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中學 孫吉旺
思維始于問題,學習始于問題,不會提問就不會學習、不會研究、不會創造。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提問意識和提問能力是促進人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傳統教學中,學校教育一般實施“講授式”教學,即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并進行思想教育。這是“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它的關鍵在于“講”,而不在于“問”;教育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這種模式使得教師主動的教和學生被動的學,形成相互的對抗體,不能突顯學生的主體性,更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在思政課教學中,我針對傳統教學失衡的問題,對“學問式”教學進行了研究。
“學問”一詞,通常被理解為“知識”“學識”等,但在這里它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學習提問”之意。“學問式”教學是以建構主義和主體性教育理論為基礎,以教會學生提問為導向的教學。“學問式”教學的立足點在于“學”,學生能主動加入到學習中,并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活動空間,不斷引導學生敢提問、善提問、有思路、提好問。強調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問題意識、提高提問能力的培養,以及提問技能、方法的訓練和指導。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問題產生和解決中完善知識,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學問式”教學的實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提問—學生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啟發新的問題”等五個步驟(如圖1),同時教師進行方法指導的過程。

圖1
“學問式”教學的中心是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索。沒有問題,“學問式”教學就難以進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它是用生動鮮活的場景或案例引領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探索欲。在講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這一框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首先播放了一段《三國演義》中“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的故事,然后問學生:“看完視頻后,針對故事主人公馬謖的表現,大家有哪些問題?”經過討論后,學生積極問道:馬謖為什么不聽勸說?馬謖為什么會失去街亭?諸葛亮為什么那么淡定?……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進一步討論,學生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自負最終導致失敗,而自信才是成功的基石。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生疑”,才能抓住學生的思想。情境的創設,可以有以下幾種方式:
1.創設情感化情境,增加思政課的親和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情感是無聲的教育語言。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讓學生感到莫大的鼓舞,提升學生的自信感,拉近師生的關系。學生只有感到被尊重、被信任,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進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創設新奇化情境,增加思政課的吸引力。在思政課中,要創設新奇的情境來“抓住”學生,讓學生對課堂有新奇感,樂于主動參與其中,新奇的課堂能夠對學生心理產生“催化”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設生活化情境,增強思政課的鮮活力。思政課的知識是來源于生活,提煉于生活。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思政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思政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學生感到思政課離他們并不遙遠。
但創設何種情境,還要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課堂情境的創設一般都是多個情境相互結合而成的。
啟發學生提問,讓學生想問。學生提出問題的意愿是否強烈,往往與他的學習動機和情緒、情感狀態有關。如果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情感,學生一般能積極提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策略地使用方法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鼓勵其勇于提問,調動其提問的積極性,讓學生能主動地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
1.激發提問興趣,使學生主動提問。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能夠激發學生的提問欲望。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其知識內化。在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至關重要,它決定著課程的質量和學生的思維發展速度和方向。
2.鼓勵提問體驗,使學生樂于提問。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讓學生敢于問、樂于問的同時,可以給學生創造一個體驗成功的環境。比如先讓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讓他感受到快樂成功的體驗,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學生從不敢問、不愿問到主動提問、有效提問。
3.創建合理機制,使學生踴躍提問。組織比賽和對抗活動,建立競爭機制,調動學生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
4.組織有效討論,使學生互補提問。有效的討論是思想交流的過程,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是拓展學生提問思路的重要方法。
經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學生有了困惑和問題,但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一定都能把困惑和問題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更好地發掘問題的顯性特征,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并有效地表達出來。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提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有了問題,如何分析和解決呢?為了更好地分析問題,我經常收集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共性問題、難點問題,并針對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從而有效解決問題。在講解“與父母如何溝通”一題時,我講了一個案例:放學回到家后,小剛要玩一會再學習,而爸爸要求必須寫完作業后再玩,結果正處在青春期的小剛與爸爸發生了矛盾。首先,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如何調解,然后請同學分別飾演爸爸和小剛,把故事內容和本組討論的結果,一并表演出來,看看哪種溝通在現實生活中更加實用。通過學生的討論、表演、交流,“父子”矛盾解決了。
提出、分析、解決問題,并不意味著“學問式”教學的結束,而是新一輪問題的開始。“學問式”教學的主旨不在于解答問題,而在于提出問題、深化問題。所以“學問式”教學是一個循環的過程,一個問題的結束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例如:在分析了“什么是自律”概念后,為了深化問題,我提出了“學習需要自律還是他律”的問題,并組織兩組學生進行了一場小辯論會,辯論結果是學習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那么自律和他律的關系是什么呢?我們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更深入的探討。“學問式”教學就是以“問題”為驅動點、聯結點和生成點的教學,從問題的產生到問題解決、再到新問題的產生。
在教學中,我選取了初二年級兩個平行班就“學問式”教學,對敢于提出問題、提出有效問題、培養問題意識等3個方面的影響進行了課上觀察統計及問卷調查(圖表,略)。結果表明:采用“問題式”教學的班級,“勇于提出問題”中選擇“很好”的人數占80%(A%),“提出有效問題”中選擇“很好”和“較好”的人數占80%(B%),“培養問題意識”中選擇“很好”和“較好”的人數占90%(C%),分別比對照班高出32.5%、37.5%、42.5%。
在思政課教學中,“學問式”教學還存在兩點突出問題:第一,占用時間較多。“學問式”教學通常會占用較多的時間,特別是在情境創設和交流討論時尤為突出。第二,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技能有更高要求,“學問式”教學需要教師的知識更廣博,思維更敏捷,課堂教學的控制能力更靈動。第三,參與提問的學生數量較少。在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在提問題的學生身上,而容易忽略沒有提問題的學生,這樣導致學生的發展參差不齊。總之,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學問式”教學不僅僅在思政課教學中有一定的作用,在其他學科一樣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實際教學中,希望越來越多的老師使用“學問式”教學,不斷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