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琴,段煉孺
(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武關地形險要,為軍事要塞之地,北依高峻的少習山,東、南、西3面緊鄰武關河,山環水繞、險阻天成。武關八大院作為居民居住的建筑空間環境,其地理位置具有優越性,所以居住人群較多,當地的文化習俗較為豐富。武關八大院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其中有信仰空間和祭祀空間。武關八大院中每個院子大門均為環獸門扇,青瓦灰墻石墩,木制房梁雕刻精美,勾欄飛檐,紋樣雕刻其中,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本文分析其紋樣特征和設計手法,挖掘紋樣的可傳承性和發展性,在保護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傳承和發展當地文化。
武關八大院歷史建筑為清代舊制,歸轄于武關鎮武關村,作為軍事文化遺址、地勢險要之地,具有防御功能,關城格局基本保存,民居、廟宇等建筑形制考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古建筑的保存十分困難,建筑保護力度不足,人為破壞痕跡明顯。武關八大院歷史建筑擁有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其裝飾紋樣題材豐富、包羅萬象,表達了人們的文化思想、信仰、企盼和愿望,其整體建筑風格、裝飾藝術、風土人情等,對研究清代建筑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此居住的人們以院落居住空間為主,其中田氏家族人丁最為興旺,規模也最大。相傳田氏一脈遷徙沿革,歷經五代繁衍,形成了豐富的歷史,造就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和風俗。人們在生活中將其文化和習俗、審美準則運用到建筑上,并通過紋樣的雕刻向人們展示,體現了每家每戶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人們的情感和信念追求都可以通過圖案的平面化表達得以體現,所以紋樣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狀態,承擔著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
歷史建筑當中的裝飾紋樣是藝術珍品,在裝飾紋樣設計中吸取歷史建筑裝飾紋樣的藝術精華,為紋樣符號增加更多的中國元素,并結合現代紋樣技藝進行創新和傳承,更會讓人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歷史建筑紋樣是研究歷史的一大途徑,任何一座古建筑上的雕飾紋樣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反映當時人們的審美水平、生活方式、工藝技術、風格習俗等,有著不同的寓意和價值,武關八大院為明清時期的建筑,其裝飾紋樣不僅體現了當時紋樣設計和雕刻手法,還體現了一定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武關八大院建筑空間裝飾保存最為完好的是老院和東院。老院和東院不同建筑部件上的紋樣皆有不同,在此分析其紋樣的造型和材質。武關八大院建筑裝飾分類主要看房梁頂部、三架梁、五架梁、檁枋、柵門等建筑部件及石門墩等,裝飾材料分為石雕、木雕兩大類。木雕主要運用于房梁頂部裝飾,石雕大多為平板枋上的坐斗,象形麻花頭和地面鋪裝等。
石雕運用石料雕刻,是將石料制作成獨特的圖案或者石像等(見圖1)。石料具有防腐、耐磨、耐潮和不易損壞等特點。石雕大多用于建筑的基礎部位。石雕的主要部件為柱礎、柱子、塾臺、門枕石、抱鼓石、石獅,以及頭門前檐枋梁架、駝峰、梁頭、雀替等。武關八大院的石雕大多使用的是花崗巖,質地細膩,多采用圓雕和浮雕方式。浮雕是指在一個整體單位的表面進行雕刻,使其雕刻的紋樣有背景裝飾。圓雕是雕塑的一種,是指沒有背景的雕刻,主要使其從實體雕刻中凸顯出來,形成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石雕與雕花也出現在山墻、額枋等部位,各種裝飾紋樣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

圖1 門房大門石雕門簪
武關八大院的木雕裝飾在建筑裝飾中占很大比例,甚至在室內和擺件上都能看到木雕的身影。木雕大多用木材料進行雕刻加工,制作各種圖案紋樣。建筑中的木雕裝飾大多運用在梁架、屏風門、門窗等部位,多采用硬木,硬木具有防腐、耐曬、耐潮的特點。武關八大院建筑中的木雕裝飾手法多為浮雕、圓雕和透雕,三者雕刻方法大致相同。武關八大院木雕中的透雕方法大多為介于圓雕和浮雕之間的鏤空雕,這種雕刻手法也屬于浮雕的一種延伸,其鏤空的雕刻作品玲瓏立體,圖案清晰,使人能一眼看到所雕刻的紋樣。
武關八大院中明間五架梁和三架梁上的坨墩均呈對稱形態,由曲線和花草紋樣構成。坨墩木雕雕塑精美,大多用來承接梁木,飾以駝峰、書卷、蘭草卷花紋。中間大多凸出去一部分,常雕刻一只走獸,用于鎮壓四方,有平安吉祥之寓意。兩邊雕刻為卷草花卉向上翹起,寓意崇尚學識。過廳外廊平板枋上的透雕,大多為簡單的卷草紋樣,曲線或粗或細。過廳格柵門雕飾(見圖2),則為細細的花卉紋樣,周邊配以佛教的佛紋,整體上給人以輕快活潑的感覺。信仰空間主要用于祈禱,祭案罩上的紋樣大多是民間吉祥的裝飾紋樣(見圖3),加以圖案八卦等,多運用于柵門、過廳。

