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鳳雷 楊 偉 周 茵
(長安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安 710064)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興起和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傳統的價值共創方式已經逐步演變為多個主體參與價值共創活動實現價值共創。目前價值共創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價值共創觸發因素與價值共創實現兩方面。價值共創的不同主體對于價值共創的目標不同,企業主要探究價值如何實現,而用戶主要關注價值如何感知。因此,在探究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的研究文獻中,部分學者探究了虛擬社區中外部刺激和認知變化對于用戶價值感知的影響[1];另外一些學者則探究價值共創活動對不同主體價值共創的影響[2-4]。而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是影響價值共創實現的前因,價值共創的實現依托于不同的觸發因素,產生了多種實現形式。因此,在探究價值共創實現的研究文獻中,大量的學者探究了價值共創實現具有代表性的商業模式、價值共創機制、價值共創行為等[5-6]。但實踐中依舊存在很多價值共創失敗或價值共毀的現象,特別是隨著虛擬社區和平臺經濟的發展,價值共創實現失敗是大多數互聯網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7]。為了解決價值共創實現失敗的問題,大批學者從服務主導邏輯、資源整合、多個主體、生態系統等角度和理論出發,結合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研究,探究主體如何促進價值共創實現[8-11]。這兩方面文獻為價值共創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但這些研究缺乏對價值共創具體環境和邊界因素等方面的探索。
而可供性為分析價值共創具體情境和邊界因素等提供了良好的視角。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可供性已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關注的焦點。學者們表示可供性理論強調人與環境的互惠關系[12-13],不同時間段,環境賦予主體的資源會發生改變[14],為用戶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15]??晒┬愿拍顝娬{關注客觀環境變化如何被主體感知,不僅考慮外部環境變化,還要考慮主體變化和主體能力。價值共創概念的核心在于主體之間的互動,互動離不開環境和主體能力??晒┬詮娬{環境與主體的交互,這進一步補充了價值共創中環境對互動效果的影響。基于兩者之間的聯系,國內學者提出在技術環境下,用戶對技術能力的感知和應用會影響用戶購買行為的產生[4]。雖然學者已經持續關注可供性視角下的企業價值共創活動,然而這些研究都是相對獨立和割裂的,迫切需要對于“可供性-價值共創”這一研究主題進行系統化地梳理,提出“可供性-價值共創”的整合理論框架,不僅能夠有效指導企業的價值共創實踐活動,而且可以明晰當前研究的空白和不足,為今后相關研究指明方向。
有鑒于此,本文從可供性的概念、虛擬社區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以及兩者對企業和用戶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探究虛擬社區可供性到價值共創實現的內在機理,以期促進價值共創互動過程更好地價值輸出。具體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可供性概念的起源和發展;第二,虛擬社區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以及可供性到價值共創轉化路徑研究;第三,制約虛擬社區可供性到價值共創的邊界因素;第四,研究的結論與展望。
