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翔
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湖南鄉村風貌保護探究
王俊翔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湘潭411100)
湖南通過“精細農業”“環境整治”“鄉風文明”“農村黨建”“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中的“質”既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非物質層面,基礎設施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但也存在包括鄉土元素流失、差異化漸失、鄉村空間形態和植入的城市元素難以接續,呈現風格混搭、元素混雜等現象,鄉村風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文章基于湖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中鄉村風貌遭到破壞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根據湖南地區鄉村特點提出了應對策略,以期為湖南鄉村風貌保護與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美麗鄉村;鄉村風貌;保護;整治;湖南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1]。目前,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鄉村發展活力充分激發,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高。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編制村莊規劃要立足現有基礎,保留鄉村特色風貌,不搞大拆大建。”湖南省的部分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但地方風貌特色明顯。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對湖南鄉村風貌進行保護和發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關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
對于鄉村風貌的概念,有多種解讀和認識。張立等在《中國鄉村風貌的困境、成因和保護策略探討——基于若干田野調查的思考》一文中認為“風”是對村莊文化系統的概括,是傳統習俗、風土人情、戲曲、傳說等文化方面的表現;“貌”則是村莊物質環境中相關要素的總和,是“風”的載體和村莊風貌的外在構成[2]。馬麗、郭溫溪在《傳統村落風貌的保護方式探索——以浙江寧海縣許家山村為例》一文中認為鄉村風貌中的“風”特指構成鄉村社會的人文環境,包括宗教文化、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等;“貌”則特指構成鄉村自然和人工的物質[3]。
總體而言,鄉村風貌是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為主體,以特定自然景觀風貌為基礎,在地域人文系統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區域環境構成,體現在地域的自然風貌表征和人文景觀內涵上。
總體來講,鄉村風貌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本地特色的鄉村空間格局,傳承延續歷史文化的載體,鮮活真實的鄉村生活,隨時空變遷的時代印記,以及包括地貌、產業、建筑風格與材料、宗教、色調、風俗、服飾等元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相關元素也會發生變化,包括新的建筑形式的融入、現代材料的運用等,鄉村風貌的特征也隨之發生變化。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鄉村風貌是發展鄉村產業的重要資源,它為村民提供了發展旅游、民俗、特產等產業機會,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保障,對于發展農村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2019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等6部委聯合發布了《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全國共有2666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湖南省有401個,數量居全國第一。湖南傳統村落承載著湖南人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保護湖南鄉村風貌,對于研究湖湘民居、少數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對于延續湖湘歷史文脈同樣有著深遠的意義。
湖南地處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嶺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的地帶,地勢呈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構成,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省可劃分為六個地貌區,即湘西北山原山地區、湘西山地區、湘南丘山區、湘東山丘區、湘中丘陵區、湘北平原區,形成了山丘平原不同地域鄉土聚落形態[4]。
湖南境內河谷縱橫密布,大部分區域處于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有湘水、資水、沅水、澧水為湖南四大水系。隨處可見的池塘、蜿蜒曲折的溪流,多樣的水體形態造就了豐富的鄉村風貌,使得鄉村風貌空間千變萬化。湖南鄉土植物資源非常豐富,主要以林木、竹和茶葉為主。一些生長期較長的樹木(如香樟),隨著樹齡的增加形成了鄉村獨特的景觀和標志。
受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的影響,湖南鄉村建筑形式以吊腳樓、院落式建筑等為主,輕巧、通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采用磚木結構,以木、石與青磚組合建造,圍墻采用竹籬、矮石墻等,鄉村田園特色明顯。近年來,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鄉村建筑建造技術也在發生變化,一些現代建筑形式和建造手法與材料被引入鄉村,出現不同的鄉村建筑風貌。
