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珍
重慶農特生鮮產品配送協同機制探究
劉會珍
(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401527)
文章基于重慶市農特生鮮產品的配送需求分析,結合產地和消費地兩端的需求特點,梳理重慶市地理標志產品,提出以干線冷鏈運輸和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城市農特生鮮配送體系,以干線冷鏈運輸解決重慶市丘陵地帶農戶散點分布、農村面積占比大、運輸時間較長的問題,以批發市場為核心滿足不同銷售模式情況下對城市配送的需求,以批發市場作為調節城市需求的核心點,注重批發市場的規模和選址設置,設置前置倉提升配送體系的柔性,形成產地運輸與城市配送的協同效應。
重慶;農特生鮮;農產品;城市配送;協同機制
重慶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面積8.24萬km2,轄38個區縣(26區、8縣、4自治縣),常住人口3 212.4萬人。重慶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中山地占76%[1]。受自然條件制約,重慶城鄉二元結構突出。重慶位于“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起點,自2011年“渝新歐”鐵路開通以來,重慶市外貿進出口增量明顯,也是主要出口產品的制造基地。
重慶的運輸條件較為完善,土主物流園區可通過鐵路網延伸,巴南公路物流園依托高速公路迅猛發展,果園港物流樞紐借助水運提升集裝箱運輸質量,空港物流園航空運輸繁忙。重慶物流業的快速發展,促使農特生鮮產品配送需求日益旺盛,零售業務發展態勢良好。農特生鮮具有易腐性、運輸難度大的特點,同時重慶多山地丘陵,運輸難度較大。可以說,重慶市農特生鮮產品配送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因此,建立重慶市農特生鮮產品配送協同機制勢在必行。
雖然在運輸條件和發展前景方面,重慶的城市配送具備了一些先天優勢條件,但是重慶市生鮮城市配送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近年來,重慶已經連續多次位列中國城市交通擁堵榜單上的前三位,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難以解決。目前,重慶市內環道路早高峰時間為7∶00—9∶00,晚高峰為17∶00—19∶30,同時搭配中心城區高峰時段橋隧錯峰限行政策,以保障城市交通的順暢性,但是效果不夠顯著,交通擁堵問題依然嚴重,這使得農特生鮮產品城市配送效率受到了影響。
農特生鮮產品配送機制主要有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等3種主要物流配送模式及相關運作流程。目前,政府尚未出臺生鮮配送企業的進入和退出機制,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監管[2]。農特生鮮產品配送市場至今仍被人為地按照部門、地區和行業的行政壁壘分割,造成物流供應鏈環節多,使得物流配送渠道的運作效率難以提高。為了順應現代物流配送的發展需求,應加快建立完善的農特生鮮產品配送協同機制。
目前,重慶市生鮮配送企業大多采用的是冷鏈運輸。然而,由于我國冷鏈技術不夠完善,而且相關設備也比較陳舊,農特生鮮配送很難實現全程冷鏈,這也導致農特生鮮在配送過程中容易變質。并且生鮮分揀效率也較低,配送信息化水平較低,有些生鮮要一天甚至更久才能送達消費者的手中,且缺乏相應的客戶服務反饋與協調機制,進而造成消費者的滿意度不高。
截至2021年,農產品認定評審委員會組織專家評審及認定重慶市名牌農產品636個,主要為各區縣特色農產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的評選中,重慶市特色農產品入選44個。由表1可知,重慶市地理標志產品分布廣泛,地區特色產品分散狀態明顯,區域集中,但是品種單一,在產地環節,以農戶種植生產為主,各區縣以政府牽頭打造種植基地或銷售公司,傳授種植技巧,服務廣大農戶,形成規模效應,利用供銷合作社進行產品的分類和集中,進行品質把控,完成初步加工,形成生產性基地,解決了當地農戶增收的問題。
表1重慶市地理標志產品