圖2 過廳格柵門雕飾

圖3 祭案罩雕飾紋樣
過廳前門為4扇雕飾精美的格柵門(見圖4),飾以獅子、鳥雀、山羊、老鼠、芭蕉、瑞樹、小橋等,現狀后門被封堵,不通后院;過廳以及南側的小院現屬于一戶人家,向前到二門以及向后到上房均不通,成為獨立空間。柵門為柿子蒂形格柵門,柿蒂紋又稱為“十字形四葉紋”,也就是方花,排列規律有序。大多數柿蒂紋都是運用在銅器上,圖案紋樣具有延綿不絕之意,象征著子孫蕃昌,家族興旺,與魚紋和葡萄紋寓意相近,表達了人們對人丁興旺的期盼。過廳格柵門有大面積的木雕,雕刻比較隨性,有大小不一的鏤空,由木條圍合成人物,大多手持農具、腳踏田野,周邊有樹木。下部分為紋樣雕刻,在柵門上面有鏤空雕刻,鏤空中間有樹枝纏繞,有人物和小橋,描繪出一幅農家生活的場景,體現了人們對平凡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格柵門運用大量的植物和曲線來表達,線條的粗細長短皆不相同,在每個線條的末尾處皆有向上卷起的卷草花紋,纏繞著動物和植物,象征著田間勞作的場景。裝飾紋樣豐富多彩,木制雕刻大多為體現人們生活和大豐收的場景,也體現了人們簡單和純凈的心靈。木板雕刻有佛紋樣,大多運用在架梁上,運用木雕的水波紋、蓮花寶鼎、福字圖、祥云紋、瑞獅紋等構成歷史典故圖,還用描寫生活的“神童詩”作為裝飾圖案。

圖4 過廳格柵門雕飾紋樣
石雕、雕刻與雕花,青瓦灰墻石門墩,雕刻各種裝飾紋樣,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從紋樣上可以發現,每一處紋樣雕刻都有其蘊藏的價值和意義,如平板枋上的坐斗和麻花頭、柱礎、柱子、門枕石、抱鼓石、駝峰、梁頭等部位,都有雕刻紋樣。基地位置的石雕紋樣以動物雛形為主,有穩定八方的寓意;也有以植物和花卉為原型的紋樣,具有吉祥如意、追求大自然的美好寓意。
平板枋上的坐斗,橫向由隨檁枋貫穿,縱向為蘭草紋樣的麻花頭,麻花頭外側雕飾成象形(無牙雌象,面容溫和),內側為云紋、雄象。門房大門門簪大多為蓮花寶座,有4片綠葉圍繞周邊,整體呈對稱形態,寓意家庭和睦、多子多福、團團圓圓等美好祈愿。過廳穿插枋頭雕飾雕刻體積較大(見圖5),枋頭雕飾精美,主題為龍頭魚尾,顧名思義,龍頭莊嚴神圣、讓人肅然起敬,魚尾寓意健康長壽、年年有余。

圖5 過廳穿插枋頭雕飾
信記院正堂東山墻北端與德記院正堂西山墻北端墻體之間的交界處,存在明顯的痕跡,兩個墻體修建于不同時期,砌筑材料亦不同。信記院正堂先建成,山墻北端由青磚砌筑,其處于花院墻體交界處;院墻雕飾精致古樸,其整體裝飾墻面為正方形。正方形大約有20cm厚,邊緣有兩層磚厚,形成立體效果的“畫框”。其邊緣雕刻的紋樣為卷草花紋,四周圖案一致,成對稱圖形,中間面積均等,形狀為方格子,成菱形排布,整體給人以莊嚴又不失活潑的感覺。現存墻體的花紋已有些不清楚,墻面色澤不均,可能有損壞。
在視野開闊的院子中,地面大多運用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石子鋪裝,形成視覺上的層次感,有的搭配成一幅圖畫,有的搭配成圖案。地面鋪裝的紋樣也極其講究,有的運用了太極圖案(見圖6),寓意陰陽調和、夫妻和睦;有的為八卦、菊花餅、干枝梅、寶葫蘆、三角旗等,象征吉祥如意。目前,這些圖案在武關八大院中保存完好。

圖6 后院“太極”鋪地
通過梳理武關八大院傳統建筑現存的石雕和木雕傳統紋樣,分析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的造型和圖案特點,以及其所代表的寓意。傳統建筑裝飾紋樣體現的是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習俗,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人們的精神追求和期盼。應繼承與發揚我國傳統紋樣文化,形成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庫。雖然很多紋樣千篇一律,但從傳統古村落、古建筑中學習和提取紋樣,對于傳統紋樣修復和當代建筑裝飾等領域都非常重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可通過研究古村落建筑裝飾進行更多的紋樣設計,從當地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中提煉和設計紋樣。歷史建筑紋樣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演變,注重傳統裝飾設計文化的研究和開發,促進傳統紋樣的傳承與發展,使建筑裝飾設計實現時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審美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