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山地農業高效發展困境與對策
王玲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貴陽550025)
山地農業高效發展是實現貴州鄉村振興和貴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部分。在貴州發展“黃金十年”進程中,山地農業高效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山地農業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山地農業園區規模效益不突出且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新型農民職業化水平低、缺乏先進的農業經營合作模式等問題。亟須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措施,提升山地農業園區規模效益,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激發新型農業主體內生動力,倡導先進的農業經營模式,致力于發展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貴州特色山地農業。
鄉村振興;山地農業;高效發展;困境;對策;貴州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我們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制定不同的發展策略。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東部,海拔為700 m~1 500 m,地勢西北最高,向東北和東南降低。貴州省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9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可以說,貴州山地農業的良性發展關系到山地地區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的提升,更關系到貴州省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農村振興的背景下,發展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貴州特色山地農業尤為重要。
我國學者對山地農業的研究始于1960年,當時主要是通過促進山地農業的高度機械化、利用不同的氣候資源和地形地貌特征,實現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山地農業發展研究呈現出學科多元化、研究方向多樣化的趨勢。由于貴州山區自然條件的制約,貴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成本高、耕地面積小且分散,農業生產不穩定。周丕東等(2020)[1]認為,貴州的地形地貌特征為貴州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貴州山區應加快耕地適度機械化建設。黃婧等(2015)[2]認為,貴州山區農民合作成本高,阻礙了山地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農產品市場化效應不突出。在典型的亞熱帶喀斯特和山地高原特征下,貴州地貌起伏大、切割強、類型復雜,區域性差異顯著,因此,貴州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發展山地農業時,應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劉心一(2018)[3]提出,在山地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應將部分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結合起來,加大對農業園區和農業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生態農業高效發展。
貴州山地農業的發展不僅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產品市場化不足,易受自然災害威脅,新型農民職業化水平低等挑戰。因此,文章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實現貴州山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貴州農村“社區”受到內外部經濟壓力的影響,經濟效益不甚理想。第一,由于受限于地形條件,貴州的耕地是分散的。大多數農村地區仍然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大多農民只能依靠傳統農業經濟維持日常生活,難以致富,如若遇到自然災害,還極有可能導致虧損。第二,山地農業機械化成本高,農業機械設備能力弱。同時,農民生產的大部分農產品以自銷為主。農村合作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無法形成集約化經營,導致黔貨“出不了山”,農產品產業鏈短,工業增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近年來,貴州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指示,加大了對貴州山地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優先發展山地農業,努力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發展格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做大做強十二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重點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致力于提升貴州山地農業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黔貨出山”模式帶動了貴州山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然而,山地農業技術的落后,使得山地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不顯著。雖然發展山地農業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農業產業鏈,利用大數據賦能農村農業,但是由于貴州大部分山區農村并不富裕,交通不便,先天技術條件差,后天技術發展能力弱,許多村莊至今沒有配備先進的技術人員來指導山地農業的發展,另外也存在人才外流的情況,導致山地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不如人意。
近年來,貴州省高度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第一,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各市州因地制宜發展立體農業和生態農業,充分利用山地和荒坡,開發牧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建設森林城市,走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發展道路。第二,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經濟,聚焦林菌、林藥、林筍、林禽(畜)、林蜂、森林景觀利用(不包括風景名勝區和A級旅游景區等規模化旅游、康養基地)等主要業態,深入推進藥食同源試點,打造一批黔藥區域品種和品牌。與此同時,各市州加快建設農產品種植基地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促進以生態保護為基礎的山地農業高效現代化發展。
雖然近年來貴州農業發展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山地農業的發展,但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
由于受到山區自然條件的限制,貴州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于平原地區,且省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待完善。
第一,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受自然條件影響,貴州耕地零散,耕地面積小,農業種植區道路狹窄,無法容納大規模現代農業機械。此外,貴州大部分偏遠農村地區直到2021年才擺脫貧困,農民沒有富余的財力購買先進的農機設備,他們更多地為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服務,沒有考慮山地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第二,農業資源、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渠道不完善,制約了山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一些偏遠農村地區只能依靠傳統道路運輸農業資源和農產品,幾乎沒有更多的運輸渠道。例如,一些水果和農產品屬于季節性易腐產品,需要獨特的運輸渠道和能夠保證產品質量的冷鏈技術。其次,大多數農民采用家庭經營方式,將成熟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直接銷售給購買者,農民和購買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單一,農民會面臨低價售賣或銷路不暢的困境。
近年來,貴州山區依托自然優勢,發展了八步茶、辣椒、苗族藥材等特色山地農業產業園,其規模發展迅速。但是,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的加工速度跟不上產業規模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制約了貴州山地農業的發展。2020年,貴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5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例如,刺梨在省內的許多市州都有種植,刺梨企業也均有分布。貴州各產品種類雖繁多,種植面積大,但只有少數代表性產品被大眾知曉,品牌知名度較低。規模小、深加工水平低、銷售渠道窄、品牌影響力弱已成為貴州農產品開發面臨的現實困境,直接制約著貴州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