序號地區地理標志產品序號地區地理標志產品 1巴南接龍蜜柚23南川南川雞 2白馬蜂蜜24石曹上蘿卜 3璧山兒菜25石柱莼菜 4城口蜂蜜26石柱辣椒 5城口山地雞27太和胡蘿卜 6城口核桃28銅梁枳殼 7城口洋芋29潼南蘿卜 8大路黃花30潼南羅盤山豬 9地區產品31萬州羅田大米 10墊江丹皮32巫溪洋魚 11合川湖皺絲瓜33武隆高山辣椒 12江津廣柑34武隆豬腰棗 13江津花椒35武隆高山白菜 14靜觀蠟梅36武隆高山甘藍 15開縣錦橙37香龍根芥菜(大頭菜) 16梁平柚子38秀山金銀花 17梁平肉鴨39秀山茶葉 18梁平紅羽土雞40永川蓮藕 19羅盤山生姜41渝北歪嘴李 20南川金佛玉翠茶42渝北梨橙 21南川大米43云陽泥溪黑木耳 22南川大樹茶44云陽紅橙
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深度挖掘巴渝特色,打造巴渝文化,將各個區縣特色產品進行匯集,形成多產品共有品牌——巴味渝珍,包含地理標志農產品、重慶名牌農產品、有機認證農產品、生態原產地產品、中華老字號產品、地理保護農產品,形成綜合性平臺,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進一步增強農民開拓市場、獲取利潤的能力,更多分享品牌溢價收益[3]。重慶市成立重慶三峽柑橘集團有限公司,聯動柑橘生產基地包含萬州區、忠縣、奉節縣、云陽縣、巫山縣五地進行聯合生產、銷售,推動“三峽柑橘”品牌市場營銷計劃,建立果品集中處理基地,同時進行初步和深度加工,提升柑橘銷量,同時建立三峽柑橘文旅科普基地。
與各電商銷售平臺強強聯合。與京東自營、淘寶店鋪、天貓超市、蘇寧易購以及重慶特產館合作,突破產地到消費地的地域約束。地理標志類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線上線下通道的聯動,極大地促進了農特生鮮產地的生產和流通,也使城市配送壓力不斷增大。
全面打造品牌效應。統一規劃品牌特色,挖掘品牌背后的故事,政府做好監管工作,保障產品質量,打通銷售渠道,不斷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全流程均符合低能耗、低成本、高質量的要求,另外為增加消費者的黏性,重慶市農特生鮮產品逐漸開始設置溯源模式,現階段已經有部分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溯源,開始設置溯源模式的有奉節臍橙、梁平柚子、石柱莼菜、城口山地雞等產品。
隨著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配送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據《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重點支持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和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這兩類項目支持資金占比不低于70%[4]。農產品城市配送的發展潛力越來越大,同時政府出資力度也不斷提升,結合目前重慶市的農產品特點和城市配送現有運作模式,提出以干線運輸和批發市場為中心的城市配送模式。
如圖1所示,在最前端,農戶主要訴求為銷售產品,保持利潤,但是農戶存在集合度不夠,呈散點狀,規模效應不足,在農戶端需要以供銷合作社或農產品銷售公司作為集合點。例如重慶市農產品(集團)有限公司,進行產品整合和整體質量把控,甚至部分產品的初級加工,提高產品的品相,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保障產品的銷售,形成生產基地,搭建“產—供—銷”一體化平臺,解決農產品的供應和銷售問題。
在干線運輸環節,由于生鮮農特產品具有易腐性,保鮮難度大的特點,而重慶多山地丘陵,從其他區縣至主城區的單程運輸時間通常為2 h~3 h,運輸過程中生鮮產品損耗較大。因此,建議采用“搭建倉儲基地+冷鏈運輸”的模式,以倉儲基地解決農產品的季節性產出。冷鏈運輸是現階段保障生鮮產品的最好方式,但冷鏈運輸的監控體系不夠完善,且農產品的易腐性決定著商品的配送半徑較小,而目標消費者往往是一個廣泛而分散的群體,因此對于倉儲位置的選擇尤為重要。
在后端環節,電子商務發展日漸成熟,基于終端銷售場景多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增加,增加了直播銷售,App購買,微商銷售和社區團購等模式。直播帶貨銷售在近兩年發展態勢良好,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直播帶貨已經成為扶貧助農的良好手段,各區縣相關負責人也加入了直播帶貨隊伍,以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問題。