可供性概念最早是生態心理學家Gibson 提出。Gibson 將可供性定義為人與環境之間存在互惠關系,在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下,人通過知覺直接感知,產生行為和價值[12]。Gibson 認為環境特征是影響人或個體的行為。隨著知識共享研究的不斷興起,可供性概念被廣泛的應用于知識共享領域,重點研究了服務情境下知識傳播、價值共創的表現[16]。隨后學者們從不同領域延伸并豐富了可供性概念。在工程設計領域,可供性發揮著促進用戶與環境互動的銜接作用[17]。在信息技術領域可供性表示某種客觀環境給用戶提供行為動機的可能性[18]。社交媒體領域認為可供性在于促使用戶與社交媒體互動,增強用戶購買意愿[19]。平臺領域將可供性定義為借助技術的便捷性觸發用戶和平臺商家互動,產生交易行為[20]。因此,國外學者對于可供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供性促使用戶對客觀環境主觀感知并產生行為交互的兩個方面。
可供性的實踐應用,推動了國內學者對可供性的研究。在社會網絡情境下,可供性基于社會網絡關系,促進知識創造[21]?;诖耍瑢W者們逐步將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結合,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例如基于單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可供性視角下互聯網初創企業的價值實現過程[15]。將可供性與平臺相結合,提出從平臺與用戶互動的視角挖掘虛擬社區可供性與價值共創之間的內在聯系[22]。將技術與可供性結合,探究虛擬社區技術可供性對用戶感知、用戶體驗的影響,以及技術與平臺交互界面之間的關系[23]。因此,目前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的研究多集中在互動層面,少量研究觸發兩者互動的因素,以及在虛擬社區情境下可供性到價值共創的轉化路徑。
學者們基于外部環境、用戶感知和用戶能力變化,將可供性概念豐富和發展,主要包括:關系可供性、技術可供性、媒介可供性、平臺可供性。
1.關系可供性
Gibson 等強調了客觀環境變化,并沒有探究用戶自身的變化。關系可供性通過區分用戶的個性和能力,如用戶能力、用戶關系網絡、用戶關系強度等[24],探究用戶與環境特征之間的關系[25]。如用戶關系網絡和用戶能力對產品共同設計起到重要作用[17]。因此,關系可供性將可供性影響因素延伸為用戶能力。
2.技術可供性
關系可供性與技術可供性交互產生。技術可供性強調技術對象根據用戶能力和目標提供購買行動的可能性。Markus 和Silver 認為技術可供性是客觀環境影響因素的深化,也是對用戶能力的銜接,表示技術能力、用戶特征與用戶目標等影響用戶對可供性的感知[18]。陳昌鳳等學者認為技術可供性核心在于理解用戶對于技術能力的感知和應用[26]。如用戶根據自身的能力和目標,產生對交易平臺設計界面和大數據推薦等功能的認知[27],與平臺進行互動,技術可供性通過技術能力影響互動結果。因此,技術可供性將可供性影響因素擴充為技術能力。
3.媒介可供性
基于技術可供性,社交媒體領域提出了媒介可供性。社交媒體的社交特性為用戶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28]。在社交功能主導的虛擬社區和平臺,媒介可供性主要體現在用戶對于平臺功能的感知,用戶情感認知和享樂行為。媒介可供性影響用戶感知價值,用戶感知價值影響用戶社交、用戶知識創新和購買產品與服務等行為[29]。因而,媒介可供性將可供性影響因素發展為媒介特征。
4.平臺可供性
虛擬社區與平臺類型的多樣化,促使媒介可供性衍化為平臺可供性。在不同類型的平臺和虛擬社區情境下,感知是觸發潛在行為產生的關鍵因素,參與者持續、觸發和協同感知對于用戶購買、交易以及用戶體驗等產生正向作用[3,15],如小紅書主要通過用戶分享經歷促進用戶感知;淘寶通過用戶點擊與瀏覽時間以及購買傾向推動用戶購買。由此,平臺可供性將可供性影響因素拓展為平臺類型。
總之,基于可供性的概念,學者們對其進行了延伸與豐富,代表觀點主要包括:關系可供性、技術可供性、媒介可供性、平臺可供性。基于相關文獻的梳理,運用歸納法進行總結,在參與者和環境要素的基礎上延伸了可供性影響因素為環境特征、用戶能力、技術能力、媒介特征、平臺類型,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選取與變量描述

可供性類型 概念 影響因素 效應 文獻來源媒介可供性 社交媒體的潛在特征為用戶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環境特征用戶能力技術能力媒介特征企業感知用戶參與行為、用戶理解產品、用戶知識創新、用戶社交 Ge & Gretzel[28]平臺可供性在技術和社會復雜關系背景下,必須考慮用戶感知和行動。環境特征用戶能力技術能力媒介特征平臺類型用戶與環境互動、用戶社會實踐、企業價值實現 石聲萍等[15]