湖南農業資源豐富,是中國糧食主產區,素有“洞庭魚米之鄉”的美譽。盛產稻米、豬肉,油、茶、中藥材等[5],農業資源和類型豐富多樣。豐富的耕作方式、耕作內容、生產農具、田園形態已成為湖南鄉村風貌的重要特征。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民情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6]。湖南是一個擁有多民族的省份,少數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為主。苗族的傳統服裝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苗族的節慶較多,包括趕年場、三月三、趕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其中七月七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湘西州的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侗族主要集中在湖南省的新晃、會同、通道、芷江、靖州等地,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顏色以青、紫、白、藍色為主。鼓樓是侗族特色的建筑物,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另外,農閑斗牛也是集體娛樂之一。
《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1)》顯示,湖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同時也指出在美麗鄉村環境治理和風貌保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總結為以下幾點。
“鄉村建設城市化”,湖南也不例外。沒有一棵樹遮陰的大型活動廣場、籃球場,生硬的景墻、拓寬的馬路和瀝青硬化的人行道等,基本都是直接將城市環境建設內容與形式搬到鄉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村民生活和基礎設施,但與鄉村原有風貌不協調[7],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風貌。
湖南鄉村風貌資源豐富,但民族村寨、傳統村落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導致很多村民對鄉村文化缺乏自信,產業單一、就業機會匱乏、基礎設施落后等成為村民對傳統鄉村的普遍認知。不少村民盲目跟風,建設所謂的“新民居”,破壞了鄉村傳統風貌。此外,由于村民也缺乏歷史文物保護意識,導致不能妥善處理各類文物的修繕工作。再加上鄉村部分人口流向城市,鄉村傳統習俗和鄉土文化也日漸流失[8]。
根據對湖南湘潭地區近20個村莊的調研,除少數有產業支持、地理條件優越、獲外部資金支持外,多數鄉村風貌保護和環境建設缺乏資金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湘西地區的相關問題尤為明顯。近年來,政府通過“設計下鄉”等公益活動調動社會資源服務鄉村,為鄉村提供整治方案,但仍然存在由于缺乏資金而無法施工,或者降低整治保護標準,鄉村風貌保護工作難以為繼。
湖南省各市州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推進美麗鄉村和新農村建設的文件,對于“鄉村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和依據,但對于風貌保護內容、方式等則體現不多。在建設過程中對“美”的理解過于片面,在政績及利益的驅動下,不考慮鄉村風貌特點,急于求成,存在建設手法與形式雷同,形式混亂和風格不協調等現象,導致鄉村自然風貌逐漸缺失。
在參與湖南多個地區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過程中發現,政府介入主要在項目前期,如在社會資源整合、資金扶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于規劃設計與施工等后期成果及對風貌影響度關注較少,缺乏分級監管機制,鄉村風貌保護政策難以落實,保護效果也難以保證。
基于湖南目前鄉村風貌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提出鄉村風貌保護與整治策略。
5.1.1 加強鄉村風貌保護宣傳
鄉村風貌保護宣傳,首先從村干部開始,聘請相關專家以講座形式對村干部進行風貌價值、法律法規、保護內容、保護措施等開展培訓。其次是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利用村民微信群、抖音等網絡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鄉村特色風貌保護意識;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在村域醒目的區域張貼法律法規文件、繪制宣傳海報等形式提高群眾對鄉村特色風貌的認知度;針對湘西等鄉村風貌特色明顯的地區應該加大宣傳力度,以促進全體村民參與鄉村風貌保護工作。
5.1.2 鼓勵村民參與風貌保護工作
良好的鄉村風貌是村民的共同財富,而鄉村風貌的保護需要村民共同參與。《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指出,“村集體要根據保護發展規劃,將保護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發揮村民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主體作用。村兩委主要負責人要承擔村落保護管理的具體工作,應成為保護發展規劃編制組主要成員。傳統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應當按規劃要求進行維護和修繕”。村落保護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為了鼓勵村民積極參與鄉村風貌保護工作,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網絡平臺調查、村民代表會議上等形式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見[9],讓村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身份。有條件的鄉村可以組建由村民組成的能工巧匠小組,參與改造和修復村落風貌。政府有關部門可對積極分子給予獎勵,提高村民參與鄉村風貌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豪感。