直播帶貨通過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少了中間環節,既方便了消費者的購買,又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基于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的發展,終端消費場景逐漸多元化,消費模式逐漸得到改變。隨著微信用戶不斷增加,微商應運而生,通過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進行信息發布,整合朋友圈資源,不斷發展代理,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品牌傳播力。社區團購是基于臨近幾個小區的消費需求,進行社區群體的銷售,類似于微商,但是服務范圍較小,在2 km范圍內,或僅限于單個小區,小區內設團長,統計消費者的需求,到貨后,消費者自行前往提取生鮮產品。
除了城市配送模式外,還有一種產地直銷模式,是由大型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打通生鮮產品供應鏈,實現全渠道零售模式,整個供應鏈被企業掌控,一般客戶通過企業App進行注冊,完成購物,再由企業進行生鮮產品的配送,同時企業可以通過App對用戶偏好、消費習慣、消費金額等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更好地控制企業庫存。一般企業的供應鏈比較簡單,“農產品供應商—門店—消費者”,簡單的供應鏈條便于企業進行資源整合,把控供應鏈的運作質量,提升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面對客戶的多元化需求,這樣較短供應鏈的柔性也得到顯著提升,客戶滿意度水平也較高。典型的企業有京東生鮮、順豐優選、盒馬生鮮、永輝彩食鮮等。無論是哪種銷售模式,前端的城市配送路線重復率較高,尤其是從電商、批發市場、農超對接、分銷模式至消費者,融入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城市前置倉,有效地降低城市配送成本,以批發市場為核心,根據各銷售渠道需求,采用線路固定、班次固定的配送模式為各需求點配送相應物資;農戶至批發市場采用干線運輸模式,產地采購品控保障生鮮產品質量,倉儲控制解決產品產量需求波動,運用物流干線運輸解決產地至消費地一對多的難題。當然對于現階段來講,依據不同年齡階段消費者的不同消費習慣,傳統銷售配送模式依然會長期存在。

圖1 農特生鮮產地運輸體系和城市農特生鮮配送體系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也得到持續提升。隨著城鎮化率的上升,城市交通壓力倍增。因此,需要對城市農特生鮮配送體系進行優化。本文對重慶市主要農特生鮮產品進行梳理,明確重慶市城市配送的小批量、多批次的需求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特生鮮產品的消費占比逐步提高,消費者更加偏好具備地理標志的農特生鮮產品。本文結合重慶市交通基礎發展現狀,提出了以干線運輸和批發市場為核心的城市農特生鮮配送體系,前端做好生產指導和產品控制,后端做好城市農特生鮮配送的效率和路線規劃、倉儲選址。針對重慶市農特生鮮產品配送市場現狀和政府的政策引導,提出了加強冷鏈配送規模的建議,打造高品質、門到門、全程可視化的流通模式,以期建立完善的農特生鮮產品配送協同機制。
[1]倪春華.涪陵建設重慶大都市區重要增長支點的科學內涵[J].經濟研究導刊,2017(24):68-70.
[2]夏文匯.城市生鮮農產品電商冷鏈物流配送模式及協同機制[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4):321-325.
[3]王寶,王鵬龍,徐冰鑫,等.甘肅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7):9-13.
[4]荊華乾.2019年度中國制冷行業政策分析[J].制冷技術,2020,40(S1):2-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45
F323.7;F724.6
A
2095-1205(2022)07-139-03
2021年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研究項目基于生鮮農產品的城市配送物流體系研究(NDYB2021- 30)
劉會珍(1988- ),女,漢族,重慶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物流與供應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