隨著互聯網和平臺經濟的發展,學者們對價值共創的研究大多基于虛擬社區展開,分析多主體之間的價值共創行為。因此,本文整理了近十年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獻,從不同的角度歸納了虛擬社區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本文從服務主導邏輯、資源整合、生態系統、多個主體四個視角出發,探究虛擬社區情境下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盡管學者們對于價值共創觸發因素沒有一致的定義,但通過對價值共創過程的分析,發現在虛擬社區情境下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主要包括用戶情感認知、營造互動情景、共創社區[15]。由于價值共創參與主體的多樣性和資源的互補性,本文將其延伸為用戶情感認知、營造互動情景、共創社區、主體和資源,如表2 所示。

表2 虛擬社區價值共創互動過程、觸發因素及理論視角
可供性概念強調在人與環境互動過程中,用戶通過感知,產生行為的可能性,其影響因素包括:環境特征、用戶能力、技術能力、媒介特征、平臺類型。價值共創強調多主體之間進行互動,整合資源,產生共創行為,其觸發因素包括:用戶情感認知、營造互動情景、共創社區、主體和資源??梢?,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皆強調環境與用戶。因此,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必然存在聯系。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究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之間的關系。B2B 品牌構建中,社會環境影響用戶參與和共同生產,其中社會環境歸納于可供性,用戶參與細分為情感沉浸與意識沉浸,共同生產細分為積極參與和情感交互[37]。用戶參與和共同生產是價值共創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情感沉浸、意識沉浸以及情感交互與觸發共創行為產生的用戶情感認知相匹配。另外,有學者基于在線購買的情境,將口碑、粘性與互動歸于可供性對相互理解、互惠與關系和諧的影響,皆產生正向作用[38]??诒⒒?、粘性的產生是基于用戶的關系網絡,相互理解、互惠等與價值共創中的用戶情感認知相符合。由此,學者們從心理角度歸納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之間的關系。
學者們也逐漸從宏觀環境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技術能力對企業家價值共創行為產生的影響,包括企業家的創業行為、信息獲取、關系交流等,而這與價值共創中的共創社區息息相關,企業家在虛擬社區中進行信息交互,從而增強人際關系[39]。另外,從服務轉型的角度研究組織行為,發現依托可供性的技術能力,結合用戶行為,識別潛在問題,進行服務創新。這與價值共創中營造互動情景密切相關[40]。因此,學者們從環境角度歸納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之間的關系。
基于已有的研究,學者將大數據營銷可供性作為前因研究其與服務創新的關系,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資源越來越重要[41],而數據資源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中主體和資源相關。另外,學者從APP 游戲化現狀研究可供性的媒介特征與用戶知識獲取、競爭等的關系[42],知識本身就是異質性資源。因此,學者們從資源角度探究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的關系。
綜上,從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的定義出發,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接著從心理、環境、資源三個角度探究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由此增強可供性與價值共創之間的關聯,為探究虛擬社區可供性到價值共創轉化路徑奠定了基礎。