充分發掘鄉村風貌的經濟價值,從根本上讓村民感受到保護鄉村風貌能夠提升生活質量。政府應引導社會資源參與開發鄉村風貌并形成產業,使風貌資源成為致富資源,形成內生動力。例如,利用鄉村風貌優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產業、民宿、寫生基地、藝術創作基地,與歷史建筑結合的茶館、手工藝作坊、畫廊、民間藝人的創作基地等[10],而這些項目能得到成功運作的前提是不對村莊風貌造成破壞。
通過產業開發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讓村民真正體會到對鄉村風貌保護是有價值的,進而建立鄉村文化自信,從而使鄉村風貌保護在鄉村內部形成內生動力。
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11]。湖南地處丘陵地區,少數民族較多,鄉村風貌豐富多樣,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不平衡,應針對湖南不同地域風貌特點施行差別化政策,從培養鄉村風貌管理人才、鄉村風貌建設人才入手,建立人才發展機制。
5.3.1 培養鄉村風貌管理人才
要保護好鄉村風貌,需要有一批懂鄉村風貌、有管理能力的人。通過采取內培外引的方式培養人才,充實農村經營管理隊伍,確保事有人干、責有人負。
重點培養鄉鎮村干部、鄉村建設管理人員的鄉村風貌知識和管理能力。開設涉農專業培養鄉村人才,相關鄉村或政府部門可與高校合作開展成人教育,以在校學習、彈性學制、農學交替、送教下鄉等方式,為村干部普及鄉村風貌知識,培養管理能力。另外,除了內部培養以外,還可以通過聘請相關行業專家作為駐村服務專家,作為優秀管理人才的補充。
5.3.2 培養鄉村風貌建設人才
先規劃后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擁有一支熟悉鄉村風貌、懂得規劃設計的人才隊伍,是建設好美麗鄉村的基本保證。鄉村風貌建設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內外兼修”,對內要培養村民風貌保護所需的建設、修繕和維護技能,保障基本的風貌保護、修繕、維護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對外要加強與設計院所、高校聯系,搭建互幫互助服務平臺,組建一支能夠下鄉服務的鄉村風貌建設專業人員,解決風貌保護技術性難題,同時能為村民提供建設培訓,從而為農村風貌保護、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打好基礎[12]。
湖南地區民族眾多、文化差異大,即使是同一地區的村落其風貌也存在著差異性。要想有效保護特有風貌,應根據不同地域特色,分區分類制定風貌保護與管理要求,作為相關村莊規劃設計、施工的驗收和審批標準。對于風貌資源特點明顯、內容特別豐富的區域,應獨立制定風貌保護與管理要求,杜絕包括城市符號在內的外來元素的入侵,并上升到法律層面,從而達到有效保護傳統村落風貌的目的。
鄉村文化振興是政府落實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保護好鄉村風貌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基于政府認同感及權威性,政府應該在風貌保護方面起到引導、督查和扶持作用。應分級分層制定主體責任,確保規劃設計、保護修繕、建設施工等環節按照風貌保護要求、政策執行到位,并將此項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確保鄉村風貌保護的正確方向。
湖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村地域廣闊且風貌資源豐富,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保護好、利用好鄉村風貌資源,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展現湖南鄉村“美麗”的一面,更是為湖南農村脫貧致富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入新的動力。
[1]馬怡菲.美麗鄉村建設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20.
[2]張立,王麗娟,李仁熙.中國鄉村風貌的困境?成因和保護策略探討——基于若干田野調查的思考[J].國際城市規劃,2019,34(5):59-68.
[3]馬麗,郭溫溪.傳統村落風貌的保護方式探索——以浙江寧海縣許家山村為例[J].裝飾,2016(1):126-127.
[4]鄧宏.湖南高速公路應對雨雪冰凍災害舉措研究與對策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1,37(4):186-190.
[5]王承輝.湖南省財政農業投入對農民增收的影響[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6]黃鶴.農民朋友不可不知的99個風俗禮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7]宇振榮,李波.鄉村生態景觀建設理論和技術[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7:21.
[8]欒峰,奚慧,楊犇.美麗鄉村:貴州省農村政策及其實施調查[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158-160.
[9]陸福興.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和諧農村構建實證研究——來自湖南L縣的問卷調查[C]//張興杰.社會學視野下的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國社會學2007年學術會分論壇文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105-116.
[10]張廷興,董佳蘭,叢曙光.中國文化產業史[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7:111-119.
[1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EB/OL].(2021-02-23)[2022-05-07].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12]《中國低碳循環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低碳循環年鑒(2019)[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20:292-296.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48
TU982.29
A
2095-1205(2022)07-148-03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湖南新農村風貌保護與景觀設計研究”(18C1260)
王俊翔(1980- ),男,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