新型農民是指以農業產業、經營和服務為主要職業,掌握先進的農業開發技術和管理技術,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業從業人員。貴州新型農民的專業水平和農村勞動力的充足程度將直接影響山地農業的發展。第一,農民的專業水平較低。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的問題突出,新型農民嚴重缺乏。目前,各地政府開展了針對村內勞動力人口的農業技能培訓,但是存在培訓次數少、農民接收新知識能力弱等情況,沒有達到培訓預期目標。第二,農業勞動力短缺。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導致農村人口數量和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貴州省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 199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 979萬人,占36.11%。農業勞動力的數量不僅在減少,而且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具備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大量農村人口正在外流且回流困難。
當前,貴州部分山地地區仍沒有成立農業經營合作社,有些地區雖然成立了農業經營合作社,但是支持“農業合作社+當地龍頭企業”合作模式發展山地農業的政策力度不足。因此,“農民+農業經營合作社+龍頭企業”的新型經營模式在貴州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推廣。首先,農業經營合作社可以幫助農民解決部分農業生產中的問題,促進山地農業發展。其次,龍頭企業一方面能帶動山地農業產業園區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影響農業產業化中的各個環節以及互相之間的配合。
(1)基礎設施建設完備是山地農業快速發展的前提。根據貴州省“十四五”規劃和國發〔2022〕2號文件的指示,政府要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應為偏遠山村配套相應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推進高標準農業用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生產水平。同時,針對脫貧易返貧的農民,為了進一步緩解這部分農民購買農業機械設備的壓力,建議政府出臺相應的農業機械設備購置優惠政策,加強對這些農民的動態扶持。
(2)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優化農產品運輸服務網絡,發展山區機械化運輸體系,推進農產品初加工生產機械化,加強冷鏈技術、農產品冷藏保鮮等設施的開發應用,確保“黔貨出山”。政府可以為偏遠農村地區的農業資源和農產品長途運輸提供貨運補貼。
(3)深化農產品產銷銜接,政府要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引進知名電商平臺和企業,樹立貴州特色農產品的良好品牌形象,提升產品及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進而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同時,政府要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發展訂單農業,建議推出農業最低價格保險產品,推出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產品時,政府可以為其提供一系列補貼,以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
(1)提升山地特色農產品加工水平[4]。聚集農業園區種植基地、同類農產品加工工廠,形成規模優勢,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群,建議政府制定相應法律法規,促進相關加工企業良性發展,避免惡意壟斷,影響市場價格機制。同時,可為相關加工企業實行減稅降費政策,助力“黔貨出山”。
(2)打造品牌效應。打造有影響力的具有貴州特色的農業區域品牌、產品品牌等,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貴州山地農業優質農產品的品牌辨識度,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進而贏得良好的口碑。
(3)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目前,貴州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具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延長貴州特色的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實現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讓“黔貨”不但能“出山”,而且能“走得更遠”。
(1)培養職業化新型農民。針對農村留守適齡農業人口,政府應該鼓勵此類人員留鄉學習促進山地農業發展的相關技能,提高該類人員的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其就業創業的技能。同時,針對返鄉精英和村中鄉賢,政府應鼓勵此類人員學習農業發展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
(2)加強專業型人才的引進。貴州省大部分農村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和相關產業企業應該攜手提供優厚的待遇條件和工作環境,吸引山地農業發展型優質人才落戶。例如,為優質人才解決住房問題、戶籍問題等。對于已經留在此地區的優質人才,應該加強對該類人才的培養和晉升機制建設,以防人才流失。
(3)鼓勵村中知識分子、有威望的長者等一類群體在“村兩委”的領導下自發組建解決村民大事小事的組織,為村民“有事想溝通、有事可溝通”搭建橋梁,讓村民產生對鄉村的歸屬感,促使村民與政府、黨組織為鄉村建設形成合力[5]。
(1)政府在發展山地地區農業經營模式中應起主導作用,加強對各村莊的實地考察,調整各村莊現有基礎上不合時宜的農業發展模式,為促進山地農業現代化的高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
(2)使多方主體在農業經營合作模式過程中獲利。政府在執行發展先進農業經營合作模式過程中,應出臺關于“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分紅的標準[6],使農戶、合作社獲利邊界清晰化,讓各相關利益群體在良性的合作模式中得到應有的收益。
(3)發揮龍頭企業的優勢。為確保龍頭企業促進山地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山地農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持續提升,建議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為龍頭企業制定政銀企對接政策,為其提供降低擔保費率和貸款貼息連續優惠政策等。
以鄉村振興為背景,通過對貴州山地農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加強山地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山地農業園區規模效益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激發新農業主體的內生動力,發展先進的農業經營模式,解決貴州山地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旨在提高山地農業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山地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山地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新的問題,需要更多的學者關注山地農業和偏遠農村的發展,進而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促進偏遠農村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
[1]周丕東,劉春波,張佩.貴州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0,41(7):231-236.
[2]黃婧,史瓊,歐國武,等.貴州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8):275-279.
[3]劉心一.黔東南山地生態農業發展評價及預測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4):181-187,205.
[4]熊肖雷,張慧芳.鄉村產業振興視角下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影響因素——基于貴州省315個行政村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3-8.
[5]張領,李小藝.農民工與村莊變遷:基于現代化視角的分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2(5):59-65.
[6]李武,錢貴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與實踐模式[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1(1):11-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46
F327
A
2095-1205(2022)07-142-03
王玲(1997- ),女,漢族,四川內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地方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