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艷
許昌市生態農業發展綜合效益評價體系探究
張培艷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鄭州450000)
“十四五”規劃背景下,農業進入綠色發展時代,綠色農業以生態、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為標志。實施農業綠色發展戰略,需要培育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發展方式。許昌市作為河南省具有屬地特色的農業區域,在綠色農業發展實踐中探索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式,并實現了一定的綜合效益。文章通過構建生態農業效益評價體系,采用AHP層次分析法分析了許昌市生態農業的綜合效益,從培養生態農業人才、注重生態農業知識宣傳、提升生態農產品品質等方面提出了促進許昌市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提升的策略建議。
生態農業;效益評價;AHP層次分析法;許昌市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由于長期處于“石油農業”的發展模式,出現了農藥污染、化肥污染、農業生產自身污染等諸多問題,農業環境變得日益脆弱,已危及農業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1]。因此必須調整農業發展模式,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融入農業發展之中,因而生態農業應運而生。許昌市作為河南省的農業大市,有著先天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優勢,發展生態農業不僅能促進許昌市的經濟發展,還能夠改善日益加劇的環境污染。對生態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研究可以精確地得出許昌市各個部分效益的真實情況,有利于政府做出下一步的戰略規劃。
許昌市地處河南省中部,屬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自然資源相對充裕,同時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易發生氣象災害,如干旱、洪水、大風和冰雹。
近年來,政府也陸續發布政策文件,注重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并投入專項資金用以支持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2017年,許昌市出臺了《關于推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將培育出20個千畝以上、100個百畝以上的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和特色示范基地。2021年,許昌市人民政府發布了《2022年度森林許昌生態建設實施方案》,指出將會進一步擴大綠化林以及生態建設林的面積,并相應增加示范村的數量。相關政策方案的實施,促進了許昌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的調整,提高了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推動了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15年以及2020年的《河南統計年鑒》,以此來對比2020年與2015年許昌市的生態農業綜合效益。
農村自然生態體系的三種經濟效益分別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而謀求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平衡是推進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農業經濟效益提高有利于農業產業獲得更多的社會公共資源。本文根據該領域主要評估指標的代表性以及所研究區域的實際狀況,選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下的17個指標(見表1)對許昌市生態農業效益進行評價。2020年許昌市各項二級指標值及其與2015年的比較結果如表2所示。
表1許昌市生態農業效益評價指標
目標層一級指標二級指標 許昌市生態農業綜合評價經濟效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 種植業產值 畜牧業產值 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 生態效益全市糧食總產 全市糧食播種面積 糧食畝產水平 全市有效灌溉面積 全市造林面積 社會效益土地流轉面積 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 全市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率 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鄉居民收入比 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 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
表22020年許昌市各項二級指標值及其與2015年的比較
編號二級指標量級比2015年增加 (減少) 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8.1億元18.80% 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93.31億元18.80% 3種植業產值181.90億元0.48% 4畜牧業產值124.13億元-2.70% 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7.58億元3.90% 6全市糧食總產量303.54萬t3.50% 7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80萬畝0.00% 8糧食畝產水平450.5 kg9.20% 9全市有效灌溉面積369.3萬畝1.50% 10全市造林面積11.24萬畝89.40% 11土地流轉面積164萬畝0.00% 12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5 534個0.00% 13全市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率90%0.00% 14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 708.1元47.60% 15城鄉居民收入比1.77∶1-6.78% 16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93.24萬kW0.50% 17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3.55%5.98%
數據處理過程依次是數據標準化、多年標準化平均、各級指標的比例貢獻率、基于相對貢獻率的判斷矩陣的構建、各級權重向量的計算,并將各年度的標準值與權重系數相乘計算出評價值。
本節使用SPSSAU對17個指標的權重進行逐個描述,SPSSAU默認采用求和積法進行AHP的分析。一個較大的平均值意味著更高的重要性和更高的權重。AHP判斷矩陣如圖1所示。

圖1 AHP層次分析判斷矩陣
在使用AHP進行權重計算時,對本文內容進行一致性試驗數據分析,以研究和評估通過權重計算的一致性試驗結論,并計算一致性指標的CR值(=/)。首先經過以上運算可以得出CI值[=(最大特征根-)/(-1)],然后結合判斷矩陣的順序得到RI值,同時計算CR值,最后進行一致性檢驗。隨機一致性RI表格如表3所示。
表3隨機一致性RI表格

n階345678910111213141516 RI值0.520.891.121.261.361.411.461.491.521.541.561.581.591.5943 n階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RI值1.606 41.613 31.620 71.629 21.635 81.640 31.646 21.649 71.655 61.658 71.663 11.6671.669 31.672 4
