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勇財,趙夢姝
(江蘇師范大學 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在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下,“經濟服務業化”趨勢加快,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戰略性意義①②。當前,服務業的整體規模得到跨越式發展,部分經濟發達地區服務業產值超過了工業和農業之和,勞動力吸納能力更是成為推動就業的主要行業。與此同時,在勞動力、工資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影響下,服務業發展的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小③。因此,推動服務業內部結構升級以破除前者的發展停滯與局限,以結構促進規模發展,對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國內外對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升級的研究集中在后者,研究主要從升級動因、路徑、演進方向和規律等方面入手④-⑦,探討了不同城市群、不同城市以及內部行業間服務業規模結構、就業特征和專業化發展水平等狀況⑧-?。對于服務業規模而言,著眼于不同規模城市間服務業發展規模、水平等,主要從增加值、就業人數等方面體現規模⑧??。以上成果表明當前對于服務業規模和結構的研究比較豐富且視角多樣,但針對兩者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尚為欠缺。基于此,以江蘇省為研究區域,從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升級的視角出發,通過構建結構高級度和結構合理度以及協調發展的時空演變方面進行分析,并對區域內服務業發展的問題進行識別。
主要數據為2013—2019年江蘇省14個細分服務業就業人數、增加值等,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江蘇省統計年鑒》。考慮到部分地區在統計五個基本服務業后,將其他服務業劃分為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和其他非營利性服務業,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將服務業劃分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性服務業。
服務業結構高級度可以從勞動生產率和高端服務業占比兩方面進行考察,一方面避免了主觀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基于區域發展的差異出發。因此,參考黃亮雄構建的產業結構高級度指標?構建式(1)。

式(1)中,Sijt表示服務業結構高級化的值,Sijt的值越大表示服務業結構越高級。i、j、t分別代表地區、服務業部門和時間,J為服務業部門的總數。Pijt表示i地區在t時間內服務業部門j的增加值占地區總體服務業增加的比值。Eijt表示i地區在t時間內服務業部門j的勞動生產率。為了便于分析,將得出的結果進行開根。
服務業結構合理化是衡量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標之一,也體現了服務業內各部門之間的差異情況。本部分參考了干春暉等基于泰爾指數所構建的服務業結構合理化指標?,構建式(2)。

式(2)中,SRijt表示服務業結構合理化指數,SRijt越趨近于0時,說明服務業結構越合理。i、j、t分別表示地區、服務業部門和時間,Oijt表示i地區在時間內服務業部門j的增加值,Pijt表示i地區在t時間內服務業部門j的就業人數,O和P分別代表總體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人數。
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分別測算服務業規模與結構高級度、結構合理度之間的協調性關系,具體方法參照王成和唐寧的相關研究?。在計算過程中為了使不同地區在不同時序下可以與往年指數比較,以反映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合理度和結構高級度之間的進步情況,設定基期年份(2013)指標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1或0,并確定每個地級市的指標值在0和1之間,而基期以后年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允許大于1或小于0,詳情見樊綱和王小魯等的研究?。考慮到當前江蘇省經濟發展水平和服務業發展,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高級度(結構合理度)貢獻系數的值分別取0.4和0.6。最后,將得出的耦合協調度分為5個等級區間:嚴重失調[0,0.2]、中度失調 (0.2,0.4]、基本協調 (0.4,0.5]、中度協調(0.5,0.8]、高度協調(0.8,1.0]。
2013—2019年,江蘇省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值從43%提高到了50%,服務業生產總值規模分別達到了25626億和50537億,服務業占比迅速增長,經濟發展的“服務轉向”越發凸顯。具體來看:一是江蘇省各地級市服務業產值占GDP比值呈現出蘇南>蘇中>蘇北的格局,服務業平均占GDP比值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2013—2016年年均增長7.6%,這與江蘇省“十二五”服務業規劃中所提出的目標要求有關,而2016—2019年上升較為平穩。從城市尺度上看,2019年南京服務業占GDP比值達到了61%,充分發揮了省會城市經濟發展的優勢,而服務業產值接近萬億的蘇州僅為51%,主要是由于蘇州制造業優勢形成的“擠壓效應”影響了服務業比重的提高。宿遷、連云港等地區占比較低。二是從服務業發展的生產總值規模來看,南北規模差異更顯著,2019年蘇南服務業規模總和超過全省的60%,而服務業規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的地級市數就達到了5個,主要集中在蘇北。
2013—2019年江蘇省服務業結構高級度指數平均值從9提高到了11.3,表明江蘇省服務業結構朝著高級化方向發展,即市場生產要素由生活性服務業向社會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流動的同時,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整體服務業結構高級度指數呈現出蘇南>蘇中>蘇北的時空格局(圖1),且南北差距顯著且逐漸拉大。具體而言:(1)從整體上看江蘇服務業高級度指數在六年間穩步上升,存在未來進一步提高發展的態勢,但2019年蘇南和蘇中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這一年服務業新增就業人數出現較大增加,而勞動生產率得不到提升?。2013和2018年蘇南較蘇北的平均差值從1.15增加到了1.33,這表明未來江蘇省服務業結構高級度的南北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擴大。(2)從城市尺度上看,服務業高級度平均值最高的為南通和無錫,是因為兩者的服務業勞動生產率較高,而服務業高級度指數最低地區主要集中在淮安、連云港和鹽城。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服務業高級度指數較低,盡管其金融業發展極為發達,但由于服務業就業人數較多而極大壓縮了整體勞動生產率,因此南京需要加快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充分發揮出就業人口優勢。

