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李 明,陳道來
(1.無錫太湖學院,江蘇 無錫 214064;2.中興通訊教育合作中心,北京 101149)
近年來,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高速發展,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ICT產業的人才需求[1]。一方面,ICT技術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的新技術領域,更新發展較快,需要的是交叉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大部分高校里,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分屬不同專業,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明顯不同,大多更適合傳統的就業崗位。可見,如何在ICT產業與高校之間搭建橋梁,是培養ICT人才的關鍵。
產業學院是一種新型教育共同體,是高校在知識更新和產業轉型急劇加速的背景下,通過規范的制度化運作,在大學和產業之間構建一種新型的“知識保存-傳播-創新-轉化”跨組織載體[2]。顯然,產業學院正是產業與高校之間的那座橋,尤其在高等教育深入推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產業學院成為高校局部深度轉型發展與產業企業深度參與辦學有機結合的重要改革[3]。近年來,產業學院以其根植于產業園區、能有效促進校企精準對接和產教深度融合[4]、方便“一站式”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而備受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推崇[5]。
以無錫太湖學院為例,2016年6月電子信息類專業獲批“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與ICT產業的龍頭企業——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深度合作,促進專業轉型發展。同年,成立產業學院“中興通訊電信學院”,簡稱“中興學院”,由電子信息類專業所屬的物聯網工程學院與中興公司共同管理、合署辦公,利用高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著力打造ICT產業的人才培養基地。
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人才的核心,是實施人才培養的藍圖,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和畢業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不僅要符合學校定位和專業定位,更要以社會需求和畢業生質量為導向,在持續改進中培養出好就業、就業好的人才。
利用產業學院的企業資源優勢,校企聯合深度調研是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調研的對象主要有ICT產業企業、相關產業企業、同類高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由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企業對ICT相關產業的動態關注密切,對產業未來的發展有一定預見性,可協助學校梳理ICT相關產業的人才需求和崗位能力。除了固定的合作企業,學校還對ICT相關產業企業開展現場走訪、問卷、網絡調查等。同時,向辦學突出、廣受好評的同類高校學習,借鑒培養人才的方法和經驗。以人才培養的結果為導向,主要取決于社會評價、企業評價和學生評價,根據他們的評價和意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法,是人才培養方案的第一要素。根據學校“本科水平、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思路,結合前期的校企聯合調研結果,以企業需求與崗位能力為導向,考慮合作企業的發展優勢。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定位于ICT產業中的云計算方向,培養在電子信息和云計算領域從事虛擬化技術工程師、云架構設計師、運維工程師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生不僅具有計算機辦公、外語應用、文字表達、適應發展等基本能力,還具有電路分析、使用常用電子儀器、應用虛擬化技術、云平臺開發和運維等專業能力。
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包含專業技能目標,還應包含職業素養目標。以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為例,學生不僅要掌握電子信息專業基礎知識、云計算核心知識及相應的能力,還要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和工程意識,以及職業人必要的素質修養,成為企業所需的“雙準”(準工程師+準職業人)人才。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針對“雙準”人才培養目標,將專業課與職業素質課有機結合,構建“雙準”課程體系。
為實現“雙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產業學院引入SMART睿智職業規劃體系,即:S為開始職業規劃(Start to Design Your Career);M為學習系統課程(技能+素質)(Major Systematic Courses);A為提升職業發展綜合素質(Accelerated Comprehensive Capacity);R為職業綜合評價(Report of Career Evaluation);T為實戰訓練(On-job Training)。采用雙主干模式:一是專業素養,注重專業知識的應用與創新實踐,培養“準工程師”;二是職業管理,注重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提高,培養“準職業人”。從學生入學開始,通過專業導論、企業進校園等職素課,讓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專業及相關產業發展,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引導學生開始職業初規劃。之后,通過大學課程的系統學習與實踐,不斷修正職業規劃,并在畢業前做出職業決策。通過大學4年全程的監控和職業輔導,以職業規劃驅動學生學習,最后達成“準工程師”和“準職業人”,順利就業。
根據人才培養的階段性目標,將大學4年分成兩個階段,如圖1所示。第一階段是前3年在校內學習,主要培養職業意識,達成專業知識目標;第二階段是第4年在校外實踐實習,主要培養職業能力,達成專業綜合技能目標。除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由學校主導,其余培養環節均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

圖1 分階段設置課程
在產業學院,利用企業具有大量實踐項目的優勢開展項目式教學,逐步建立課程項目庫。通過任務劃分方式,把課程內容整合成系列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時扮演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員工角色,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體驗工作,又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到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等以企業項目案例為核心載體,融入創新創業項目拓展和職業素質訓練。目前,產業學院開設的專業課中約85%都采用項目式教學法。
為了配套項目式教學,全面引入中興教育合作中心的項目式教材,另一方面組織學校教師與企業共同編寫教材,積極建設項目式教學資源。根據項目式教學法的特點,按照任務分解的方式,將知識點融入各個任務中。教材內容以“學”和“導學”兩條主線貫穿始終,由項目任務模塊驅動課程,而課程模塊由淺到深層層推進,知識技能交織出現、循環往復。教材目標以知識和任務訓練為輸入,以學生最終的技能應用為結果輸出。
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組建一支“教師+工程師”的“雙師”隊伍,是開展創新實踐的有力保障。利用雙師的優勢互補,學校教師主要負責專業基礎課,企業工程師主要負責專業課,特別是實驗實踐課、創新項目訓練、科技競賽等。優選具有企業管理和培訓豐富經驗的人力資源專家擔任就業經理、職業導師,指導學生職業發展規劃。
鼓勵工程師采用自主項目創新教學。利用工程師在產業內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緊扣ICT產業崗位技能要求及職業素質要求,通過實際案例講授、學生自主調研、任務環節演練等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利用20%~30%的課時將工作、工程經驗嵌入課程內,充分發揮企業工程師的實踐經驗優勢。
“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作為產業學院的基礎,在培養“雙準”人才過程中充分發揮保障作用,是開展創新實踐的實體平臺。基地由中興與學校共建,中興運行、學校監管。基地可開展多個專業實驗、實訓課,包括:ICT設備實驗室,采用“云-管-端”系統架構,是產學研一體化的第三代實驗室,為學生提供了真實場景進行實操演練;云計算平臺,構建了動態計算資源池,建立了云服務平臺,并結合了云桌面、云管理和云安全等云應用。
基地除了支撐課程體系內的實驗實踐,也是學生第二課堂的重要平臺。產業學院有序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以賽促學,以及各類創新項目訓練,學以致用。例如,中興學院成立了學生社團“ICT協會”,參與基地多個實驗室建設,讓學生參與項目實施管理,通過實際案例的鍛煉,培養學生工程交付的能力和經驗。
利用企業的行業地位和豐富的產業鏈,中興將ICT產業企業資源引入學校,逐步建設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和就業資源池,保證了企業與專業較強的相關度,優化畢業生就業渠道。通過以就業為目的的推薦實習,提升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中興學院充分利用產業學院優勢,逐步形成了“122”人才培養模式。“1”是基于1個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第一個“2”是培養“雙準”應用型人才,第二個“2”是實行“雙階段”的培養過程。借助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平臺的優勢,專業與產業同步發展,以產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修訂人才培養目標,更新課程體系與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資源,建設與企業強相關的創新實踐平臺,為學生就業、創業、升學等多路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