可供性始終存在于虛擬社區價值共創互動過程中,虛擬社區可供性促進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的產生,可供性影響價值共創實現??晒┬耘c價值共創概念皆強調主體,并且價值共創互動過程中企業和用戶對價值的感知和行為存在差別。企業更多地關注價值主張如何實現[15];用戶更加關注如何進行價值感知并獲得價值[36]。因此,本文將主體劃分為企業和用戶,分析虛擬社區可供性到價值共創的轉化路徑。
1.基于企業層面的轉化路徑
服務主導邏輯強調關系交流包括企業與用戶情感認知一致和虛擬社區的建立。關系可供性與虛擬社區價值共創的主體間關系交流密切相關。如小米社區的品牌推廣活動[6],目的是吸引用戶參與企業的營銷活動,提高用戶的參與度。企業與用戶在互動過程中,交換信息和資源,既滿足了用戶需求,又增強了用戶忠誠度和品牌忠誠度。
資源整合視角強調用戶在價值共創過程中對資源的綜合利用。用戶聚集形成了新興在線社區[33],關系可供性通過用戶關系網絡影響價值共創[24]。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中主體和資源表現為企業和用戶同時整合所擁有的資源如信息資源、知識資源以及技術資源等。如在共同產品設計過程中,用戶將知識、目標等與企業的產品設計理念進行融合,兩者資源整合,形成新產品[43]。小米手機基于小米社區中的用戶評論,收集關鍵信息,更新產品功能與外觀。因此,企業依托可供性增強了用戶情感認知,獲取了資源,提供了新產品或新服務,實現了價值共創。
2.基于用戶層面的轉化路徑
用戶參與價值共創的根本在于能否感知到價值。在用戶感知價值的基礎上,本節通過用戶互動行為和用戶信息行為分析虛擬社區可供性到價值共創的轉化路徑。
(1)用戶互動行為
用戶互動行為是用戶參與價值共創的重要行為。價值共創的本質就是互動,價值共創觸發因素更易在虛擬社區的互動情境下產生。虛擬社區可供性會影響價值共創觸發因素,價值共創觸發因素進一步影響用戶互動行為。
生態系統內部資源交換、關系協同、虛擬社區用戶的規模以及多主體互動等,會影響平臺企業的價值共創。技術可供性與媒介可供性強調用戶能力、技術能力以及媒介特征為用戶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4,29]?;舆^程中用戶能力和目標對價值共創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淘寶、京東等交易虛擬平臺,用戶消費目標和用戶購買能力、認知水平、互動能力等會影響交易成功和用戶購物滿意度[33]。
多個主體視角強調主體的多樣性與主體能力及情感認知。平臺可供性貫穿于共創社區中,如品牌社區、非交易虛擬平臺、語義互聯網在線社區等,多方利益相關者互動,投入資源,積極參與價值共創活動。如滴滴、貨拉拉等出行虛擬交易平臺,滴滴的用戶的價值感知是及時和安全性;而貨拉拉的雇主和司機的價值感知不同,一是貨物及時完好的送達,二是能夠獲得更多的報酬和訂單,有充分的權益保障。因此,在虛擬社區交易過程中,用戶提供信息資源,平臺進行資源匹配,多方主體產生交互行為如創新行為、互動行為等[44],促進價值共創實現。
(2)用戶信息行為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用戶逐漸從傳統的消費者轉變為信息化的消費者,因此在數據化的情境下,探究虛擬社區可供性到價值共創轉化路徑-用戶信息行為具有現實意義。用戶信息行為強調用戶交換信息資源,滿足自身需求,這與價值共創強調互動和價值實現有著本質的聯系。并且外部環境會影響用戶的信息行為,而這與可供性強調的環境因素也息息相關。
目前學者們對于信息行為的定義并不一致。如有學者表示信息行為是用戶信息需求、環境刺激和用戶認知與情感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1]。通過信息行為的定義可以看出用戶的信息行為根據信息需求的不同會多樣化,并且外部環境的改變也會影響用戶的信息行為。由上述可知,可供性的基礎因素主要是參與者與環境,因此用戶信息行為與可供性之間存在潛在聯系。如有學者提出可供性可以引導用戶行為[46];用戶的信息獲取行為具有適應性,技術可供性和社會關系可以提高用戶獲取信息的可能性[23]。因此,可供性會影響用戶信息行為的產生。除此之外,用戶信息行為又劃分為信息共享行為、信息搜尋行為、信息交互行為等[1],而價值共創的本質就是交互,因此用戶信息行為也是用戶參與價值共創的一種形式。另外,學者通過對技術可供性與用戶信息行為的分析,發現技術可供性正向影響用戶的信息診斷性[23]。信息交換是用戶了解產品的主要方式之一,深入的信息交換有利于用戶購買行為的產生。因此,技術可供性正向影響用戶的信息診斷性,進而影響用戶的信息交換,而深層次的信息交換行為,會促進購買行為的產生。