圖1 江蘇省2013—2019年服務業高級度演變
結構合理化是衡量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指標之一。七年間江蘇省服務業結構合理度指數平均值從0.27下降到0.23,表明江蘇省服務業結構整體上趨向合理化,即服務業逐漸協調發展,生產要素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服務業結構合理度表現顯著的蘇南>蘇中>蘇北的總體格局,同時南北的差距呈縮小的態勢(圖2)。具體來看:(1)在整體上,江蘇服務業結構合理度指數發展表現出趨向0,且結構合理度的曲線逐漸平緩,這表明服務業結構合理度程度在提高的同時整體發展差距在逐漸減小,但2015—2018年出現了小幅度的上升。(2)在區域尺度上,2013年蘇南、蘇中和蘇北的平均值分別為0.19、0.24和0.37,下降到了2019的0.19、0.19和0.30,蘇北增長速度最快。同時2013和2019年蘇南和蘇北結構合理度平均值之差為0.18和0.12,江蘇省服務業結構合理度的南北差距進一步縮小。(3)城市尺度上,南京和蘇州處于領先地位,盡管其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例較大,但勞動生產率發展較為均衡,因此服務業發展并未出現明顯極化現象。宿遷和徐州以平均0.41和0.52遠偏離于0而處在最后。鹽城和鎮江等地區2019結構合理度指數值較2013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上升,主要也是由于勞動生產率差異過大引起的結果。因此要通過技術和管理的手段提高傳統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縮小不同服務業部門之間的生產率差異,以推動服務業結構的合理化。
運用spss25軟件對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高級度的綜合評價指數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兩者間并不存在明顯相關性。構建耦合協調模型計算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高級度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發現協調度從0.29提高到了0.49,基本呈現持續上升的狀態,整體由中度失調進入基本協調階段(圖3)。從區域上看,整體表現出蘇南>蘇中>蘇北的基本格局,但蘇北地區提高更快。具體來說:(1)2013年除了蘇州(D=0.53)和無錫(D=0.5)的中度協調和常州的(D=0.4176)基本協調外,其余地區均處于嚴重失調和中度失調階段。其中嚴重失調主要分布在蘇北地區,而南京也因為高級度指數較低處于嚴重失調階段。究其原因是南京服務業就業人數多,但整體勞動生產率并不高所致。(2)2019年基本形成了東南-西北方向的“凹”字形高低分布格局,整體協調水平較2013年顯著提高。除了連云港、宿遷和淮安處于中度失調階段外,其余地區均進入基本協調和中度協調階段。(3)在城市尺度上,無錫和蘇州呈現良好的發展優勢,但兩地區的協調度增長始終呈現出一個較為緩慢的狀態。而南京和宿遷的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協調度最低但提升較快,分別提高了0.40和0.28。

圖3 江蘇省2013—2019年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高級度協調發展格局
運用spss25軟件對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合理度的綜合評價指數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發現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合理度之間也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僅在2018和2019年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且相關性較弱。江蘇省服務業規模與結構合理度的協調水平呈穩定上升,總體由基本協調(D=0.40)進入到中度協調(D=0.54)(圖4)。呈現出蘇南>蘇中>蘇北的分布,但區域間差距較大。但南北差距呈現出縮小的趨勢2013年蘇南、蘇中和蘇北的均值分別為0.54、0.42和0.27,到2019年分別為0.63、0.54和0.44。具體而言:(1)2013年,基本形成以南京、無錫和蘇州為核心向北逐漸遞減的圈層式分布格局,南京、無錫和蘇州進入到中度協調,宿遷和泰州仍為失調態。(2)2019年形成蘇北的基本協調和蘇南的中度協調兩大顯著分布格局,造成這種分布格局的原因主要是蘇北大部分地區服務業規模較小,而服務業結構合理度的南北差距并不是太大。(3)從成長格局來看,北快于南,2019年較2013年蘇北、蘇中和蘇南分別增長了0.17、0.12和0.08,其中宿遷、連云港和淮安增長最快。

