動實踐,寓教于樂、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其呈現方式結合了情景化表演、朗誦、歌唱類節目等多種藝術品類。音樂朗朗上口、故事直擊人心、場景沉浸體驗,讓廣播理論節目更有“料”。例如致敬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朗誦節目《等待》,以聲音的魅力把聽眾帶回到上世紀。面對當時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錢學森、鄧稼先等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懷著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突破重重封鎖、參與祖國建設,來到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奉獻了青春,甚至生命。朗誦結束時,歌曲《共和國之戀》悄然響起,宣講人對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娓娓道來,創作者劉毅然正是聽到鄧稼先的事跡后才寫出了“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里”的歌詞,感人至深,傾訴了一個最質樸、最本真的信念——把一切獻給祖國。學生的演繹、表演藝術家的朗誦、優雅沉醉的歌聲,讓聽眾既感受到藝術的美感,又體驗到情緒表達的共情,對每一個故事的理解也因此更飽滿、立體。

湖南一師學生認真觀看《青春心向黨 音樂思政課》
講好用好新時代的思政課,激發廣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培養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傳統的課程教育中,思政課教師往往是以宣講的方式授課,學生則是單向被動地傾聽。思政課一度被貼上“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嚴肅說教、沒有溫度”等標簽。《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以理論節目賦能思政課,多元視聽、互動沉浸等年輕人喜歡的形式與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而其中的故事更是處處體現著傳承和溫度,直抵人心,充分發揮了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功能。通過《覺醒年代》劇中陳延年扮演者張晚意錯位時空的對話,感受百年前陳延年的青春抉擇;通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介紹過的自己的“青春偶像”——焦裕祿的故事,感受焦裕祿心中只有人民的精神。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節目講述上“有理講理”,社會生活中“有跡可循”,實現了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而年輕的語態更是激發了年輕力量,吸引青少年主動、深入去了解其中蘊含的內核,感性語言實現了理論宣傳的價值共鳴。在聽完這檔廣播理論節目后,廣大青年學子紛紛表示,將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湖南第一師范學生孫基愷,2022年榮獲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他在聽完《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后接受湖南電臺《全省新聞聯播》記者采訪時表示:“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我決定投身到鄉村基礎教育工作中,努力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帶入鄉村,引導孩子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用創新的教育方式點亮鄉村孩子們的未來。”《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這一廣播理論節目的有益嘗試,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有效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節目開啟了喜迎二十大“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先聲,走出了一條融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思政課堂的廣播理論節目新路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提出的建設思政“金課”精神的生動實踐。

現場全體青年宣誓“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當前,無論是輿論生態、媒體格局,還是傳播方式、傳播手段,都有著很大的變化。媒體在進行理論宣傳時也需要適應新的傳播環境,加快推進主渠道和新陣地的深度融合,從而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覆蓋更廣泛領域的受眾。
廣播理論節目《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注重線上線下融合傳播。除在廣播播出外,還走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了10 場落地宣講,引發社會熱烈反響。同時,節目在湖南廣播八大頻率微信公眾號發起宣推;通過湖南廣播視頻號、“鐵粉生活”App 等新媒體平臺發布的短視頻、現場圖片集錦等也獲得了眾多青年人的贊許。有網友留言寫道:“一堂有溫度的思政課,比一千遍說教更有教育力量。”節目出品于湖南,影響已走出湖南,目前已經在河南、山東、四川、浙江、寧夏、內蒙古等地的10 余家廣電媒體播放,影響更廣泛人群。
理論節目需要不斷進行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價值創新,以榜樣的力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植到聽眾心中,激發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以藝術的傳遞,讓耳朵、思想一同接受精神洗禮,培根塑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廣播理論節目《青春心向黨·音樂思政課》將理論宣講與身臨其境融為一體,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引領的針對性、實效性,是一檔有溫度、有藝術性的創新理論廣播節目,展現了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為理論節目摸索出新的發展路徑,也讓時代的真知灼見潤物無聲地走進受眾心里。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七大會址論黨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5/c_1114372592.htm.
②李瑩:《讓黨的理論宣傳出彩出新》,《理論導報》,2020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