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澤
(河北傳媒學院研究生院)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對文化自信進行了深度闡述。正如習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其本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源頭。想要樹立文化自信心,就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文化類綜藝節目雨后春筍般噴涌而出的現象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的體現,研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也是實現傳統文化成功傳承的重要方面。
文化類綜藝是指以文化傳承為核心,以娛樂形式為外殼的綜藝節目,既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又滿足文化價值傳承的新形式、新表達。隨著影視技術的發展和受眾審美水平的提高,文化綜藝節目的形式不斷推陳出新,既保證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又借助影視技術的進步在視聽方面給人前所未有的體驗。因此,綜藝節目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文化類綜藝節目總的來說就是,站在當代人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去品味一字一句、一山一水,既具有歷史脈搏的厚度,也不失當代文化的廣度。在當下綜藝市場大繁榮的時代下,文化類綜藝的具體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類綜藝節目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娛樂節目,而是運用現代科技以及娛樂手段,使得相對枯燥乏味的文化生動起來,使之注入精氣神,深入淺出的娛樂化表達,最終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例如,《經典詠流傳》在文化傳遞過程中,其傳承脈絡是在追本溯源的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從而加深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其手段正是運用當下實力與流量兼具的實力派明星擔當“經典傳唱人”的身份,通過將詩詞進行重新譜曲、編排,最終以一種煥然一新的形式呈現在大眾眼前,在保留了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可以彰顯時代魅力、將人文情懷和正確的思想觀念更快、更好地傳遞給受眾。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下受眾的觀影需求,不少文化類綜藝紛紛在節目的形式展現方面進行了創新式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國家寶藏》,該節目從開創至今,一直沿用的口號就是“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在節目時長方面,采取了20分鐘為一個文物章節,在短視頻風靡的時代,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滿足當下受眾的觀影習慣,觀眾還不用擔心信息“斷鏈”,由曾經的“看客”轉變為現今的參與者,在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的同時還可以實時參與到節目互動,從而增強受眾參與感。
即便如此,文化類綜藝目前存在的問題依舊不可忽視,即使在許多好評如潮的節目中,依舊逃不開“高開低走”的局面。例如,由董卿創辦的《朗讀者》在第一季開播的時候可謂興盛于互聯網之頂峰,全網點擊量高達6億,豆瓣評分為9.2分,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集體的褒獎,曾數次在各大媒體平臺占領熱搜榜首。但是在第二季開播的時候,由于形式、風格的單一,第二季的總播放量不及第一季的一半。除此之外,其他熱門綜藝也都曾由于缺乏創新,面臨過同樣尷尬的局面。顯然,要想綜藝節目得到長足發展,只有廣泛開拓節目視角、創新節目形式、深挖文化內涵才能打造時代精品,才可以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
1.文化類綜藝發展歷程概述
回首中國電視文藝的發展歷程,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開始期”——這一階段綜藝節目的表現形式主要以游戲競技為主,通過游戲競技為文化元素轉譯賦能,其代表節目有《正大綜藝》《幸運52》等;第二階段為“發展期”——這一階段的表現形式主要以慢綜藝的形式,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和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其代表節目有《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第三階段為文化類綜藝節目鼎盛期——這一階段其表現形式主要為各媒介之間互聯互通,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形成立體化傳播形式,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節目有《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通過上面的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綜藝節目穿越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的同時,在思想上也表現出與時俱進的特征。
2.當下文化類綜藝發展出現的問題
(1)同質化嚴重
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發展勢頭良好,同時跟風現象也風頭正勁。如果有哪類節目得到了觀眾關注、獲得好評,那么就會有一大波相類似的節目噴涌而來,借勢發展——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播出不久,就實現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贏,于是各大衛視紛紛效仿其節目形式,陸續推出了《向上吧!詩詞》《中國好詩詞》等節目。不僅如此,還有央視參與制作的,在2017年首播,至今仍在播出的《國家寶藏》這檔文博探索節目,以及同為央視參與策劃的,在2020年6月首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的這檔國寶類紀實節目。前者的本質均為詩詞類競技節目,后者均為國寶展映節目。像上述這樣同類型的節目,在同一時間出現必然會使得受眾產生審美疲勞,阻礙節目的向前發展,這種“似曾相識”的節目,不免得會讓觀眾在再次觀看的時候,有種嗤之以鼻的厭煩之感。
(2)節目缺乏原創性
在我國文化類綜藝的大環境下,我國的原創性文化綜藝節目占比較小,大都是以某個地方臺近期發展較好的節目,在適當修改之后成為自己的一檔節目。如此一來雖然可以減少節目前期的投入資金,但這種做法已經嚴重影響了綜藝節目創新的腳步。例如,湖南衛視的《中餐廳》,其創作本意是在“一帶一路”的影響下,將中國美食帶向世界各地,深入海外游子內心深處,引起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情感共鳴,喚起他們的鄉愁記憶、家國情懷。但在節目播出不久就被貼上了抄襲韓國綜藝《尹食堂》的標簽,使人們對節目創新和情感共鳴也打了折扣。這種現象并非個例,在眾多衛視中均有這種“類似”的節目出現。近兩年,在文化綜藝創新方面能夠標新立異、堪稱榜樣的應屬河南衛視的系列節目。河南衛視在2021年元宵節春晚瘋狂出圈的《唐宮夜宴》以及端午的水下飛天《祈》,從內容到形式都做到了極致,無疑成為目前文化綜藝的天花板。所以,只有創新才能一鳴驚人、與眾不同。