總之,可供性存在于價值共創的過程之中,促進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的產生,進而影響價值共創行為。應用層面來講,企業更加關注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用戶是如何參與價值共創,而用戶更加側重于如何價值感知,基于互動行為和信息行為,更加明確用戶如何感知價值并參與價值共創。因此,明確虛擬社區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的關系,能為企業運用可供性實現經濟效益提供借鑒。
價值共創互動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影響價值共創結果。邊界理論指出,虛擬社區存在的很多外部環境因素,會制約或促進可供性-價值共創的轉化[47]。因此,基于可供性的概念,對參與者和環境進行剖析,我們發現在企業層面影響可供性到價值共創的邊界因素主要包括產品內容、平臺不同發展階段;用戶層面主要包括認知能力、社會互動能力;環境層面主要涵蓋技術水平、外部客觀環境。
產品內容影響用戶對企業的信任,當信任不足時,用戶對產品內容滿意度降低,減弱可供性的作用;當產品內容符合用戶價值需求,會增強用戶信任,增強可供性的作用[48]。如在品牌虛擬社區,產品內容豐富對可供性產生具有推動作用,進而促進用戶價值共創[49]。平臺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供性發揮作用的強度也不同。如貨運平臺不同階段價值共創的邏輯和原理不同,在進入時期,多方主體通過實名認證等措施建立信任網絡,產生關系連接,促進可供性的產生。而信任機制破壞,基于關系連接產生的可供性就會斷裂,從而減弱可供性的作用[50]。在使用時期,快速響應、互動、便利性影響用戶互動,用戶深層次互動會增強可供性的作用,反之也會降低可供性的作用[51]。綜上,產品內容、平臺不同發展階段是基于企業角色到可供性的邊界因素,這些細分因素對可供性的影響,既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
認知能力是指主體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智能加工過程[52],在虛擬社區情境下,衍變為用戶思維方式和自我反應等[53]。社會互動能力的本質是互動,虛擬社區中互動是基于購買、評論、轉發等行為。良好的社會互動能力有利于用戶情感的共鳴和信息的交互[4],從而促進可供性發揮作用,反之也會弱化可供性的產生。在企業虛擬社區中,用戶的認知能力可以衍化為自我效能感知和外部激勵感知,而虛擬社區的價值共創環境對這兩類感知起著正向作用,若無法形成價值共創閉環,也會產生負向作用[54]。因此,用戶認知能力和社會互動能力既可以促進可供性的產生也可以弱化可供性的產生,從而引導用戶行為,如購買行為、信息分享行為等。
虛擬社區情境下,環境因素包括技術水平、外部客觀環境。技術為技術可供性、媒介可供性、平臺可供性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技術水平的提高會影響操作的便捷性、平臺的界面設計、智能算法升級[27],這對企業和用戶的在線互動有正向或負向影響。當平臺保護用戶隱私,技術優化平臺功能,會促進用戶在線互動,從而促進可供性的產生;而數據挖掘侵犯用戶隱私,作用效果就反之,會減弱可供性產生。外部客觀環境變化會影響參與者對可供性的感知程度[22]。在企業虛擬社區中,外部客觀環境的變化對用戶感知具有正向作用[54],用戶感知是用戶能力的一種具體表現,而用戶能力影響可供性的產生。品牌虛擬社區中,外部客觀環境是影響價值共創的前置因素[55]。因此,環境因素在價值共創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因素的改變對可供性的產生可能有著正向或負向的影響。
綜上所述,通過對虛擬社區可供性邊界因素的分析,便于明確邊界因素對可供性產生的影響。相關學者已經對可供性產生的限制條件進行了剖析,主要是從可供性的概念出發,將其邊界因素歸結為環境、用戶能力和發展階段[15]。基于此,本文結合學者們對可供性邊界因素的劃分,進一步從企業、用戶和環境三個層面展開,發現企業、用戶和環境因素對可供性的產生起著正向或負向作用。通過上述的分析,本文梳理了整體的研究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研究框架