圖4 江蘇省2013—2019年服務業規模和結構合理度協調發展格局
服務業是受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而對區域問題進行識別是制定相關政策的基礎和前提。基于以上分析,并參照已有的研究成果?,擬對江蘇省服務業發展的區域問題進行識別。首先劃定區域問題識別條件,將服務業規模的條件設定低于平均水平的60%,主要是基于各地區人口、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考慮,而其他條件均以低于平均水平為準;最后將區域問題劃分為六類(表1)。

表1 區域發展問題識別的條件及類型
以2019年為識別年份,結果表明區域問題主要存在于更加突出的Ⅱ類、Ⅲ類、Ⅳ類和Ⅵ類方面,而地域上主要分布在蘇南、蘇中和蘇北,但大部分集中在蘇北地區。對區域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1)在規模和結構高級度上,出現Ⅱ類問題的鎮江,Ⅲ類和Ⅳ類問題的蘇州和南京應分別采取針對性的政策。鎮江要在原有的發展基礎上逐步推動服務業規模的發展,同時防范高級度降低。蘇州和南京要進一步發揮區位、市場和技術優勢,優化服務業內部勞動配置結構,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勞動生產率以推動結構高級度的發展。Ⅵ類區域問題的數量最多且主要集中在蘇北地區,這類問題是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當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扶持,在加快推動規模發展的同時積極促進結構優化,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2)在規模和結構合理度上,出現Ⅱ類問題的地區有連云港、淮安和泰州,這類地區未來應當進一步承接產業轉移以推動服務業規模發展,同時深挖產業發展潛力。對于Ⅲ類和Ⅳ類問題,主要是由生活性或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例較大和各部門勞動生產率差異較大兩方面原因所造成,因此未來服務業發展要在滿足需求的基礎上,在對服務業尤其是傳統服務業結構進行優化的同時,通過技術、政策等手段提升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出現Ⅵ類問題的區域為鎮江和宿遷,對于這類區域同樣要給予一定的傾斜型政策助力其發展,使服務業規模和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本文主要結論為:(1)江蘇省服務業規模、結構高級度和結構合理度基本呈現出蘇南>蘇中>蘇北的格局,其中服務業高級度的南北差異呈現出拉大的趨勢,而服務業合理度的南北差異逐漸縮小,這表明江蘇省服務業布局存在一定的功能性配合。(2)服務業規模與結構高級度的耦合協調、服務業規模與結構合理度的耦合協調都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且基本保持蘇南>蘇中>蘇北的格局,但經濟水平較落后的地區后勁更強;同時,后者較前者的協調發展水平更高且相關性更強。(3)對協調發展的區域問題進行識別,發現問題區域主要集中在蘇北地區,且由規模滯后所引起的問題區域更多。
在探討服務業規模和結構高級度、合理度空間分布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協調發展分析,有助于了解三者之間發展的時空關系,在當前服務業轉型和區域協調發展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但由于統計數據的原因并不能更具體地進行分析,另外由于篇幅和框架的原因也不能對其空間分布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因而需要進一步探討。
注釋:
①柳坤,申玉銘,劉輝.中國三大城市群服務業規模結構及演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0):1289-1294.
②吳傳清,龔晨.國內服務業升級理論研究進展與展望[J].學習與實踐,2016(02):34-45+2.
③于倩,尹德挺.中國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務業內部就業結構特征及其演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8(06):42-52.
④匡遠鳳.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5(01):54-59.
⑤周松蘭.制造業城市現代服務業結構升級的路徑選擇——以佛山市為例[J].經濟縱橫,2008(03):82-84+73.
⑥鄧麗姝.服務經濟條件下生產性服務業主導產業升級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0(04):35-41.
⑦趙成柏.江蘇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特征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1,25(04):13-17.
⑧柳坤,申玉銘,劉輝.中國三大城市群服務業規模結構及演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10):1289-1294.
⑨Yanguang Chen and Yixing Zhou.Multi-fractal measures of city-size distributions based on the three-parameter Zipf model[J].Chaos,Solitons and Fractals,2004,22(4):793-805.
⑩于倩,尹德挺.中國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務業內部就業結構特征及其演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8(06):42-52.
?Black D,Henderson V.Urban Evolution in the US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4):343-372.
?楊鎰澤,魏修建,姜博,崔敏.中國服務業結構升級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0,35(12):81-92.
?于斌斌.中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模式選擇的經濟增長效應——基于行業、地區與城市規模異質性的空間杜賓模型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01):98-112.
?黃亮雄,安苑,劉淑琳.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三個維度的測算[J].中國工業經濟,2013(10):70-82.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05):4-16.
?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恒鵬.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J].經濟研究,2003(03):9-18+89.
?王成,唐寧.重慶市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的時空特征與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06):1100-1114.
?Baumol W.J.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415-426.
?李建新.中國制造業規模、結構高級度及其協調發展的時空格局[D].蘭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