一般來說,如果CR值越小,則表明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好。CR值小于0.1,說明其通過了一致性檢驗;CR值等于0.1,則判斷矩陣符合一致性檢驗;但如果CR值大于0.1,說明不存在一致性,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適當的調整并重新分析。17階判斷矩陣計算的CI值為0,對應表3中RI值為1.606 4。二階數據都通過了一致性檢驗,最終計算得到的權重一致,判斷矩陣歸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為權向量。
AHP分析結果表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和種植業產值這3個指標納入經濟水平的權重系數較大,而畜牧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的權重系數相對較小。在農業生態水平中,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權重最高,全市造林面積的權重最低。在社會層次,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權重系數最大,而城鄉居民收入比的權重系數最小。在17個評價指標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這3個評價指標對許昌市生態農業評價影響顯著。
在經濟效益方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較大,2020年均比2015年增長了18.8%,說明經濟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經濟總量的水平。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只增長了3.9%,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后勁還是不足。其中增長最慢的是種植業,其產值僅增長了0.48%,而畜牧業產值不增反而減少了2.7%,說明今后還需加大對種植業、畜牧業的扶持力度以及資金支持。
全市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最大,2020年與2015年相比增長了47.6%,說明生態農業發展使得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但是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農業機械的總動力并沒有明顯地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是不高。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相比2015年下降了6.78%,說明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縮小,這也側面反映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正在向現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2020年全市造林面積比2015年增長89.4%,政府在5年間實施的政策完全落到實處,生態環境大幅改善,糧食的畝產水平增長9.2%,糧食總產量增長3.5%,全市有效灌溉面積增長1.5%。以上數據分析表明,許昌市產生的生態效益對農業整體效益有正向影響。
生態農業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對人才和技術有較強的依賴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健全生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對于生態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政府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以實踐為導向,培養具有生態農業專業知識的技術型人才。
生態農業作為新時代我國農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必將引領農業走向新的潮流,因此需要專業人員系統化、全面化地解析生態農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對其進行宣傳,能深入挖掘廣大農民推動生態農業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使之成為想為、敢為、愿為、更能為的一批又一批生態農業產業的建設者,這才是不斷推動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3]。
當前我國生態農業與其相關聯、伴生行業之間的協同度較低,普遍只是建立了相對松散的對話機制,缺乏更為具體、深入的合作,并未真正形成一體化產業鏈[4]。政府相關部門應帶動生態農業整體的規范化、高標準建設,利用許昌市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帶動一批創業者增收,再利用充足的現金流完善與生態農業配套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服務業、旅游業、文化業,形成三產融合的完整的產業鏈,讓生態農業貫穿其中,支持許昌市各產業形成良好的生態圈,推動整體經濟蓬勃發展。許昌市應以生態農業為核心力量,進而形成規模效應,帶動周邊縣、鄉、鎮,實現全民致富。
優化生態農產品的品質,需要運用現代農業設施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與普及,整體提升生態農產品質量[5]。要推動農業科技不斷創新,研發出具有更高品質的種子。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高標準、嚴要求,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目前,綠色生態農產品由于不施加化肥農藥,種植環境安全無污染,以及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而廣受青睞,所以提升生態農產品的質量不僅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更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提升。
許昌市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在短短幾年內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生態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人均收入顯著增加。但在生態農業人才、生態農業產業體系、生態農產品品質等方面還有一定提升空間,需要加強現代化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深入挖掘推動生態農業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從而促進許昌市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文豐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生態治理現代化:理論闡釋?問題審視及發展進路[J].經濟體制改革,2022(1):82-87.
[2]張中正,趙慶蔚.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8):38-40.
[3]楊文歆.鄉村振興戰略下生態農業發展困境及對策構建[J].農業經濟,2019(11):22-23.
[4]王冰.生態農業轉型對接供給側改革的產業化推進路徑[J].農業經濟,2022(3):32-33.
[5]張燕.鞏固脫貧成效下的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21(11):22-2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30
F327
A
2095-1205(2022)07-92-03
張培艷(1996-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農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