隨著社會經濟的復雜化程度加深和價值共創研究的發展,價值共創觸發機制的研究逐漸成為價值共創關注的重點。自Gibson 首次提出可供性概念,經過數年的發展,呈現出較為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可供性是研究價值共創的一個重要視角,但基于可供性視角研究價值共創兩者之間關系和影響的文獻較少,且大多集中在單案例研究方面,較少從理論方面梳理兩者之間的關系?;诖?,本文通過對可供性概念起源與延伸和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的分析,以虛擬社區“可供性—觸發因素—價值共創”為主線構建了研究的理論框架。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可供性概念源起于生態心理學,是指個體與環境存在互惠關系,個體通過感知,產生行為和價值輸出??晒┬愿拍钆c價值共創的本質-互動有著緊密地聯系。因此,本文分析了可供性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環境特征、用戶能力、技術能力、媒介特征、平臺類型,并進一步探究可供性與價值共創之間的聯系。
第二,本文基于服務主導邏輯、資源整合、生態系統、多個主體四個視角,剖析了價值共創的觸發因素,主要包括:用戶情感認知、營造互動環境、共創社區、主體和資源。并且各因素相互嵌入和聯系,不同視角下的價值共創觸發因素隨著轉化路徑不同價值共創實現結果也可能改變,且可供性是價值共創觸發因素產生的前因。
第三,根據邊界理論,存在邊界因素限制可供性發揮作用,而明確可供性的邊界因素,有利于明晰可供性與價值共創觸發因素之間的關系。基于此,本文依據可供性的概念,分析了參與者和環境對可供性的調節作用,發現主體中的企業與用戶以及環境因素對可供性的產生可能會有正向或負向作用。
可供性理論植根于價值共創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可供性理論基礎不斷完善,但作為一個較新的研究主題,可供性對價值共創影響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還有較多探討和研究空間。
第一,基于可供性概念、內涵和維度劃分缺乏實證研究的測量量表。現有研究從理論上分析了可供性的基礎因素及影響因素,包括參與者、環境、技術等,但并未對這些因素以及相互作用機制對價值共創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未來可對可供性概念、內涵和維度劃分進行測量并構建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同時也可通過實證研究來驗證可供性影響因素與價值共創之間的關系,以便深層次地理解可供性對價值共創的作用。
第二,探究可供性視角下虛擬社區用戶信息行為與價值共創的轉化路徑的聯系。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環境,參與者的信息行為會如何變化?對價值共創轉化路徑有何影響?參與者對環境感知程度的變化和自身能力的提升與價值共創轉化路徑有何聯系?以上問題歸根究底是可供性影響因素的改變會如何影響用戶信息行為進而影響價值共創的轉化路徑。因此,未來應更多從可供性視角研究虛擬社區用戶信息行為與價值共創的轉化路徑的關聯。
第三,揭示基于中國情境的邊界因素對于可供性-價值共創的影響效果?;谏鷳B系統視角,價值共創的參與者受到制度約束和協調,從而促進價值共創,制度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然而關于從可供性到價值共創的邊界問題研究還有限。特別是中國情境下制度的特殊性,邊界條件、文化環境、制度環境等都會發生改變,都和西方國家存在差異。因此,中國情境的制度對可供與價值共創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第四,識別虛擬社區可供行性的影響要素并研究其影響效果,從而為企業改善可供性提供指導。關于可供性的影響前因,本文從理論視角和基礎概念進行了歸納總結,并沒有結合企業實例進行具體分析。因此,未來應該從企業自身出發探究可供性的影響前因,為企業運用和發掘可供性明確路徑,促進企業的價值輸出。
第五,開展可供性與價值共創關系的多案例研究。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發展促進了商業經濟向數字化經濟轉變,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商業理念已獲得業界的關注和研究,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的關系研究正逐步發展。目前,結合可供性視角,進行的案例研究多為單案例研究,從多案例比對和跨文化比較的研究較少。因此,一方面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案例研究,比較不同經營情景下可供性與價值共創的關系,歸納總結其中的異同點。另一方面,可以驗證實證研究的結果,便于深刻認識可供性在價值共創實踐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