(3)忽略價值觀傳遞
近幾年,關于樹立文化自信的話題深入人心,新舊媒介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窗口之一,始終擔負著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使命。但是依舊有個別節目,只顧及眼前利益,而忽視了節目帶來的社會價值觀的傳遞,而故意將節目庸俗化,甚至不惜通過炒作明星之間的緋聞或者創造嘉賓之間的矛盾,來作為整檔節目的賣點,博取觀眾的眼球。例如,浙江衛視的《追我吧》美其名曰是一個競技綜藝,但是由于嚴重忽略嘉賓的身體健康問題,最終使高以翔在追逐過程中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事實。原本想要通過競技或者其他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來迎合當下的時代背景,沒想到反而弄巧成拙。所以文化綜藝的文化價值觀以及人文主義才是節目的核心部分,不能偏移。
2020-2021年可謂是我國科技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同時又乘著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東風,我國的4K、8K等高新技術,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科技也日益成為各類綜藝中的新寵兒。在科技水平高速發展的今天,對于綜藝節目的創新,不能只停留在對于內容的創新,形式與內容兼顧才是綜藝節目長足發展的兩個必備條件。在此不得不再次提出2021開年盛宴——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該作品講述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洛陽上陽宮設宴,一群體態豐腴、俏皮可愛的宮女們在赴宴表演的途中發生的趣事。該作品在唐文化的基礎上,借助5G+AR的形式進行舞臺建構,并通過十余件文物來構建一個大唐盛世的場景。在表演過程中多種場景交替呈現,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式場景,讓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消除了對于節目的距離感和空洞感,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除此之外,《典籍里的中國》也成功晉級為一檔現象級綜藝,其最大亮點就是創新式地運用了雙重空間的舞臺布景成功出圈。因為目前單一化的敘事空間,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為了打破這一傳統敘事模式,同時也為了能夠迎合當代觀眾的觀影體驗,節目組探索出了一套“影像空間”敘事法,就是將AR、環幕投屏等技術有機結合,不僅增強了古代與現代舞臺的時空交叉感,而且還增強了節目的藝術性。如若所有節目形式都是按照主持人講述來進行,必然也會使得觀眾失去“視聽驚奇性”,無法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其首要的一點就是要打破受眾對其刻板的印象,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結合起來。不僅要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重要的就是向世界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使世界看到一個包容、開放、有精氣神的泱泱大國。近幾年,我國文化類綜藝,在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節目視角,極大地豐富和創新了節目的主題和內容,彰顯了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喚起受眾對于文化本體的情感認同。例如,河南衛視在2021年《端午奇妙游》中成功出圈的水下節目《祈》,使得“河南衛視殺瘋了”這一話題再度登上微博熱搜榜。舞者化身洛神,其舞姿娉婷婀娜,再配上《千里江山圖》的背景,將《洛神賦》演繹得出神入化,一個不到兩分鐘的節目被外交部、新華社競相轉發。不得不說,從春節到端午連續四場晚會節目,河南衛視把一次次的聯歡晚會硬生生做成王炸現場,這種創新手段、“營銷”思路,值得每一個媒體人爭相學習。
在當今的社會化傳播熱潮以及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想要綜藝節目加強自身可持續附加值,必須打造一條完整產業鏈,利用媒介融合實現“破圈傳播”,這樣“互動性”的傳播,不僅可以增強傳統文化的內核價值,還可以利用其IP影響力,實現中華文明深更層次的傳播。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國家寶藏》等,引發了一系列“故宮文創熱”,體現了傳統文化強大的主導權,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想要傳統文化煥發長久生命力,可以借助“文化+文創”的形式讓更多文化類綜藝節目在泛娛樂化時代成為流量新寵。曾經有網友評論,要想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文物這一符號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轉化為大眾生活的必需品,如此一來,文化類綜藝節目就不再是孤立的、單向的價值觀呈現,而是以優質IP內核聯合社會各界力量,聯手打造出完整的可持續化產業鏈,真正實現節目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助力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長久繁榮。
為了使得文化類綜藝更有價值和娛樂意義,在現象級綜藝《典籍里的中國》中,通過與國家權威機構合作,把歷史文物“搬出”演播室,走進歷史發源地,將文物風采、人文情懷、匠心魅力帶入大眾眼前。通過“文化+”的傳播途徑,帶動相關話題互動,提高當地經濟發展,筑牢文化產業鏈的永久繁榮。在受眾感受文物魅力的同時,還可以提升當地文旅、文博類產業的復興。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文化類綜藝應當自覺承擔起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的責任。要想出色地完成傳承任務,就得找到內容、形式兩個著力點進行創新,堅持兩條腿走路,緊跟時代步伐,傳承而不守舊。在聯合社會各方能力下,加之流量扶持和IP助能的背景下,著力打造可持續文化產業鏈,通過體驗化、創新化、互動化的新型表達模式,實現古人、今人在價值觀、人文精神的精準共振。作為傳媒領域從業者,我們既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又要優化節目傳播形式,思考多途徑傳播,不僅要堅持“筍因落籜方成竹,魚為奔波始化龍”的精神,還要運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讓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傳統文化浸潤每一個中華兒女,有一天讓國潮引領世界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